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部 出延津記 第二章

首頁
    停了,春生抹抹嘴走了。

    他走後,老蔡罵上了,說老裴外甥平白無故,一口氣吃了她家十幾張烙餅;不烙餅他還不來,一烙餅他的嘴隔着二十多裡就紮過來了,這不是故意敗壞人嗎?他一口氣吃了十幾張餅吃飽了,梅朵還餓着呢。

    說得梅朵也抽抽搭搭哭了起來。

    這時老裴就怪外甥不懂事,不懂事不是說他不該吃餅,而是吃餅時心裡沒數,如吃餅吃到九張,也算吃了幾張餅;吃到十張,也就十來張;可他恰恰吃到十一張,就能被老蔡說成十幾張;怪他隻顧自己肚皮,不顧舅舅的難處,也不知最後一兩張餅的差别。

    如果老蔡隻是罵外甥吃餅,老裴也不會計較,但老蔡由外甥,終于罵到了老裴他姐。

    本來自老裴和他姐不再公開來往,十年之間,老蔡和老裴,都沒再提起過老裴他姐;現在因為幾張餅,勾起了老蔡的話題。

    如隻是一般罵罵老裴他姐,老裴也不會計較,但老蔡罵着罵着,開始罵老裴他姐是個“騷逼”。

    老裴他姐做姑娘時,村裡曾風傳,她跟一個貨郎好過。

    就算跟貨郎好過,也是十七年前的事了。

    由老裴他姐,又罵到老裴在内蒙古留野種,一家人都是下流坯子。

    如隻是這麼罵罵,老裴還不會計較。

    老蔡罵着罵着起了興,突然罵道: “既然你們都下流,還找别人幹啥?你們姐倆在一起下流不就完了?” 正是這句話,使老裴光了火,兜頭扇了老蔡一巴掌。

    耳光扇完,事情就鬧大了。

    梅朵的生日也不過了。

    事情鬧大不是老蔡又跟他打鬧,而是老蔡掉屁股回了娘家;第二天一早,把她娘家哥搬來了。

    娘家哥進門,坐下,開始跟老裴講理。

    老裴就怕跟娘家哥講理,因娘家哥講起理來,不但理與别人不同,說話也繞。

    老裴和老蔡打架因為幾張餅,但娘家哥放下餅,一竿子支出去幾十年,先從老裴的爹娘說起。

    老裴的爹娘年輕的時候,也常打架。

    老裴的爹是老實爹,但他娘是“常有理”。

    啥叫“常有理”?就是“不講理”。

    不是他娘死得早,蔡家決不會把女兒嫁給裴家。

    接着又說到自老蔡嫁給老裴,發生過的千百次口角。

    這些口角,這些口角的緣由,老裴都忘了,但樁樁件件,樁樁件件的起因,娘家哥記得。

    千百件的針頭線腦,越扯越長,扯得老裴腦袋都大了。

    這時老裴不佩服别的,就佩服娘家哥記性好。

    扯着扯着,娘家哥便把老裴扯成了他娘,也成了“不講理”,而且順理成章,讓老裴有些措手不及。

    從早起扯到晌午,娘家哥才回到餅上。

    回到餅上,又不說餅,重新說起老裴他姐年輕時和貨郎好,老裴在内蒙古犯事,這兩樁往事;無論老裴他姐與人好是真是假,老裴在内蒙古犯事,卻是實情。

    如不是實情,因為一張餅罵到這上頭,算老蔡罵錯了;是實情,老裴惱了,這時惱的就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别人罵錯了老裴打人情有可原,因為惱自己打人就不對了。

    一套理講下來,屋裡也掌燈了,講得老裴也犯了疑惑。

    除了疑惑,還擔心這理繞下去,會把自己繞瘋;便裝作口服心服,給娘家哥和老蔡各賠了個不是。

    賠過不是,老蔡仍不依,要還老裴一巴掌。

    老裴伸過臉來,讓老蔡還了一巴掌,此事才作罷。

     娘家哥心滿意足離開,大家以為風波像往常一樣過去了,但老裴夜裡睡到床上,更加窩心了。

    由一張餅到“騷逼”,又到内蒙古和他爹他娘,幾個本來不相幹的事,怎麼就扯到一起去了?他姐是“騷逼”這件事并不坐實,怎麼讓娘家哥繞過去,單說老裴在内蒙古犯的事呢?一件事上,怎麼壓着兩件事的分量呢?這時突然想到,當時打老蔡那一巴掌,并不是沖着老蔡說老裴他姐是“騷逼”,而是沖着讓老裴跟他姐下流這句話去的,現在怎麼被娘家哥避重就輕,把一件事繞成了另一件事呢?老裴打了老蔡一巴掌,老蔡又還了老裴一巴掌,同樣是一巴掌,但後一巴掌,和前一巴掌,就不是一回事了。

    老蔡沒在床上睡覺,到村裡串門去了,大概又把這當笑話對人說了。

    老裴也是一時怒從心頭起,從床上爬起來,拿起砍刀,就要殺人;但不是殺老蔡,而是要到鎮上殺她娘家哥。

    也不是要殺他這個人,是要殺他講的這些理;也不是要殺這些理,是要殺他的繞;繞來繞去,把老裴繞成了另一個人。

    和老蔡過下去,免不了還要再生口角。

    就像老裴的外甥吃餅不能吃到十一張一樣,再被娘家哥這麼繞幾次,非把老裴繞死不可。

    被人殺了不算什麼,被人繞死可就太冤了。

    上回與蒙族人出事,就替河北人背了黑鍋;替别人背黑鍋還不算冤,替自個兒背黑鍋可就太冤了。

    怒沖沖就上了路。

    殺人路上,在楊家莊的打谷場上遇到了楊百順。

    楊百順這一天的遭遇,從看羅長禮到找羊的幾道彎,使老裴殺人的念頭,又慢了下來。

    一個十三歲的孩子,打着擺子,為看一個人,為丢一隻羊,也繞了幾道彎,最後被逼得無家可歸;自己都三十多的人了,能因為幾張餅,真去殺人嗎?殺人之後,家裡還有仨孩子呢。

    原來世上的事情都繞。

    于是長歎一口氣,拉着楊百順到鎮上,敲開的不是娘家哥的門,而是飯鋪老孫的門。

    楊百順也是無意之中,救了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的命。

    他在鎮上開一個生藥鋪子,左臉生一痦子,遇事愛講理,名字叫蔡寶林。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