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過度。
他們從不懶惰。
做盡可能多的事情,并盡早做完。
49
離開這座城市,坐車去往機場的路上。
或長或短時間之後,又若無其事地回來。
與其說回歸一個城市,不如說回歸在城市之中的一個房間。
退後一步,與自己同在。
安睡、走動、不說話。
最終人所能找到的歸屬,隻能來源于平衡而自足的自身内部,而非外物和他人。
淩晨做的一個夢。
俯瞰的視角,大片金黃色田地,夾雜花樹,看起來甚為美妙。
試圖拍下幾張照片。
并不知道是在哪裡。
然後場景變化,進入一處封閉逼仄的通道,有窄小台階盤旋而上。
不見天日,潮濕肮髒。
這樣的通道以前在夢中也見過。
不知道象征什麼。
看完成濑巳喜男的電影《浮雲》。
故事看似沒有希望,表達出男女情愛肉身中腐爛不堪的部分。
感情在男女生命中的地位不同,這由生理性和社會性決定。
在電影中可見,對現實呈理性态度的男子,不斷地退縮、背叛、妥協、放棄,如同幼童般肆無忌憚無擔當之意。
對感情飛蛾撲火的女子,原本可以獨自存活,卻對熄滅的煙火大會充滿留戀。
拖拖扯扯,直到萬念俱灰。
這電影可以成為了解男女情愛心理的分析總彙,但并不悅人也無鼓勵。
最終不過說明,男女屬性不同,無法在靈魂層面共存。
肉身的癡纏又能維持到幾時,這具軀殼終會有衰老病弱和命盡的一天。
微妙部分在于,它對諸多缺陷、喪失,流露出一種坦然的承當。
即便是一段不倫戀,結局不堪,黑白基調中也有一種清透的理解力。
其底處是一種憐憫。
那些願意把真相道出來的人,是不懼怕世間腐爛屍身的人。
天氣沉悶。
完成一個稿約,繼續新作。
先投身進去,在過程中再逐一解決問題。
飲食控制,喝了非常多綠茶。
是京都寺廟的師父上次見面相送的宇治茶。
幹爽的芳香感與中國茶略有不同。
單純而連續地寫。
在内心慢慢琢磨、改變、調整,像做一幅刺繡。
如果能訓練自己保持這種恒定,那麼,有一天我會知道空的含義是什麼。
50
清晨走過花園。
年輕女子身着标緻的短裙,穿紫色絲襪和将近十公分細高跟的鞋子,蹲在地上與一個小男童在玩汽車模型。
路邊無名的小公園,在一架低垂的紫藤花下小坐。
花開得已略有些頹,嗅聞到一串串花瓣黯淡的清香。
前面是老樹及幽幽的花園小徑,有幾隻喜鵲在叫。
無所事事的十分鐘,花下獨坐,微風光影。
令人覺得極為舒适。
忘記一切,又與一切同在。
M說,如果有人能夠理解你,那麼即便與你待在房間裡,也會如同在通往世界的道路上旅行。
溢美之詞。
誇贊女性是男子的美德。
這句話的表達方式特别,要把它記錄在小說裡。
我覺得自己有時是一個乏味單調的工作狂,一個不夠有女性情态的女人,一個會過于理性的人。
理性是控制,也是界限。
年少輕狂在逐漸過去,所幸的是它們都曾及時地發生。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裡有一種安然。
走到哪裡,遇見什麼,排列有序,來去有方向。
它被歸納在一個大的背景之中,并非我們胸中那顆脆弱的處處受限的心。
花樹下酣睡一覺,以為度過了一生。
醒來後拍拍衣袍,起身即走。
51
對待一些事物,有時除了但笑不語,的确已沒有更為妥當的方式。
52
白陶罐盛上清水,插上初綻的桃花枝。
唯願無事常相見。
53
他說,你孤獨嗎。
她說,我很孤獨,非常害怕,覺得自己無法幸福。
我在想是否還有真的愛存在。
這段旁白發生時,法國女演員于佩爾飾演的孤身女子正獨自在海上遊泳。
她漂浮于海面這麼久,以至路過的人以為她已死去。
終結舊日生活,帶一隻行李箱,奔向遙遠而陌生的他方,尋覓到一座山頂舊屋停留下來。
遠眺大海,獨自存活。
整部電影看起來更像一個小說。
孤獨是現實中無法被承認的事實,隻能在思想中發生。
法國人對待孤獨的态度如此真實,那也許因為他們更懂得自由的真谛。
解脫者指導我們,時刻活在當下。
珍重對待眼前和手中的這一刻。
眷戀與執着是徒然,變動與破滅則威力巨大。
沉溺其中不過是一種懶怠的放縱。
需保持警惕的抽離,重複練習不被回憶、慣性、人性的限制所束縛。
适當地,及時地,把它截住。
果斷,分明。
多情和無情都是一種修行。
要盡可能快速地清除内心被各種細微本能的念頭和情緒所染着的陰影。
分秒地清掃它。
不斷清掃。
對待事物最好的态度,不妨如同擊球。
當下接起并快速打回,此間沒有猶豫,也無期盼。
隻做這一刻所面對的不可選的唯一的一件事。
現實是飛速旋轉而來的每一次重擊。
沒有過去,沒有未來。
隻有回應、承擔、結束和忘記。
這是完成。
54
黃昏。
她穿着有金魚圖案的棉布裙子,短短童花頭,在花園的蹦床上用力跳躍。
矯健如同一隻小獸。
我站在一旁長久觀看。
55
不必一一追究,我對她說。
因為從來都不存在曆曆分明。
56
有時又為何強迫别人向你服輸。
讓他遠去,在生命途徑中逐漸自行了悟。
這種發自内心的反省和慚愧,才是沉痛的。
留一些未知,留一些餘地。
不說明,不追究,不辯駁,不戳穿。
做到這樣,更為徹底。
時間終究強盛于一切語言。
并且越過人微小的作為。
57
“當人循着一條山路走時,隻消走錯一步就會滾下山坡。
一種精神學說的基本目的,就是永遠處在高度的警惕之中。
注意力和機警,就是精神生活幫助我們開發的基本品質。
理想的境界乃是同時完善地既甯靜又警覺。
”摘自馬蒂厄。
保持警惕醒覺。
如同一碗水置于頭頂讓它于變動中保持平穩。
探索自己,最終是為了忘記自己。
半夜悄悄開啟門扉,與野貓一起越過夜色小徑,看顧月光下盛開的海棠。
白色花瓣在大風中急墜,如同落下一場春日疾雨。
随興而歸。
倒頭即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