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非。
無别體故。
妄執緣起真義别故(文)故此三種不即不離。
無别體故名為不離。
妄等别故名為不即
問。
雖聞大都猶未詳審。
且指一事可明其相。
答。
且見一草葉。
其色青色也。
今此青色者定非自然有。
因緣增上二緣所生言因緣者阿賴耶識所持種子。
增上緣者風雨地等種種疏緣。
如是親疏衆多因緣和合生此草葉之色。
既是因緣所生法故。
雖無自性而非都無。
如幻如夢。
非有非無。
是名依他。
于此如幻草葉青色。
常途凡無執為實色。
如是執時心中所現即如幻青。
當情所現實有青相。
此相理無。
是名增益遍計所執。
或有一類空見之者。
撥無此色執為都無。
如是執時。
心中所現似都無相。
當情所現實都無相。
此相理無。
名為損減遍計所執。
今此增損實有都無。
妄所執相于此草葉青色之中。
于恒恒時于常常時一切遠離凝然常住。
此理真實不生不滅。
是*即名為圓成實性。
故此三性不即不離(且指一事已。
諸法皆如此)
問。
法相甚深其旨易迷。
願引譬喻可顯其相。
答。
攝論頌中引蛇繩麻喻顯。
其大意者。
暗夜有一繩。
愚人見謂蛇。
種種恐怖依此而起。
眼眩心騷。
手足振動。
爾時覺者教之令悟。
迷亂深故難辄覺悟。
數數思惟漸漸醒悟。
遂除其迷忽知蛇空。
如是知已見之但繩。
其繩相貌極似蛇形。
似故愚眼見迷為蛇。
是一重覺。
然猶執繩為真實物。
尚數思惟遂知繩空。
其性即麻更無實繩。
繩相但是衆緣所生。
如幻假有非有非空。
其麻即是非有非無繩*之實性。
彼實蛇相及實繩相于此麻中一向遠離。
三性諸法亦複如是。
愚者迷眼喻能遍計。
種種恐畏喻生死苦。
覺者教之喻佛菩薩。
實蛇之相喻實我相。
忽知蛇空喻知生空。
實繩之相喻實法相。
知繩之空喻知法空。
虛假之繩喻依他體。
似蛇形貌喻假我分。
其性之麻喻圓成實。
于此麻中常無實蛇實繩之相喻理無相。
如是喻時。
妙理能顯(以解釋意私委喻之)如是三性不即不離。
故以此名為一重中道
問。
今此遍計所執性者為是偏空。
答。
非是偏空。
所以者何雖體都無。
然當妄情其相顯現。
更不可言無有此事。
當知此相即空之有。
說之名為計所執性。
故義林章雲。
言無而無亦可言有。
當情我法二種現故(文)如是離言有。
理實都無體。
但是妄情計度為有。
當知此空即有之空。
說此妙空名相無性。
故又章雲。
遍計所執無。
知我法俱遣(文)故是中道
問。
今此依他虛假法者。
為是偏有。
答。
既雲虛假豈偏有乎。
因緣生法無自性故。
說之為空。
假相存故說之為有。
必不留有之有故。
名之為依他起性。
必不留無之無故。
名之為生無自性。
故亦中道
問。
今此圓成實性理者為是偏有。
答。
既稱無相理。
豈是偏有乎。
法無我性離諸障礙。
譬如虛空。
一切妄想必然遠離。
故說為空。
今此空理真實如常。
故說為有。
當知此有即空之有。
故名之為圓成實性。
當知此空即有之空。
故名之為勝義無性。
故亦中道
問。
所執情有邊一向是有欤。
今此理無邊一向是無欤。
答。
此亦不然。
言情有者既非實有。
設增益相。
設損減相。
偏迷情想有無有定相。
故亦中道。
今此增損有空二相俱不可得。
名為理無。
豈是偏空。
故亦中道
問。
依他假有為一向有。
今此實無為是一向無。
答。
此亦不然。
增損俱離有是名假有。
豈偏有乎。
故中道。
境損俱空無。
是名實無。
豈偏無乎。
故*中道
問。
圓成無相空為是一向空。
今此真實有為是一向有。
答。
此亦不然。
增損俱無。
是名無相。
豈是偏空。
此理真實是名真有。
豈亦偏有。
故亦中道。
然者所執一性之中情有情理無故總名為中道。
二門各亦不留邊路。
依他一性中假有實無故總名為中道。
圓成一性中無相真實故總名為中道。
彼此二門亦各一一不留邊路
問。
所執情有依他假有圓成真實為是一向各别義欤。
所執理無無依他實無圓成無相亦是一向各别義欤。
答。
此亦不然。
所執情有本于依他假有上現。
何者法體本來都無。
迷何起執。
雖非實有然假實有。
故諸妄情迷此假有當情相現。
豈與依他假有定别。
然非偏即。
當知即是不即不離。
今此假有本自圓成真實而起。
若無凝然理。
其事豈得起。
雖非衆多事相然有各各法性。
是故因緣合時虛假事相得成。
然非偏即。
當知即是不即不離。
其所執理無歸依他實無所以者何。
因緣生法無自性者。
其所遮自性即自然生性。
當我法實故。
然彼理無一向遮相。
今此實無亦體上義。
當知亦是非一向即。
非一向離。
今此依他實無之義即歸圓成無相義也。
凝然真理恒離衆相。
彼無自性之理故也。
然彼屬假有之實無。
此是屬真實之無相。
故亦即是非一向即。
非一向離。
是以三性非是别體。
亦非即一。
即之時者。
所執空即依圓之空。
依圓之有即所執有。
離之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