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工地

首頁
    愚耕所在的這班人馬,是在附近一個名叫名人苑的工地上承包了打混凝土的活路,聽說這個名人苑工地上要興建好幾十棟别墅工程最較大,有好幾班人馬,有一班搞木工裝模的人馬,是與愚耕所在的這班人馬住在同一居民樓的第二層。

     愚耕所在的這班人馬,有工頭有老闆,又是從一個稱作老湖南的人手中承包的活路,那老湖南以及工地上的其他頭頭們,又好像是從一個湖南老總那裡承包的工程,反正名人苑工地上的關系網複雜,不是愚耕這種小羅喽能夠弄得清楚的,這也正好表明愚耕确實處于社會的最底層。

     愚耕所在的這班人馬開始隻有七八個人,随後斷斷續續有新人加入,也不時有人退出,人員狀況變化很大,人數漸增,最多時達十七八人,主要是四川人,愚耕也不太弄得清楚,真是個有個的來曆,愚耕覺得這裡的人員狀況越複雜,他從這些人員身上見識到的也就越多,愚耕算是從中好好地見識了一回,愚耕幾乎從中養成一種習氣,成了行内人。

     愚耕所在的這班人馬,在名人苑工地上打混凝土,幾乎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停停頓頓,羅羅嗦嗦,愚耕在這裡幹到兩三個月的時候,由于矛盾激化,愚耕所在的這班人馬就與那老湖南終止了承包關系,不再在這工地上打混凝土。

     愚耕原本打算等把混凝土的賬結了,就回家去。

    有人卻要挽留愚耕,說是名人苑工地上反正還有些其它活路,要愚耕不必急着這麼早回家,愚耕也就又拖了十幾二十天,整班人馬也都快要散夥了,在工地上幹活路變數很大,但經常在工地上幹活路的人完全能适應這種變數,要是沒有這種變數,恐怕他們還不習慣呢,他們那些人一年之中換幾個工地是再平常不過的啦。

     愚耕在這裡過得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内容豐富,生活節奏散漫無拘,休息的日子特别多,愚耕還常常會自己跟自己放假,有活也不去幹。

     愚耕剛來的時候,幹活還不怎麼在行,很快,愚耕幹活變得厲害起來,令人刮目相看,大加賞識,愚耕幹力氣活基本上掌握了一套适合他的方法,很少有人會像愚耕那樣懂得,其實幹力氣活更要講究方法,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智慧,就不必舉例說鏟沙子要有什麼方法,拉鬥車要有什麼方法,愚耕到這裡不久,人們就習慣叫他兩毛,愚耕了解到,在他之前那貴州老鄉曾将一個落難的浙江大學生介紹到這裡,那浙江大學生走了,這裡的人又自自然然地叫他為兩毛,這裡的人由衷地贊歎,現在這個兩毛比以前那個兩毛要強多了,并喜歡拿“兩毛”這個外号開玩笑,“兩毛”這個外号在這裡叫得最響亮。

     有一位四五十歲的安徽人,被叫做一毛,這裡的人都稱一毛是兩毛的老大,并喜歡拿這種關系開玩笑,那安徽人也确實對愚耕特别體貼特别關懷。

    還有一位麻木遲鈍的四川人被叫做三毛。

     愚耕剛來時是與三毛睡在一個房間,不久後有兩個嶽陽人請愚耕把床位讓給他倆,愚耕也就與那安徽人睡在一個房間裡,後來由于這裡的人不再從那老湖南手裡承包打混凝土的活路,也就不管住,愚耕與那安徽人也還是租了這間房住,但還沒有交房租。

     愚耕所在的這班人馬,在跟那老湖南承包打混凝土的兩三個月裡,是大夥輪流做飯,或兩人一次輪做兩天飯,或一人一次輪做一天飯,愚耕開頭是與三毛一起輪流做飯,後來三毛提出要跟愚耕分開輪流做飯,每次輪到愚耕做飯的那一天,愚耕忙得不可開交,算是一種很難得很有意思的經曆,愚耕做飯的那天總覺得做飯容易找柴難,找柴容易生火難,顧此失彼,手忙腳亂。

    真是比起輪流做飯,幹活都不重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