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題未定”草

首頁
    一 極平常的豫想,也往往會給實驗打破。

    我向來總以為翻譯比創作容易,因為至少是無須構想。

    但到真的一譯,就會遇着難關,譬如一個名詞或動詞,寫不出,創作時候可以回避,翻譯上卻不成,也還得想,一直弄到頭昏眼花,好像在腦子裡面摸一個急于要開箱子的鑰匙,卻沒有。

    嚴又陵說,“一名之立,旬月躊蹰”,是他的經驗之談,的的确确的。

     新近就因為豫想的不對,自己找了一個苦吃。

    《世界文庫》的編者要我譯果戈理的《死魂靈》,沒有細想,一口答應了。

    這書我不過曾經草草的看過一遍,覺得寫法平直,沒有現代作品的希奇古怪,那時的人們還在蠟燭光下跳舞,可見也不會有什麼摩登名詞,為中國所未有,非譯者來閉門生造不可的。

    我最怕新花樣的名詞,譬如電燈,其實也不算新花樣了,一個電燈的另件,我叫得出六樣:花線,燈泡,燈罩,沙袋,撲落,開關。

    但這是上海話,那後三個,在别處怕就行不通。

    《一天的工作》裡有一篇短篇,講到鐵廠,後來有一位在北方鐵廠裡的讀者給我一封信,說其中的機件名目,沒有一個能夠使他知道實物是什麼的。

    嗚呼,——這裡隻好嗚呼了——其實這些名目,大半乃是十九世紀末我在江南學習挖礦時,得之老師的傳授。

    不知是古今異時,還是南北異地之故呢,隔膜了。

    在青年文學家靠它修養的《莊子》和《文選》或者明人小品裡,也找不出那些名目來。

    沒有法子。

    “三十六着,走為上着”,最沒有弊病的是莫如不沾手。

     可恨我還太自大,竟又小觑了《死魂靈》,以為這倒不算什麼,擔當回來,真的又要翻譯了。

    于是“苦”字上頭。

    仔細一讀,不錯,寫法的确不過平鋪直叙,但到處是刺,有的明白,有的卻隐藏,要感得到;雖然重譯,也得竭力保存它的鋒頭。

    裡面确沒有電燈和汽車,然而十九世紀上半期的菜單,賭具,服裝,也都是陌生家夥。

    這就勢必至于字典不離手,冷汗不離身,一面也自然隻好怪自己語學程度的不夠格。

    但這一杯偶然自大了一下的罰酒是應該喝幹的:硬着頭皮譯下去。

    到得煩厭,疲倦了的時候,就随便拉本新出的雜志來翻翻,算是休息。

    這是我的老脾氣,休息之中,也略含幸災樂禍之意,其意若曰:這回是輪到我舒舒服服的來看你們在鬧什麼花樣了。

     好像華蓋運還沒有交完,仍舊不得舒服。

    拉到手的是《文學》四卷六号,一翻開來,卷頭就有一幅紅印的大廣告,其中說是下一号裡,要有我的散文了,題目叫作“未定”。

    往回一想,編輯先生的确曾經給我一封信,叫我寄一點文章,但我最怕的正是所謂做文章,不答。

    文章而至于要做,其苦可知。

    不答者,即答曰不做之意。

    不料一面又登出廣告來了,情同綁票,令我為難。

    但同時又想到這也許還是自己錯,我曾經發表過,我的文章,不是湧出,乃是擠出來的。

    他大約正抓住了這弱點,在用擠出法;而且我遇見編輯先生們時,也間或覺得他們有想擠之狀,令人寒心。

    先前如果說:“我的文章,是擠也擠不出來的”,那恐怕要安全得多了,我佩服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少談自己,以及有些文豪們的專講别人。

     但是,積習還未盡除,稿費又究竟可以換米,寫一點也還不算什麼“冤沉海底”。

    筆,是有點古怪的,它有編輯先生一樣的“擠”的本領。

    袖手坐着,想打盹,筆一在手,面前放一張稿子紙,就往往會莫名其妙的寫出些什麼來。

    自然,要好,可不見得。

     二 還是翻譯《死魂靈》的事情。

    躲在書房裡,是隻有這類事情的。

    動筆之前,就先得解決一個問題:竭力使它歸化,還是盡量保存洋氣呢?日本文的譯者上田進君,是主張用前一法的。

    他以為諷刺作品的翻譯,第一當求其易懂,愈易懂,效力也愈廣大。

    所以他的譯文,有時就化一句為數句,很近于解釋。

    我的意見卻兩樣的。

    隻求易懂,不如創作,或者改作,将事改為中國事,人也化為中國人。

    如果還是翻譯,那麼,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覽外國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時,有這等事,和旅行外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