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成功是兩方面的:改編的成功,和營業的成功。
改編成功,因為它盡到了将古比今的教育責任——愛國必要團結。
營業成功,因為它有叫座的能力——譚富英和李少春領導的兩個劇團,無論在北京、天津、上海,還是沈陽,每一貼出此劇,必賣滿兒;而且能在一地連演十場,二十場,上座不懈。
有這兩方面的成功,才是真成功。
隻顧教育性,而不能賣座,藝人們的生活便受影響;反之,隻顧營業,而缺乏教育性,又何必多此一舉去改戲。
《将相和》成功的原因:
(一)這出戲是由三段戲(每一段都自成單位)串到一處的。
那三段戲,《完璧歸趙》《渑池會》與《負荊請罪》,不單是大家所熟悉的,而且曾經被名演員唱紅過——《完璧歸趙》是已故劉鴻聲的,《将相和》(即請罪)是二十年前女名角恩曉峰的拿手好戲。
《渑池會》雖在近二十年來不大演出,可是大家還都記得“撲油鍋”那一場。
這些好根底教今天的将相和有了好人緣——京戲觀衆不厭煩聽老戲,隻要唱得好。
推陳出新是好辦法,此即一證。
(二)大概的說,《完璧歸趙》一段是唱工戲,《渑池會》和《請罪》是做工戲,三段合起來,便有唱有做,不單調;況且改編了的此劇又加上開打,就更火熾。
有人批評:在此劇中,老将廉頗不應起打。
京戲中的大将們,按理說,為保持大将風度,都不該耍槍弄刀;可是,若大将都不表現武工,有許多武戲可怎麼唱呢?“文武帶打”是觀衆們所喜的,假若一定要隻表現老将廉頗的智謀韬略,而不準他耍大刀,何不另寫一本話劇?批評京戲應從京戲的形式着眼,不應從别種形式說起。
在舊戲裡,大将的武功與武工是分不開的。
(三)此戲的演出,沒有燈光布景。
這說不定也足以教觀衆感到舒服;他們也許這麼想:戲是改了,可看起來還像京戲。
在此戲中,京戲的唱、做、念、打,都應有盡有,看着順眼,痛快;不像有些改編的舊戲,角色在許多塊布幕中擠出擠進,怪蹩扭。
(四)好多舊戲的一個大毛病是寫得粗枝大葉。
可是,假若技巧弄得好,這粗枝大葉卻能産生很明顯的效果。
趙雲勇敢,為什麼?因為他獨自在長坂坡千軍萬馬裡七出七入。
這七出七入并沒有什麼細膩的描寫,而隻是勇猛開打。
結果呢,觀衆們看了大打特打之後,的确明白了趙雲真是膽大包身。
假若我們在每一場開打之前,教趙雲有一段獨白,說出他的心理,像《哈孟雷特》那樣,恐怕倒失去了效果。
《将相和》用的都是老技巧,因此,有些地方它也難免粗枝大葉。
我們可以找出它的許多漏洞和不妥當的地方。
但是,我們要問:這出戲,雖然有粗簡的地方,到底得到預期的效果沒有?回答是肯定的。
盡管是專去聽唱或看開打的人,看完了也會受感動,得到思想教育。
舊戲的技巧往往限制住劇作者,教他沒法不用粗線條的寫法。
可是,假若他真懂技巧,他就會利用這個辦法,使角色的性格很明顯,用幾個突出的動作,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