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叁 心如秋月

首頁
    滅性的抹煞,有可能在之後影響到感情的價值觀。

     記憶是我們離開這個世間時唯一被存留下來的東西。

    美好的事物不容易腐爛。

     23 在生命的當下,得到愛以及去愛,是柔軟、安靜、和諧、飽足、豐盈、堅定的心才能去做的事情。

    這應是一件被擺脫掉目标的事情。

    是一件隻被感謝而不被要求和追尋的事情。

     24 《母親》成品于二〇〇七年,山田洋次七十六歲,吉永小百合六十二歲。

    美人遲暮,演技依舊平淡,個性溫吞,隻有臉完美無瑕。

    她的存在還說明女人應該溫柔。

    女人不溫柔,不管有沒有道理,都是錯誤。

     濃郁的日本庶民風格,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世間,被時代撥弄着,身不由己,卻有一種堅毅、溫情、爽朗和自尊的美感。

    這是山田洋次電影裡傳統的日本風格。

     兒童們的童花頭,圓領子襯衣,小碎花連衣裙,淡藍色毛衣和鮮紅圍巾,家門口夏日的芭蕉,向日葵,西瓜,紙扇。

    春天吹進窗口的櫻花花瓣。

    冬天的大雪,秋天的紅葉,一年四季的分明。

    母雞剛下的暖乎乎的雞蛋。

    出門送客時見到的滿月。

    待客的蛋糕。

    在電影裡顯得親切,也如同我印象裡南方家鄉的童年。

    這樣的氛圍,現在完全消失不見了。

    在電影裡,一切息息相通。

    他們依舊心存留戀珍惜。

     勤勞,克制,有時顯得堅決、固執。

    感情的表達有含蓄和笨拙的一面,因此顯得滑稽。

    這是日本人的幽默,帶着鈍感并不機智,但樸實,略顯得天真。

     配角都出彩。

    從奈良來的叔叔,一個有點像禅宗和尚的胖男人,講話無禮,直截了當,性格可稱之為癫狂不羁。

    他在火車上說,我是對這個國家沒有任何幫助的人。

    他說,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尋歡作樂,要賺很多錢。

    他說,自己也許會在櫻花盛開的時候,去吉野山上尋死。

     山田洋次在電影中體現出一種有尊嚴的平民性,民族性格的可貴之處。

    中國的謝晉也是這種類型,但總覺得他沒有得到更多的承認。

    此後,一些招搖撞騙想盡方法把觀衆誘惑到電影院裡的導演,逢場作戲,觀衆任由牽引,等着被取悅。

    這也代表了一種性格。

     25 黃昏大雨。

    六點半G來家裡做客。

    用烤箱做甜點,給她留下一碗。

    她說她的母親以前也這樣,會為孩子做點心。

    她帶來日本的傳統玩具,兒童和式袍子。

     在廚房裡聽到她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與孩子說話。

    把孩子當作大人一樣對待。

     想起歐洲人寫的日本觀察,他們對日本的孩子從小穿和成人一樣的衣服,感覺驚奇。

    但這樣很好,孩子從小嘗試與大人一樣平等地生活。

    他們的兒童有更多樂趣,有屬于自己的儀式和節日。

    中國則抛棄了那些原本屬于自己的東西。

    小時候,記得母親至少還在認真地過着每一個傳統節日。

    當我成人之後,這個社會的節日經常被漫不經心地粗率地對待。

     吃飯,喝清酒。

    喝福建岩茶。

    她有許多話說,話題豐富,工作、創作、文學、男女、孩子、日本作家的新作。

    聊天至深夜十一點半,送她到樓下打車回家。

    返回途中,空氣涼爽濕潤,嗅聞到泥地和植物的氣味。

     一個人能夠擁有第二種語言順暢交流,其實是打開一個通道。

    應該要有時間去學習語言。

    以及學會一種中國傳統樂器。

     在日本時,我與G一次晚餐直至深夜。

    剛剛下過雨,冷冽濕氣。

    喝了酒,胸口與臉頰溫暖。

    告别店員,撩起門簾,踏上石闆道。

    大馬路上華燈初上,人群湧動。

    巷子中的燈籠,傘,石闆道,廣告牌,殷勤告别聲。

    一時不知道在何處。

     我在雨中拍下那條巷子盡頭的門牌匾,上面寫着先鬥町。

    這會提醒我以後想起雨色霓虹中的異國街頭,與随緣而遇的人一起喝酒的時光。

     26 在保利劇院看西班牙弗拉明戈舞蹈。

    七點半的夜場,十排位置。

    這舞蹈理性,硬朗,不羁而又有節制。

    歌聲沙啞悲怆。

     超市裡有一種德國産的蜂蜜鼠尾草糖,濃烈香草氣味,會嚼出稠軟的蜂蜜。

    素來不愛吃糖果零食,卻喜歡這種糖的配方和包裝。

    鮮豔的黃色紙盒,繪有漫畫式的紫色鼠尾草和蜂蜜。

    買下一包來,吃得很少,隻是放在寫字桌的抽屜裡。

    也會覺得有愉悅。

     車子開過郊外空無的坡道,樹木脫盡葉子,遠處有山影。

    如果一個人的一生,寫了很多字,走了很多路,也許最終試圖獲得的不過是與自己達成和解。

     “書一旦寫完,記憶也就熄滅;書就像一盞長明燈,在茫茫黑夜放射出亮光……文字落入深淵。

    ”閱讀完畢一本書,作者于年輕時自盡身亡。

     27 秋陽·創巴仁波切在《自由的迷思》中,提到禅者所在的處境,“那種情境異常荒涼,像是居于白雪覆蓋的山巅,四周雲霧圍繞,日、月無情地照射着,下方是被咆哮的烈風撼動着的高聳松林,林下則是雷鳴般的飛瀑……究竟的禁欲成為你本性的一部分,我們發現輪回中的各樣物事如何養活、娛樂我們。

    一旦我們看破輪回的物事都是遊戲,本身即已脫出二元的執着,那即是涅槃。

    ” 兩天郵件來回,挑選圖片,一直沒有下樓。

    工作告一段落,下樓去家附近咖啡店買甜點。

    出門,覺得躍入大海般,空氣冷冽清楚。

    在店裡喝熱抹茶。

    步行穿過花園。

     咳嗽綿延半個月多。

    要平靜下來。

    讓躁動的肺平靜下來,心,身體,意念,情感……一一靜下來。

    讓生活暫時陷入一種靜寂和退隐之中。

     唯一的解決是以毒攻毒。

    壞的東西,讓它腐爛至徹底。

    好的東西,讓它釋放至徹底。

    多慮,遲疑,猶豫,保留,有何用處。

    讓一切完盡,燃燒至充分,什麼也不留下。

    這是禅者的生活态度。

     直面承當所有正面或負面能量的沖擊。

    像海潮撲身,明知來勢洶湧也不回轉躲避。

    閉起眼睛屏住呼吸,強力承受這一切。

     28 有些事情,撐起一塊絲絨布蓋住自己的眼睛便可。

    如果不被允許,就赤裸接受真相。

    接受撕咬和碎裂。

    把它們逐一消化吸收。

     有時直接戳穿。

    有時隻是閉起眼睛佯裝在幻術中跳舞。

     29 住在郊外房屋。

    黃昏出門散步一次,為流浪野貓撒飯食。

    黑夜交界處微妙的天色,暮色中輕輕呼吸的草木,辛辣芳香,泥土濕氣,夜鳥鳴叫,閉上花瓣準備休憩的花朵……這些事物以這樣的方式,在一種不起争辯的空白和停頓中度過。

    這種存在帶給我啟示。

    這些片刻,擁有當下的意義。

     幼年時見多身邊各式成人,日夜颠倒勞碌,為賺錢疲于奔命,身心撲出外界,忽略家庭建設和維護,缺乏對個體内在價值的開發和關注。

    覺得世間荒蕪,人心荒誕。

    人的安全感及存在感可以從哪裡獲得。

     人需要面對生活。

    但不能被衣食住行、金錢往來這樣的物質存在壟斷思維方式,不能以此作為最重要的價值。

    一旦我們的骨血全部用以灌輸于俗世的目的,如果有靈魂存在,它如何回歸,如何超越,如何找到它的道路……這最終會成為餘生最大的障礙和困惑。

     宇宙結構不可被猜度識破,生命結構也自帶任務。

    如果我們局限它的存在,其實是在貶低生命的等級。

     今天嘗試把兩攤内容縫合起來。

    關于這條縫合線,想了很久。

    大概列出提綱。

    明天繼續。

     30 往上的每一個台階都會挑戰身心。

    超越重力和習性。

     戰戰兢兢是深淵,優雅灑落是自忘。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