返回

刺秦

首頁
    第八章 刺秦 一 由于燕趙兩國是緊鄰,所以兩國發生摩擦實屬家常便飯,甚至擦槍走火爆發軍事沖突也是見怪不怪,因而兩國就結下了梁子,尤其是燕國,把趙國當做死對頭,當秦趙之間爆發那場慘烈的長平之戰的時候,燕國自然不會出兵救趙,而是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覺得一直為他們擋着人性滅絕的虎狼之秦的趙國,比虎狼之秦更加可恨,所以在趙軍慘敗的消息傳來的時候,燕國上下沒有意識到唇亡齒寒,沒有兔死狐悲,不僅如此,并且還要趁火打劫。

     現在秦國大将王翦攻克了趙國的首都邯鄲,俘虜了趙王,燕國的朝野才開始恐慌了,第一次感到亡國之禍不遠,尤其是秦國軍隊趁勝向北進攻,開到燕國的南邊邊境的時候,燕國當局才感到巨大的壓力,趙國的滅亡使得燕國赤裸裸地暴露在敵人的刺刀之下,沒有了趙國這支抗秦的中堅力量做他們的擋箭牌,燕國已經是砧闆上的魚,唯有任人宰割的份! 趙國在諸侯中是唯一可以對抗秦國的軍事大國,曾經有過廉頗趙奢李牧等名将,令秦國不敢小觑,視趙為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把趙早已拉入黑名單,多年對趙用武,趙國毫不示弱,雖然敗多勝少,但能夠屢敗屢戰,獨立抗秦,牽制秦國,多年來雙方損耗極大,若非趙國奸臣昏君當道,自毀長城,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表必會重排。

    其他諸侯對秦趙之間發生的慘烈戰争多半是置身局外,雖然偶有聯合,但每次他們的聯盟都是顯得十分脆弱,經不住秦國重利相酬的誘惑,尤其是目光短淺的燕國當局,每當趙國遇到危難的時候就會派兵滋擾趙的後方,使得保護他們的趙國疲于應戰——在抵抗秦國的同時不得不騰出手來打發這些這個可惡的鄰居。

    誰是朋友誰是敵人,聯合真正的朋友以打擊共同的敵人,一旦敵友不分,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考慮長遠的利益,是本末倒置,主次颠倒,最後事實證明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是自食苦果,自掘墳墓。

     燕國多次犯這樣的錯誤,當面對秦國的軍事威脅時,燕國反思顯然是遲了,除了恐懼,再無善策。

    将相乏人,軍力不濟,燕國的軍隊隻有在騷擾鄰國的邊境時才能顯示一定的戰鬥力,抵抗虎狼之師的秦國軍隊就顯得毫無勇氣,覺得抵抗是以卵擊石,徒死無益。

    六國都以不同形式為自己創造了亡國的條件,但又都不甘做亡國奴,當亡國的條件成熟時都接受不了這樣慘痛的現實,還幻想最後的掙紮。

     燕國的儲君太子丹,在秦做人質時受辱潛逃回國,對秦有着刻骨的仇恨,但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不是能不能雪恥,而是能不能避免亡國之禍,現在秦國的軍隊開到家門口,顯然不限于搞軍事示威,其志分明就是要渡過易水,一舉拿下燕國。

    太子丹作為燕國未來的接班人陷入了恐懼不安之中,他知道秦軍的殘暴,更加不甘心像做亡國奴,像韓趙的亡國之君那樣做人家的階下囚,他不要坐以待斃,一再受辱。

    但是英勇強悍的趙國尚且不是秦國的對手,何況早已衰落的燕國呢,燕國唯一一次雄起,大概就是樂毅攻下齊國七十坐城池這樣的輝煌戰績了吧,但是現在天下發了巨大的變化,合縱固然合不起來了,趙國滅亡,就再也沒有哪個諸侯國對秦國發起像樣的抵抗了,其他國家都自身難保,哪裡還敢得罪秦國幫助燕國呢! 在感到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太子丹想到了魯國曹沫劫持齊桓公的故事,于是他想也用這招逼迫秦國退出并吞其他六國的國土,繼續維持大分裂的現狀,于是他想到了刺客,于是他找到田光着手謀劃這件事,田光向太子推薦了荊轲,認為荊轲處驚不亂,可當此大任。

    在目前的情況下,别說燕國國中無人,即使樂毅複生也不可能有所作為,免于亡國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刺客的身上了,于是荊轲被太子奉為上賓,待遇優厚,禮敬有加,這在燕國曆史上少見的敬賢了 二 太子丹的刺秦計劃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在天下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曹沫脅迫齊桓公的那招毫無可行性。

    想要荊轲做劫持齊桓公的曹沫,荊轲固然樂意做曹沫,但事情的結果告訴太子要荊轲做曹沫是他的一廂情願,秦王似乎不願意扮演齊桓公的角色,因為秦王的理想不滿足于稱霸諸侯,而是要一統天下。

     太子似乎也覺得古人的方法未必能湊效,畢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