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的效果。
在今天,我們批評改編過的戲,須注意戲的總效果,而不當太細膩地逐一推敲細節。
每一細節都入情盡理,合于曆史,當然很好,可是那些細節是否都能用舊戲技巧表現得出呢?多添冗長的道白,詳述一切,不是好辦法。
因此,我說:《将相和》的好處是雖略嫌粗略而得到了效果,它也就是好戲。
粗而有力就好,細而啰嗦不行。
京戲的觀衆注重唱、做、念、打。
他們不花錢去聽演說。
《将相和》能在這四項上滿足他們,所以它能叫座。
在全劇中,這四項又支配得很勻妥,所以觀衆就看完全劇才走。
能勻妥地支配唱、做、念、打,戲就完整,無零碎雜亂之弊。
京戲怕零碎,怕雜亂。
有人批評:秦王的戲不夠,廉頗的戰略沒交代……我不以為然。
這出戲是在盡量保留舊本子所有的東西的宗旨下,設法使文武同心、共禦強敵的思想教育特别顯明。
它既沿襲舊本子的技巧,就不能把所有的角色都從新寫過,而且也無須把每個角色的生活各方面都顧到——那不是寫戲或改戲,而是寫曆史。
我們在今天不能苛求演義戲真變成為曆史戲,我們的條件還不夠。
(舊戲中的曆史戲,實在很少是嚴格遵照史書寫成的,所以我管它們叫作演義戲。
)那麼,假使我們非給秦王添戲不可,非把劇中人每一行動都有詳細的說明不可,也非說明廉頗的戰略等等是什麼不可,我看哪,這出戲便須演三天三夜了。
改戲須顧及藝人的能力、觀衆的要求、技巧的限度及思想教育,而不必一定要滿足曆史學家。
(五)假若今天的社會還是解放前的社會,這出戲不會紅。
現社會的觀衆要看有思想的戲劇,所以大家歡迎《将相和》。
注意,我說的是有思想的“戲劇”,而不是别的東西;戲劇必含有娛樂性。
這就是說人們要從悅耳的歌唱、鮮明的行頭、熟練的武工、精彩的作派等等中接受思想教育。
《将相和》有唱有念有做有打,也還有思想教育,所以它成了功。
當然,這并不是說,《将相和》已經是完美無疵。
不,它還有許多缺點。
可是,盡管它有缺點,它還是今天最成功的一出戲,因為它知道怎樣保存與尊重京戲原有的技巧,從而利用這些技巧去宣傳思想教育。
它知道怎樣不脫離群衆。
(六)《将相和》的演出是就着演員的長處而各有增減的,譚富英與李少春所演的不完全相同,裘盛戎與袁世海所演的也不完全相同。
結果是各展所長,異趣同歸。
這是因為編劇者與導演者切實地與藝人合作,乃能“大家想來”,靈活運用。
正因為劇本有粗枝大葉之處,就有了彈性,能使藝人就自己的所長,有所去取。
這是個好辦法。
(七)《将相和》的演出,因為有劇本,有導演,所以很嚴肅,連醜角也不随意開玩笑,配角也賣力氣。
因此,雖然它沿用三段老戲,而能使觀衆耳目一新。
上述七事,都是“捧”,而沒指摘毛病,因為我知道一出戲的成功實在太不容易,所以甯願多表揚,給編劇者、導演者與演員以鼓勵,而不便吹毛求疵,使他們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