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抱愧山西

首頁
    村口、路邊: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有話兒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 人馬多來解憂愁。

     緊緊拉着哥哥的手, 汪汪淚水撲瀝瀝地流。

     隻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隻盼哥哥早回家門口。

     …… 我懷疑,我們以前對這首民歌的理解過于膚淺了。

    我懷疑,我們直到今天也未必有理由用憐憫的目光去俯視這一對對年輕夫妻的離别。

     聽聽這些多情的歌詞就可明白,遠行的男子在家鄉并不孤苦伶仃。

    他們不管是否成家,都有一份強烈的愛戀,都有一個足可生死與之的伴侶。

    他們本可過一種艱辛而溫馨的日子了此一生,但他們還是狠狠心踏出了家門。

    他們的戀人竟然也都能理解,把綿綿的戀情從小屋裡釋放出來,交付給朔北大漠。

     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還是走了。

    我相信,那些多情女子在大路邊滴下的眼淚,為山西終成“海内最富”的局面播下了最初的種子。

     這不是臆想。

    你看乾隆初年山西“走西口”的隊伍中,正擠着一個來自祁縣喬家堡村的貧苦的青年農民,他叫喬貴發,來到口外一家小當鋪裡當了夥計。

    就是這個青年農民,開創了喬家大院的最初家業。

     喬貴發和他後代所開設的“複盛公”商号,奠定了整整一個包頭市的商業基礎,以至出現了這樣一句廣泛流傳的民諺:“先有複盛公,後有包頭城。

    ” 誰能想到,那一個個擦一把眼淚便匆忙向口外走去的青年農民,竟然有可能成為一座偌大的城市、一種宏偉的文明的締造者!因此,當我看到山西電視台拍攝的專題片《走西口》以大氣磅礴的交響樂來演奏這首民歌時,不禁熱淚盈眶。

     山西人經商當然不僅僅是“走西口”,到後來,他們東南西北幾乎無所不往了。

    由“走西口”到闖蕩全中國,多少山西人一生都颠簸在漫漫長途中。

    當時交通落後、郵遞不便,其間的辛勞和酸楚也實在是說不完。

    一個成功者背後隐藏着無數的失敗者,在宏大的财富積累後面,山西人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人生代價。

    黃鑒晖先生曾經記述過乾隆年間一些山西遠行者的辛酸故事—— 臨汾縣有一個叫田樹楷的人從小沒有見過父親的面,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就在外面經商,一直到他長大,父親還沒有回來。

    他依稀聽說,父親走的是西北一路,因此就下了一個大決心,到陝西、甘肅一帶苦苦尋找、打聽。

    整整找了三年,最後在酒泉街頭遇到一個山西老人,竟是他的父親。

     陽曲縣的商人張瑛外出做生意,整整二十年沒能回家。

    他的大兒子張廷材聽說他可能在宣府,便去尋找他,但張廷材去了多年也沒有了音信。

    小兒子張廷楌長大了再去找父親和哥哥,找了一年多沒有找到,盤纏用完了,成了乞丐。

    在行乞時他遇見一個農民,似曾相識,仔細一看竟是哥哥。

    哥哥告訴他,父親的消息已經打聽到了,在張家口賣菜。

     交城縣徐學顔的父親遠行關東做生意二十餘年杳無音信。

    徐學顔長途跋涉到關東尋找,一直找到吉林省東北端的一個村莊,才遇到一個鄉親。

    鄉親告訴他,他父親早已死了七年。

     …… 不難想象,這一類真實的故事可以沒完沒了地講下去,一切“走西口”、闖全國的山西商人,心頭都埋藏着無數這樣的故事。

    于是,年輕戀人的歌聲更加凄楚了: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苦在心頭, 這一去要多少時候, 盼你也要白了頭! 被那麼多失敗者的故事重壓着,被戀人凄楚的歌聲拖牽着,山西商人卻越走越遠。

    他們要走出一個好聽一點的故事,他們邁出的步伐既悲怆又沉靜。

     四 義無反顧地出發,并不一定能到達預想的彼岸,在商業領域尤其如此。

     山西商人全方位的成功,與他們良好的人格素質有關。

     我接觸的材料不多,隻是朦胧感到,山西商人在人格素質上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十分引人注目—— 其一,坦然從商。

     做商人就是做商人,沒有什麼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

    這種心态,在我們中國長久未能普及。

    士、農、工、商,是人們心目中的社會定位序列,商人處于末位,雖不無錢财卻地位卑賤,與仕途官場幾乎絕緣。

    為此,許多人即便做了商人也竭力打扮成“儒商”,發了财則急忙辦學,讓子弟正正經經做個讀書人。

    在這一點上可以構成對比的是安徽商人,本來徽商也是一支十分強大的商業勢力,完全可與山西商人南北抗衡。

    但徽州民風又十分重視科舉,使一大批很成功的商人在後代的人生取向上進退維谷。

     這種情景在山西沒有出現,小孩子讀幾年書就去學着做生意了,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

    最後連雍正皇帝也認為山西的社會定位序列與别處不同,竟是:第一經商,第二務農,第三行伍,第四讀書。

    (見雍正二年對劉于義奏疏的朱批) 在這種獨特的心理環境中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