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那樣不勞而獲,坐享其成,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他們反攻倒算走回頭路的心一日不死。
當然商鞅在秦國所實施的新政,并非把秦國帶入文明富強,而是把一個愚昧落後的國家改造成為富強而野蠻,高壓而恐怖,嚴刑峻法對國民進行嚴密的控制,執法嚴厲,即使連貴為儲君的太子也不能例外,這更加徹底的得罪了秦國上層所有的大人物,所以等到全力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去世後,秦國貴族群起攻擊商鞅,立刻進行瘋狂的反撲,誣以謀反,此時商鞅自知大禍臨頭,想要逃離秦國的時候,沒想到自己制定的連坐政策會有一天用在自己身上,他制定了嚴密控制國民的網絡體系讓他插翅難飛,慘遭車裂的酷刑。
二
繼任的秦惠文王雖然處死了商鞅,但他自知商鞅的這套非常管用,所以并未廢除商鞅富國強兵的政策,繼續實行商鞅變法的既定國策,之後的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繼承父輩的事業基本上是按照商鞅變法的治國總方針施政的,使得秦國更加強大。
軍力國力增長的秦國,開始四處擴張,先後攻取了巴蜀、漢中,占領了大量肥沃的土地和控制了主要的戰略要地,嚴重威脅其他六國,給其他六國造成巨大的壓力,引起了各諸候國的恐慌,為了對付秦國,其他六個諸侯國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不惜重酬,甚至許以裂土封侯,以招攬天下的英才為他們服務,同時六國締結成了軍事同盟,共同應對強秦的入侵。
此時六國不乏名将名相,可謂人才輩出,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被後世稱為戰國四公子,這四位公子都是當時一流的人才,他們聰明絕頂,才幹出衆,遠見卓識,兼之待人寬厚,禮賢下士,其人格魅力折服了無數的英雄,在當時最具有号召力,在他們的号召之下,六國同盟多次擊退了秦國的入侵。
另外,六國著名的謀士還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以及齊明、周最、陳轸、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都是出将入相傑出的人才,此外還有諸如吳起、孫膑、帶佗、王廖、田忌、廉頗、趙奢、李牧等都是當時能征慣戰的軍事人才和傑出的軍事将領。
六國也曾經以十倍于秦國的兵力,占絕對的優勢,西進函谷伐秦,秦軍出關主動應戰。
本來六國的結盟就是在秦國的壓力下被迫促成的,所以在戰場誰也不願意率先出擊,不能同仇敵忾和缺乏精誠協作的精神,秦軍乘機全力出擊,盟軍大敗,争相撤退,盟軍如此惡性循環,局面一直朝着秦國有利的方向發展,秦軍以最小的犧牲,換取重大的勝利,六國日漸衰微,失去了與秦抗衡的資本。
六國一蹶不振,六國同盟也就不攻自破,自行解散,于是出現了六國為了讨好秦國,争相割地,求得秦國不來進攻,以圖一時苟且偷安,抱薪救火的可觀現象。
秦國利用六國喪失鬥志這一天賜良機,大力擴張,各個擊破,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慘烈的兼并戰争,數以十萬計的青壯年慘死在戰場上,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成就了大秦帝國鲸吞諸侯,兼并山河,一統天下的赫赫武功。
大秦兵威所到之處,六國望風披靡,國力稍強的國家割地求和,弱小的國家幹脆就投降了。
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由于在位時間短,所以沒有什麼大的作為,等到秦王嬴政接班之後,他的野心、雄心以及秦國的綜合實力均已達到極限,嬴政仰仗父輩們打下的堅實基礎和輝煌的功業,發動了新一輪規模更大的兼并戰争,在短短幾年來先後滅掉了六個諸侯國,同時順便将那個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名存實亡的“天下共主”周王朝滅掉,正式宣布長達八百年之久的周王朝,登上了帝王的寶座,成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皇帝。
與此同時,秦政府還沒有停止用兵,乘勝一直向南進軍,百越各族首領面對大秦帝國百萬雄師的進攻,幾乎沒有絲毫抵抗的能力,為了避免更大的、毀滅性的軍事打擊,百越諸部落的首領,不惜自降身份,自縛脖頸,紛紛跪地,誠恐誠惶的向秦國的下級官吏請降,任憑他們處置。
另外秦政府又派大将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以防匈奴,同時向匈奴發起進攻,将匈奴擊退了七百裡,胡人不敢到南邊放牧,大秦着實八面威風,極具震懾力,六國的那些亡國之士雖有心報亡國之仇,但都無膽發難。
三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的同時,也統一了貨币、度量衡和文字,同時為了進一步統一思想,秦始皇下令焚詩書,不允許其他優秀的文化典籍流傳,将諸子百家的著作列為禁書,付之一炬,以期達到徹底愚民的目的,為後世的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