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緻周揚

首頁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 周揚先生: 在延安見到先生與艾思奇,李初梨,蕭三諸先生,實在給我莫大的欣慰!可惜,因為急于北去,未能見到丁玲,何其芳,沙汀三先生,和其他的文藝工作同志們,深感歉歉!希望你肯代向他們緻意,并希望我在折返西安的時候,再在延安停留一半天,有機會和大家見面! 在咱們會面的時節,我順口答應的把“文協”總會的情形略為報告幾句,當然是彼此都感到時短言長,不能盡意;所以我願再寫給你一些我以為值得說一說的,你自己看過之後,或者還教延安的友人們都能看到,就更好了。

     “文協”已成立了一年半。

    在這過去的一年半中,老實說,我們并沒有多少了不起的表現。

    不過,假若有人一定要問,到底“文協”也有一半樁值得誇口的事沒有,我可以毫不遲疑的回答:有!我們團結了,我們團結得好!我常這樣設喻:“文協”好比英國的王,雖然他沒有多少實權,可是在維系全英國的團結上,他還有很大的作用。

    自然,“文協”不完全是一面招牌,它的确有它的工作。

    可是從它的人力财力上來看,它所表現的或者還跟不上一個分會,假如那個分會有比總會更大的力量的話。

    總會分會的力量不同,所以工作的成績也就或多或少。

    可是,因為總會沒有鬧過笑話,分會在各處才得到信任,才能發展;因為總會團結得好,分會才在精神上有所歸依,才感覺到在一個地方努力工作,正是為全國的文藝界友人們争取光榮;這個,我說,就是總會最大的成功。

    假若,我們能一面分途努力,一面能把團結的精神保持住,像過去的一年半中那樣,“文協”的前途是有無限光明的。

     因此,目前的問題,我想應該是:總會應更努力于實際工作,不當隻在高處喊團結,以緻慢慢地變成了一座金字塔,外面很大,裡面卻隻埋了一具棺材。

    總會已得到了全國文藝工作者的承認與擁護,它就該再以實際工作去感召,去啟示。

    分會呢,因為地區的關系,一定有就地設計的切實辦法,絕不至像總會那樣因努力創建“全國性”的組織而消耗了許多精力。

    那麼,分會必須就地推展工作,培養文藝界的新軍;同時,了解總會在“全國性”的組織上所費的心血并非是浪費。

    簡單的來說,就是總會與分會應在工作上競争;而競争的目的是在盡力于抗戰,是在我們互相策勵,是在一同取得全國文藝界在抗戰中所應得到的光榮。

     假若上面的話有可取之處,我覺得我們馬上應做到:(一)前方後方的作品應多多的交換。

    “文協”不願多喊口号,因為抗戰建國的大策既是全國人民所擁護的,我們文藝工作者的天職便是在抗戰建國上去盡我們宣傳的責任。

    因此,前方英勇的戰績必須傳達給後方,後方的生産與建設必須使前方知道;這是我們的最要緊的工作,而且必期使之成功。

    以前,因交通郵電的不便,使我們的聯絡實在不夠,因而我們也就沒能使作品對流;現在,我們應去克服這個困難。

    (二)前方得不到後方的書籍與刊物,總會應馬上成立一個什麼委員會,專管供給各分會書報的事。

    同時,分會所辦的刊物與能得到的書籍也随時寄給總會。

    我們不要再等着别人幫忙,應當自己下手實行這以貨易貨的土辦法。

    (三)上面已經說過了,我們聯絡得不夠,從今以後,我們應彼此至少每月通兩次信,互相報告消息及讨論問題。

    函信不要寄交個人,須交給會裡;團體比個人大概少一點流動性。

    (四)抗戰文藝在國際上的宣傳,還差得太遠——或者應說完全被忽略了。

    現在,“文協”香港分會創辦了英文版的《抗戰文藝》,銷往歐美與南洋;以後,還打算另印法文版。

    這個外文的會刊的支持是由香港分會與總會雙方出人出錢,可是力量還不夠,希望各分會及各分會所能通知的朋友們都注意這件事,設法多供給稿子。

    隻要有稿子,印制與經費的困難便容易克服了。

    (五)為了宣傳抗戰,我們不但要求寫作的“質”高,也還要求印刷的“量”廣——多散播出一張宣傳文字,便增多一分抗戰力量。

    我們的宣傳工作還不夠,不夠!總會與分會自然須設法取得密切的聯絡,就是分會與分會之間也當互相往來,把我們認為最有效的宣傳文字——不管是哪裡寫出來的各處翻印,普遍的散播,或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這幾個粗淺的辦法都是沿着說講團結而聯想到的,雖然是犯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