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

首頁
    縫紉機、自行車、手表,都歸生活商店管。

     黃埠供銷社的主任姓潘,是個胖子,秃頭,五十來歲。

    他靠在椅子上,一邊講話一邊用一把小梳子梳着頭上為數不多的頭發。

     潘主任說,小陸啊,我們黃埠供銷社是個大社,是雙大式單位,多少眼睛盯着。

    文書位置很重要,一是要寫好單位的材料。

    供銷社人多,材料也多,領導講話開會材料,你都要準備好。

    另外,還要搞好對外宣傳工作,我們是省市縣三級财貿先進單位,宣傳工作一定要跟上,要報紙上有名,廣播裡有聲。

     秋林認真聽,邊拿筆記本仔細記錄。

    潘主任談過話,秋林又跟其他三個副主任見面。

    其中一個魯副主任鼎鼎有名。

    魯副主任叫魯一貴,是全國工會系統勞動模範。

    秋林讀書時,他便是全縣的紅人,《人民日報》《浙江日報》都刊登過他的光榮事迹。

    秋林上學時,他還到秋林學校來做過報告,學生們坐在台下,都是一雙雙崇拜眼光。

     魯一貴勉勵了秋林幾句,秋林起身告辭。

    離開時,魯一貴還同秋林握了下手。

    魯一貴的手又粗又大,握手的那一刻,秋林有些恍惚。

    當年他來自己學校時,春華就坐在自己旁邊。

    春華看着幾個優秀學生代表跟魯一貴握手,多少羨慕。

    春華說,真不曉得跟全國勞動模範握一下手會是什麼感覺。

     握着魯一貴的手,秋林有些難過,他已經很久沒有見過春華了。

     秋林到黃埠,屁股還沒坐暖,第二日便要下鄉去熟悉情況。

    因為接下去黃埠供銷社便要召開全社大會,秋林需要掌握一手資料,給潘主任寫總結報告。

    原本,下鄉的事應該由上一任文書陪同,可縣社要人要得急,那個文書已經早早去縣裡報到了。

    社裡便安排了辦公室的龔知秋同志陪秋林下去。

    龔知秋是供銷社裡總務,三十歲左右年紀,面目可親。

    秋林到黃埠的宿舍便是他安排,他叫秋林小陸,秋林叫他龔師傅。

     黃埠分社下面五個鄉鎮供銷社分布東南西北,靠兩隻腳闆,走上一個月也走不遍,需要跟社裡申請公車。

    公車就是社裡兩輛叮當響的永久牌自行車,秋林和龔知秋一人一輛,騎着下鄉。

    第一站是谷嶺,離黃埠最近,道路平坦,秋林跟着龔知秋下去,沒費什麼周折。

    鄉裡還專門安排一位同志,提早将彙報材料準備好,半日辰光就完成任務,趕往白橋。

    白橋宿一夜,第二日又去三水。

    三水地方近海,出海産。

    為了歡迎兩人,當地供銷社還安排一餐豐盛海貨。

    幾個地方下來,都是早就準備好材料,翻開看看,裡面内容都是大同小異。

    秋林有些犯愁,雖然下鄉順利,但就這些材料,恐怕寫不成總結,便跟知秋商量。

    知秋說,附近山上有個收購站,工作辛苦,可能有好材料。

    隻是交通不便。

    秋林聽了,便要龔知秋帶自己上山。

    山路崎岖,沒走多久便騎不了車子,兩人便又将車扛在肩上,翻山越崗,走了大半日,終于趕到收購站。

    收購站同志見兩人來,熱情接待,又是煮芋艿飯,又是蒸魚鲞,正忙碌時,有村民送來一條菜花蛇,收購站同志便取了蛇膽和蛇皮,将蛇肉切段,放蔥姜蒜,放鍋裡蒸。

    蒸熟了,白白一盆。

    秋林見幾個人吃得津津有味,幾次想伸筷去嘗嘗味道,但最終還是不敢。

     就這樣,秋林和龔知秋下鄉轉了一個禮拜,終于回到黃埠。

    一回單位,秋林便埋頭伏案寫總結。

    第一次下鄉,經曆各種新鮮事情,又是第一次寫材料,秋林用盡氣力,将腦子裡儲存的好詞語全部用上。

    寫了三日,終于将總結寫好。

    秋林拿在手中,讀了幾遍,越讀越滿意,便興沖沖拿去交給潘主任。

    原以為自己第一次寫,能寫這麼好,潘主任定會表揚。

    可潘主任看了不到一頁,臉上神情就由晴轉陰。

     潘主任說,小陸,寫材料不同于寫漂亮文章,用不了那許多形容詞。

    你看這一段,說谷嶺鄉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社員們看着茁壯成長的農作物,臉上的笑容就像開了花一樣。

    你再看這一段,收購站裡同志長年守在山上,沒有肉吃,沒有菜吃,隻能吃蛇肉,日子過得比黃連還苦。

    這哪裡是總結,簡直是中學生作文。

    寫材料,一定要幹貨,要實際内容,要數據。

     說到此處,潘主任不再梳頭,神情也嚴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