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崖邊,一起凝望山崗映襯中的明月。
聽着萬籁俱寂,偶爾昆蟲啼鳴,于北方蕭瑟寒意中,彼此分享一支煙。
再驅車離開回到人世。
事實上,大部分美好的時刻,我們無人分享,無人對照。
隻是決定穿上球鞋,獨自去花園裡散步。
所謂的表達,從明中剝離出暗,從暗中照見到明。
從美中體恤到惡,從惡中萃取出美。
從無衍生出“有”,再從有回省到“無”。
(表達的最終目标也許是渾然一體,失去對立界限。
)
有時我想,一個開悟的人是否最終将消解一切表達。
不立文字,不做著述。
内在的感悟一定無法表達。
但若不表達,如何給予。
他所可以被這個世間吸收的,隻能是他人可以理解的部分。
但若對方無法承當,則隻是自己的循環。
但獨立的循環也許已是一種單純牢固的真相。
當人做出表達,不應對此産生懷疑。
這是堅定。
9
空氣裡秋天的氣味。
清冷,凜冽。
大理,稻城,拉薩……那些在秋天抵達的地點,隐藏在内心的包裹裡。
重新輪回的秋天,想去破落古都,目證對照它舊時繁華。
這也是需要在小說裡處理的一處重要素材。
計劃過但還未實踐的一條路線,是花一個月時間浏覽山西,看完它殘存的老建築。
穿過陝西四川進入雲南。
從麗江到西雙版納。
最後抵達曼谷海邊。
搭乘當地交通工具,搜尋偏遠古老的村鎮、石窟、山嶺、湖泊、少數民族聚集地。
在路上補充衣物和食物。
投宿當地人家、寺廟、旅館。
踏出地圖上一條完美縱線。
每個人心中應不時更新一條計劃行走的路線。
如同心裡種下一顆種子,以時間和心念灌溉,逐漸形成果實。
開端不過是略做準備買好一張啟程票。
某些旅程是注定的任務,它會在嚴格的時間和心境下發生。
坐長途火車,深夜住進偏僻旅館,在燈光昏暗的小餐廳吃飯,山道上徒步,搖晃炙熱的車廂中眺望異鄉平原和山巒。
每一段旅途。
出發,跋涉,抵達,回歸。
最終所向并非為了抵達某處,是洞曉和獲取一個新的自己。
這是遠行的意義。
在花園裡栽種的迷疊香,薰衣草,茉莉,九裡香,米蘭,金銀花,佛手,桂花。
全都是有芳香的花草。
沒有香氣的花草不具備質感。
這個季節,令人入迷的是風中拂面的桂花襲人芳香,涼夜挑燈閱讀後的倦極入睡,以及心中隐隐約約的幾分思緒。
秋天臨至,一切恰如其分。
10
瑜伽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做到你此刻的極限。
極限其實可以不停拓展,前提是當下要做出嘗試。
瑜伽的暗示,人需要穩定,盡力,專注,堅韌,對自己激發的每一刻力量做出感應和轉化。
并于内在得到自我平衡的源泉。
11
無論男女,我較喜歡那種心緒安靜而說話準确的人。
通常人語言拖沓,邏輯不清,是因為交流的背景中隐藏太多的借口、謊言、禁锢、虛榮。
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以及要什麼的人,可以簡潔而坦白地應對外界。
他們是鞘中之劍,并不故意露出鋒芒,卻能在瞬間斷除自己與他人的瓜葛藤盤。
讀經,散步。
發出和收到寥寥幾條短信。
京都,一座停止前行的古都。
準備把《春宴》最後一章的重要場景安排在此。
一次暗夜中的告别。
小餐廳裡的酒醉,雨水,夜行,陳舊店鋪,夜色中的寺廟。
兩個各藏曆史卻無法傾吐完盡的陌生人。
萍水相逢,不告而别。
古都的命運隻能以停滞的方式存在。
那一年,我和G一起在京都,她對我說,這個城市如同死了一般。
夜色中的窄巷燈籠明滅,建築低矮陳舊。
而我在所有的古都中覺得身心适得其所。
尺八是一種古老的樂器。
唐朝興盛,宋朝式微。
大多由和尚吹奏。
後來日本過來的和尚學了去,流傳至今。
樣式比箫簡單,音調顯蕭瑟,一些古老曲譜回轉極為沖淡低斂。
這樣的樂器,适合在月色皎潔的杏花樹下吹奏。
或蹲踞在院落高台屋頂上,對着山河天地抒發内心幽情。
但它仍顯得男性化和宗教化。
音色并不做悅耳之用,用以調心為佳。
在小說中寫入尺八,寫入一座湮滅的古都。
我意識到正在書寫的是一本屬性極為封閉的小說,如同獨自出發的暗夜的冒險。
自在電腦屏幕上打出第一行字開始,它如同一處從深處掘起的源泉,汩汩噴出記憶、思慮、幻想、觀省,兀自形成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
脫稿出版之後,它脫離我的身心。
對讀者來說,他們所接受到的也隻能是一個封閉的循環系統。
這意味着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全然的成品,而不可能用個人判斷去改變它、定論它。
這個成品,或者全力接受下它,或者覺得無用無聊而丢棄它。
這跟戀愛的關系是一緻的。
在一段關系中我們無法影響和改變任何人。
正确的關系隻能來自一個對等的對方。
12
飯桌邊聽人閑聊周作人,說且不論外界如何動蕩,有些人即便想故意自傷,最終也無損于一生的作品。
昨日觀賞周在三十年代的手稿原迹,往昔書墨間溫潤沖淡之氣回轉。
果然已是逝去的時代。
“煮豆微撒以鹽而給人吃之,豈必要索厚償,來生以百豆報我,但隻願有此微末情分,相見時好生看待,不至伥伥來去耳。
”此話如此溫潤而後退,可涵蓋各種立場。
讓人心生欣賞。
13
寫作疲累時,在網上看一些真實的故事和報道,聊以放松。
浏覽這些事件的始終,人的内心所展示的形形色色的動機,試圖尋找一種事物的普遍規律。
(這似乎應是寫作者收集和整理素材的工具之一。
)但若以微距觀察惡,種種起源,不過依然是内心的無明和貧乏。
沒有優美、慷慨、清潔、尊嚴。
沒有平衡,沒有超越。
愛之中需要存在憐憫。
它本是海中的船,搖晃颠簸,朝不保夕。
有了憐憫,才可以成為海中倒映的雲影,與大海各不相關,又融為一體。
有了憐憫,愛将處于整體性的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之中。
人與人之間,才不會輕易而盲目地分離。
在關系中互起争執或試圖傷害自己,吃藥,自殘,種種方式,未必都是因對方而起,而是以此為鏡子,清楚看見不夠愛自己。
無法自愛,不能給予出愛,無法得到愛。
這種被強迫映照出來的匮乏和缺失,是傷害的最大動力。
感情虛無,世事無常,誰又能是拯救。
除了相信自己,愛自己,充盈自己,完整自己,沒有任何其他途徑可以實現人對感情模式的糾正。
情感的艱難,不在于不愛或無愛。
而是愛着一個人,但已洞悉自己與對方的全部疾病,必須以後退和離開來根治。
那些美好的充沛的能量,被迫強行自控。
(人如何在愛着的時候,強迫自己收回愛,不再愛。
這是最深刻的煎熬。
)因此,在還能夠全身心給予的時候,當這給予還能夠流動的時候,盡量地給,完全地給。
這也是讓生命順其自然活潑舒展并最終無所怨诟的最好方式。
14
沒有比真情實意更美好的東西。
也沒有比無需索之心的付出更為愉悅的行為。
單純的分享和給予。
把美遞送給他,而不是托付給他。
我們對他人的慈悲,最終無非是給予每一個在身邊出現過的人。
給予他們些許的快樂,些許的真實和安甯。
有所幫助,而不給予損傷。
無論他是誰。
無論他出現多久。
15
白瓷杯子清簡,有一道裂縫,年代久遠。
器物幽幽散發出一股氣來,使人安甯。
仿佛擁有無限延伸和深入的時空感。
樸素的青陶小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