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六章 蘆荟的恩賜

首頁
    美山公社張社長來古鎮找我,說他們想辦一個化肥廠,最好是“投資少”、“獲利高”又“不愁銷路”的項目,我建議他們生産過磷酸鈣,用我提供的方法,隻要一個攪拌機,兩種原料——硫酸和磷礦粉,把這兩種原料按配方攪拌均勻堆放“熟化”幾天就可以包裝出廠銷售了。

    張社長投了一點錢叫幾個人去買設備和原料,試産了幾批産品,送檢“合格”,就開始批量生産了。

     賺了一點錢以後,張社長又來找我,希望“再上一個項目”,我建議用我實驗改良的“侯德榜法”生産氯化铵副産純堿。

    張叫人買了一些原料試産,獲得成功,但氯化铵送檢時卻被告知“不含氮”,我說不可能,讓張放一點試産的氯化铵在碗裡,加一點石灰,馬上就聞到濃烈的氨味。

    在旁邊看的的農民都說:“有氨味就是含氮,不容置疑了。

    ” 張說:“不含氮的結論是縣化肥廠的檢驗科長說的,我們去找找他,看是怎麼檢測的。

    ” 我們到了化肥廠,找到檢驗科楊科長,楊說:“我是嚴格按照标準檢測的,不含氮就是不含氮,那會錯呢?” 我讓楊把蘆荟氯化铵樣品放在燒杯裡,加入一點氫氧化鉀,馬上又聞到氨味了,楊連聲說:“不可能,不可能。

    ” 我說:“你用什麼方法測氮含量呢?” 楊說:“按測碳酸氫铵的方法檢測。

    ” 我說:“這就錯了,我告訴一個檢測氯化铵的方法吧。

    ” 科楊按我說的方法檢測,果然測定結果是“送來的樣品含氮量超過26%,符合國家标準。

    ” 我同楊聊起天來,楊抱怨說他“懷才不遇”——全廠唯一一個‘名牌大學’的大學生,整天就是檢測一個碳酸氫铵的含氮量:“太沒有意思了。

    ”我說:“你應該把這種極其簡單的工作交給低學曆的工人去做,騰出手來做點真正的技術工作多好。

    ” 楊說:“廠這麼小,設備、技術都是移植省化肥廠的,我能起什麼作用呢?” 這就是中國大學生的現狀! 張社長回去以後馬上張羅投資生産氯化铵、純堿的事,不久就投産、規模化生産了。

    我一直兼着這個工廠的“技術顧問”,時不時給張提個建議,後來又上了幾個化工産品項目,都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我自己的工廠也在不斷發展着。

    “茶籽皂素香波”雖然銷售不好,沒有取得期望的經濟效益,但我并不氣餒,又想到小時候看到奶奶每天早晨用蘆荟汁塗頭發的情形,那時候奶奶就告訴我:用蘆荟汁塗頭發有許多好處——好梳理、幹淨、去頭皮屑、頭發健壯、不容易白等等。

    我們這裡至今還保留着不少跟蘆荟有關的俚語、風俗等,比如“愛美抹水,愛嫁抹蘆荟”、“蘆荟成不了風水樹”,有的地方蘆荟是少不得的嫁妝,婚禮上新娘子進入夫家要跨過熏燃的蘆荟炭爐,每年端午節家家在門上挂艾蒿、蘆荟等辟邪,等等。

    這些都說明蘆荟是這裡婦女們最喜愛的寶物,古鎮的老人們還提起幾十年前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有人手提裝滿蘆荟葉子的竹籃沿街叫賣,一個銅闆可以換兩片蘆荟葉子。

    至于蘆荟的藥用功效,我在插隊務農當赤腳醫生的時候已經熟知并使用過,用它來實驗做一些護膚護發品應該是可行的。

     我發動廠裡所有的工人到各地鄉下尋找蘆荟,幾天後才搜集到幾十株。

    我想辦法用蘆荟鮮葉制出了少量澄清的蘆荟原汁,再用這原汁加到洗發水和護發素裡,配出了世界上第一瓶蘆荟洗發水和第一瓶蘆荟護發素,給衆人試用後,反應很好。

    又配制了幾瓶發給幾個大商場的櫃台長試用并征求意見,獲得全體試用者的好評,建議大量生産供應。

     要大量生産,缺的是蘆荟植物。

    我到廈門、福州、廣州等地的植物園求助,答複是可以“試試”無性繁殖(組織培養等方法),要我拿出幾十萬作為這個科研課題的“開題費”,哪來這筆巨大的開支呢?沒辦法,我隻好拜老農民為師,用“土”辦法——分蘖培養法慢慢擴大植株數量,用了整整三年時間才育出了數百萬株健壯的蘆荟苗,在古鎮附近的一個山區種植了一千多畝,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蘆荟生産基地。

     我們家在古鎮裡祖祖輩輩租房過日子,現在“發”了,母親張羅着要蓋房子。

    我讓大哥負責基建,先向鎮郊的農民買了一小塊地,向鎮政府申請了蓋房手續,交了一些款後,就請工程隊畫圖紙,開始施工。

     兄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