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部 回延津記 第八章

首頁
    兩把新手電,又買了十來節電池,放到曹青娥棺木裡。

    曹青娥一死,家裡突然安靜下來。

    牛愛國想不起幹啥,也想不起哭。

    當天夜裡,牛愛國與百慧,睡在過去曹青娥和百慧睡的床上。

    牛愛國思前想後,半夜沒有睡着。

    媽右邊半扇牙壞了六七年,直到她死,既沒想起給她補,也沒想起給她換倆新牙。

    牛愛國摸摸自己的牙,起身吸煙,找不着打火機或火柴。

    剛才還見打火機就在身邊,現在橫豎找不着。

    從外屋找到裡屋,拉開抽屜,沒找着打火機或火柴,卻翻出一封從河南延津來的信。

    信皮已經發黃,信皮上寫的收信人是曹青娥。

    看信皮上的郵戳,竟是八年前的日期。

    牛愛國打開信,是河南延津一個叫姜素榮的人寫的。

    信中說,吳摩西的孫子,最近來了延津,想見曹青娥,讓曹青娥去延津一趟,他有話要說。

    信中還說,吳摩西當年逃到了陝西鹹陽,已死了十多年;吳摩西生前不讓人回延津,他死後十多年,他的孫子頭一回回來。

    牛愛國聽曹青娥說過她小時候的事,一直以為與吳摩西一方斷着音訊;誰知道八年之前一直斷着音訊,八年後又有了音訊。

    當時來這封信時,全家人各忙各的,都沒留意;牛愛國不明白的是,曹青娥當年收到這封信,為什麼沒去延津呢?後來與他說延津的事時,一次也沒提起這封信呢?這時突然又明白,曹青娥臨終之前敲床頭的意思,不是百慧說的手電,而是指這封信。

    因外間的床是木的,裡間的桌子也是木的。

    曹青娥在縣城醫院鬧着回家,原來不為别的,就為找出這封信。

    平日一句話能說清楚的事,現在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子;繞了這麼大一個圈子,牛愛國才明白媽臨終前的一句話。

    曹青娥臨終前在喊“爹”,原來不是喊襄垣縣的爹爹老曹,而是多年前失散的爹爹吳摩西。

    但吳摩西也已經去世快二十年了。

    曹青娥找這封信是要幹啥呢?接着牛愛國發現信的末尾,有延津姜素榮家的電話号碼;牛愛國突然明白,媽曹青娥找這封信,或許是讓給姜素榮打一個電話,讓姜素榮來沁源一趟,她有話要說,或她有話要問。

    八年前不想說的話,臨終前突然想說;八年前不想問的話,臨終前突然想問。

    牛愛國明白後,沖到外間,抓起電話就打;但突然又想起媽曹青娥已經死了,再叫人來有啥用呢?又将電話放了回去。

    曹青娥死後,牛愛國一天沒想起哭,現在為沒聽懂曹青娥在世上的最後一句話,或一個意思,扇了自己一嘴巴,接着落下淚來。

     曹青娥死了,第二天一早,牛家在院子裡搭起靈棚,親戚朋友都來吊喪。

    牛愛江、牛愛國、牛愛河諸人,加上牛家親門近枝的其他後輩,披麻戴孝,分跪在靈柩兩側陪靈。

    靈前放着曹青娥生前的照片,下邊供着四葷四素,四個幹果碟。

    吊喪的人一撥撥來,一撥撥走。

    來一撥人,燒一回紙,院子裡湧出滾滾濃煙,像着了大火。

    來一撥人,牛愛國諸人伏在靈柩前哭幾嗓子。

    一開始知道來者是誰,後來哭得腦漲,已不知來者是誰,去者又是誰;一開始能哭出聲,後來哭得嗓子啞了,也就是幹号。

    第三天中午,吊喪的人群中閃出一個人,在靈棚前行禮;牛愛國又伏在地上幹号。

    那人行完禮,沒往外走,而是鑽到靈棚裡,拍了拍牛愛國的肩膀。

    牛愛國仰臉一看,竟是在臨汾魚市賣魚的同學李克智。

    曹青娥死後,牛愛國的其他同學也來吊喪,但他們都在近處;從臨汾到沁源,有三百多裡,這麼遠趕來吊喪,牛愛國沒有想到。

    牛愛國站起身,拉住李克智的手,眼中湧出了淚。

    李克智: “不是特意來的,正好回沁源辦事,聽說了。

    ” 牛愛國攥住李克智的手,又搖了搖。

    李克智: “我有話跟你說。

    ” 牛愛國拉他鑽出靈棚,來到堂屋,兩人坐在牛愛國和百慧睡覺的床上。

    牛愛國以為李克智要安慰自己一番,誰知李克智說: “知你正傷心,不知能不能說别的事。

    ” 牛愛國啞着嗓子: “媽死了,再哭也哭不回來,說吧。

    ” 李克智: “我去沁源縣城,去找馮文修,才知道你們倆掰了。

    ” 去年龐麗娜出事之後,因為十斤豬肉,牛愛國跟馮文修鬧掰了;馮文修把牛愛國醉後的話,都當成一把把刀子,紮向了牛愛國,對别人說牛愛國是殺人犯;當時牛愛國殺馮文修的心都有了。

    如今一年過去,事情倒有些淡了。

    但淡歸淡,并沒有從心裡過去。

    牛愛國: “不要提他。

    ” 李克智: “可他聽說嬸去世了,心裡也不好受;人不好來,讓我捎來一份禮金,算個心意。

    ” 接着掏出二百塊錢。

    牛愛國卻有些為難,不知該不該借他媽去世,與馮文修解開去年的疙瘩。

    李克智: “馮文修說了,你們倆掰歸掰,但嬸還是嬸,兩回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