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和蒙古事務,解決治理黃河、淮河和疏通漕運等大問題,而且大多很有成效,功澤後世。
由于強健,他還願意勤奮地學習,結果不僅武功一流,“内秀”也十分了得,成為中國曆代皇帝中特别有學問,也特别重視學問的一位。
誰能想得到呢,這位清朝帝王竟然比明代曆朝皇帝更熱愛漢族傳統文化。
大凡經、史、子、集、詩、書、音律,他都下過一番工夫,其中對朱熹哲學鑽研最深。
他親自批點《資治通鑒綱目大全》,還下令訪求遺散在民間的善本珍籍加以整理,大規模組織人力編輯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圖書集成》和字典辭書,文化氣魄鋪地蓋天。
直到今天,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化還離不開那些重要的工具書。
在他倡導的文化氣氛下,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史專家。
在這一點上,很少有哪個年代能與康熙朝相比肩。
以上講的還隻是我們所說的“國學”,可能更讓現代讀者驚異的是他的“西學”。
因為即使到了現代,在我們印象中,國學和西學雖然可以溝通,但在同一個人身上深谙兩邊的畢竟不多。
然而早在三百年前,康熙皇帝竟然在北京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認真研究了歐幾裡得幾何學,經常演算習題,又學習了法國數學家巴蒂的《實用和理論幾何學》,并比較它與歐幾裡得幾何學的差别。
他的老師是當時來中國的一批西方傳教士,但後來他的演算比傳教士還快。
以數學為基礎,康熙又進而學習了西方的天文、曆法、物理、醫學,與中國原有的這方面知識比較,取長補短。
在自然科學問題上,中國官僚和外國傳教士經常發生矛盾,康熙從不袒護中國官僚,也不主觀臆斷,而是靠自己認真學習,幾乎每次都作出了公正的裁斷。
這一切,居然與他所醉心的“國學”互不排斥,居然與他一天射獵三百一十八隻野兔互不排斥,居然與他一連串重大的政治行為、軍事行為、經濟行為互不排斥!
我并不認為康熙給中國帶來了根本性的希望,他的政權也做過不少壞事,如臭名昭著的文字獄之類。
我想說的隻是,在中國曆代帝王中,這位少數民族出身的帝王具有異乎尋常的生命力,他的人格比較健全。
有時,個人的生命力和人格會給曆史留下重重的印記。
與他相比,明代的許多皇帝都活得太不像樣了,魯迅說他們是“無賴兒郎”,的确有點像。
尤其讓人生氣的是明代萬曆皇帝(神宗)朱翊鈞,在位四十八年,親政三十八年,竟有二十五年時間躲在深宮之内不見外人的面,完全不理國事,連内閣首輔也見不到他,不知在幹什麼。
他聚斂的金銀如山似海,但當遼東起事、朝廷束手無策時問他要錢,他死也不肯拿出來,最後拿出一個無濟于事的小零頭,竟然都是因窖藏太久變黑發黴、腐蝕得不能見天日的銀子!這是一個失去了人格支撐的心理變态者,但他又集權于一身,明朝怎能不垮?他死後還有後代繼位,但明朝已在他的手裡敗定了。
康熙與他正相反,把生命從深宮裡釋放出來,在曠野、獵場和各個知識領域揮灑,避暑山莊就是他這種生命方式的一個重要吐納點。
三
康熙與晚明帝王的對比,避暑山莊與萬曆深宮的對比,當時的漢族知識分子當然也感受到了,心情比較複雜。
開始,大多數漢族知識分子都堅持抗清複明,甚至在赳赳武夫們紛紛掉頭轉向之後,一群柔弱的文人還甯死不屈。
文人中也有一些著名的變節者,但他們往往也承受着深刻的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
我想這便是文化的力量。
一切軍事争逐都是浮面的,而事情到了要搖撼某個文化生态系統的時候才會真正變得嚴重起來。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種,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當時江南地區好幾次重大的抗清事件,都起于“削發”之事,即漢人曆來束發而清人強令削發,甚至到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地步。
頭發的樣式看來事小,卻關及文化生态。
結果,是否“毀我衣冠”的問題成了“夷夏抗争”的最高爆發點。
這中間,最能把事情與整個文化系統聯系起來的是文化人,最懂得文明和野蠻的差别,并把“鞑虜”與野蠻連在一起的也是文化人。
老百姓的頭發終于被削掉了,而不少文人還在拼死堅持。
著名大學者劉宗周住在杭州,自清兵進杭州後便絕食,二十天後死亡;他的門生、另一位著名大學者黃宗羲投身于武裝抗清行列,失敗後回餘姚家鄉事母、著述;又一位著名大學者顧炎武,武裝抗清失敗後便開始流浪,誰也找不着他,最後終老陝西……這些宗師如此強硬,他們的門生和崇拜者們當然也多有追随。
但是,事情到了康熙那兒卻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文人們依然像朱耷筆下的秃鷹,以“天地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