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起去花市,買了一盆佛手,一盆青橘。
賞菊,吃螃蟹,喝黃酒,看紅葉。
應季的事物都顯妥當。
人生又何來種種大事,不過是與一些微小事物以本心共存。
有美,有漏,有苦,有樂。
會老死,無矯飾。
故應無心清賞。
南方的桂花香氣猶在心端。
母親說糖桂花還是有賣的,可以寄過來給我。
撒在熱的糯米圓子裡尤為适宜。
清晨跑步,看見柿子樹上挂滿果實,山楂已變紅。
籬笆邊矮叢雛菊有白色和黃色兩種。
想起童年時中山公園經常舉行的菊展。
蟹爪的花瓣絲絲縷縷,清奇奪人,不忍亵玩,摘下它也是愛慕的心。
習慣在上海一家熟悉的布鞋店裡,訂制繡花鞋。
絲絨或絲緞制作,鞋頭有刺繡,多為牡丹、孔雀、鴛鴦等傳統圖案。
髒了不容易清洗,穿髒了隻能丢棄。
走在路上,常有女子特意靠近,誇贊這鞋子穿着好看。
但她們覺得好看,自己卻不穿。
現在很少有女孩子佩戴鮮花。
月季、栀子、茉莉、薔薇、石竹、芍藥……新鮮而時興的花朵适合簪于發際,映襯如水的青絲和面容。
但是,我們對自然的美的事物反而有了一種羞恥之心。
覺得它們落伍,不時髦,論之為老土。
真實而恒久的審美應是一種情懷。
所謂的膚泛而變幻的時尚,才是一場捉弄。
下午在咖啡店裡和G見面。
送我一串在印度買的白色小木珠,濕婆的眼淚。
聊天兩個半小時。
黃昏開車到胡同,一起吃簡單的鹵肉飯。
小劇場的話劇。
2
他問我,寫作對你的壓力是什麼。
是不是覺得有時不想做,又不得不做。
我說,它并非不得不做,而是想到就做,這是職業的幸運。
寫作唯一壓力,隻在于它讓你對自己有要求。
它不停止,使你的内在總是被一團火焰脅迫和驅動。
有些人一首成名曲可唱上半生,歌迷聽着一首便覺滿足。
有些人一種題材一個概念便複制出一組油畫。
寫作除去流水線的商業故事小說,書寫本身需要作者不斷攀爬山峰。
他總是需要提供出新的旅程。
火焰能量渴求儲存和湧動,最終躍入深切的空虛感。
創作者與作品的關系,至高一種,是把自己當成犧牲擺放在祭壇上。
3
下午有冗長的會議。
疲倦,但并不虛度。
吃掉一整盒的巧克力。
熱水,香煙。
這些在目前讓人過得好。
黃昏六點的北京,一輛出租車都打不到,等候的人卻簇擁。
獨自走進旁邊的小餐廳,幸虧幹淨而空閑。
豆腐,米飯,一杯熱水,抽兩根煙,傾聽鄰座一對中年夫妻聊天。
他們打扮随意,點了一桌菜,互相斟酒對飲。
話不多。
(漸漸我感覺他們應是一對情人。
中國的平常夫妻很少呈現出這般微妙的情緻和默默共對的餘韻。
)再出門,夜色已黑,車流呼嘯。
等車的人散去。
順利打到一輛車。
晚上收到郵件。
“山坡上有一處微微凹陷,長滿了白色微含粉色的花。
花很小,但連綿起來,真是很美。
很想你親眼看一看。
我看很多東西都是美的。
哪怕普普通通的東西。
别人看見,未必覺得有我說的那麼好。
樸素是美,殘缺是美,平常是美……現在幕布尚未拉起,隻有隐約器樂聲。
事情會怎麼走向,要看你如何思考與選擇,以及許多外界事物共同的合力。
别忘了還有你背後的那股力量。
”
明亮而合乎常規的感情,讓人得到安全感,逐漸從感性過渡成一種合理性。
也因此漸漸失去警惕及活力。
如同終成正果的婚姻,相伴多年的伴侶,順理成章的戀情。
飽足的人昏昏欲睡,追逐和捕捉的人則内心敏銳眼神犀利。
慶長,小說中的女子逐漸成形。
自小有某種皮膚及情感饑餓症。
用專門章節組建她的構成,一小塊一小塊基石,直到荒野中一座城堡的形成。
人的個性都有其源頭,由此決定生命的走向。
當我們随波逐流被推動很久,試圖回溯這處源頭,其實正代表了内在的一種自知和醒來。
她遭遇一場陷入泥沼的戀情。
滿身污泥,肮髒不堪。
在泥地打滾輾轉,如此剛強,最終費力爬上岸來。
這不斷淪落和掙脫的過程,用盡力氣。
隐藏于内的欲望和創傷做出魔鬼般試探。
超越常規的陰暗感情,是一次搏鬥,一次試煉。
愛的珍貴在于,我們遇見一個可以去愛的人,而非單向的被愛。
被愛缺乏與自我角鬥的機會。
愛的人,帶來妄想的破碎和内在的清醒,最終使我們看破心中執着。
他讓我們突破迷障,看清自我。
完成後即離去。
有些人,即便彼此再迷戀愛慕,也注定無法一起生活。
他們另有使命。
相伴終老通常是其他的人,無關痛癢,日長夜長。
這是廣大的平衡,無視人内心的小情小愛,情愛的重量對它來說太過渺小。
4
人事俱非。
此境不在,此情已逝。
一切皆破裂損壞。
這是無常的威力。
人生若沒有痛苦、黑暗、損傷、秘密,其實是乏味的事情。
5
夢見海潮席卷岩石,不過離人一步之遙。
夢見他騎車帶我穿越無人而荒蕪的空巷。
6
陌生讀者寄來包裹,圍巾,兩盒澳門點心,一瓶橄榄油,一張影碟。
這些物品散發出私人氣息。
抽時間獨自看完影碟。
W.E.。
音樂和其中一位女主角艾比的表演強烈,其他不過爾爾。
強烈的部分終究還是太強烈。
注重情愛本身的平等,可窺見内心之不羁、壓抑及用力的自我突破。
人之暢快,應在于能夠如此清晰地表達痛苦。
女性導演依然偏愛俊美健壯而身份略低的男子。
而他敞開襯衣手指夾香煙彈鋼琴的樣子,也确是灑落迷人。
這個世間若說什麼都是虛妄,脆弱無常的肉身和心靈,在能夠溫柔地擁抱、愛撫、慰藉、聯接的一瞬間,即是擊破空虛。
以空擊破空。
AbelKorzeniowski的電影配曲。
波蘭人。
RevolvingDoor,單曲循環整個夜晚。
大提琴和鋼琴。
漸進和積累,控制和流動。
打開落地窗,站在陽台上抽煙。
樂曲在空曠的客廳回旋,幽幽震蕩到耳邊。
7
看完一本書,即使覺得好,日後也常常想不起其中句子,也不會使用或擺弄。
也許閱讀它,如同喝下的一杯清水,不過是維持日常生存。
自助,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是一種任務。
生命的明暗對半要坦然承擔,盡量消解疑惑。
人嘗試了很多道路,試圖解決生命問題,走走不通,又另尋出路。
來回兜轉,發自一種強大的能量。
閱讀一個人的書,如同看到他的疑問,他曾嘗試過的種種軌道。
對創作者來說,個體的困惑,探索,自相矛盾,進退兩難,卻不順服地探究。
這是一種堅強。
基于時代在消費和體驗上普遍的浮躁惰性的心态,不管是小說也好,電影也好,人都隻能在其中各取所需。
作品本身無可能呈現均衡完美,總是存在局限和纰漏。
但其中重要的是,在隔膜和缺陷之中,人是否發出屬于自己的真誠敏銳的聲音。
并終究有些他人,能穿透這些形式,聽到這聲音。
8
年輕時頹廢流于形式,浮淺而無由,實質不過是一種妄想。
妄想會被時間解決。
成年後它是有過經驗和實踐的疑問,深陷冰冷的泥漿。
除了用力尋求掙脫沒有回轉餘地。
成年人的恐慌。
我們經曆和思考了很多,卻依然如同年輕時沒有找到答案和出路。
或者說,仍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最終答案和出路。
夜晚看到月亮熠熠生輝。
很想與一人飛速驅車開到夜色中的深山,在樹木蔥茏的某處山腰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