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青年作家應有的修養

首頁
    ——在全國青年文學創作者會議上的發言 培養作家隊伍的新生力量是我們今天迫不及待的要事。

    前幾天,茅盾同志已在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會上作了有關這個重大問題的報告。

    在這裡,我不想重複他的懇切的詳盡的指示。

    我隻說些關于青年作家本身的問題。

     我從事文藝寫作已有三十年。

    不管成就如何,我的确知道些作家的甘苦。

    經驗告訴我,文藝創作的确是極其艱苦的工作。

    好吧,就讓我們以此為題,開始我們的報告吧: 一勤學苦練,始終不懈 文藝創作也和别種工作一樣,是要全力以赴,幹一輩子的,活到老學到老的。

    不過,緻力于别種工作的也許學到了一定年限,就能掌握技術,成為專家;從事文藝創作的可不一定能夠這樣順利。

    文藝創作并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

    作家的生活又各有不同。

    這就使《小說作法》和《話劇入門》等等往往不起作用,使閱讀它們的人大失所望。

    它們也許精辟地說明了何謂結構,什麼叫風格,但是它們無法使人明白什麼叫創造,怎麼創造,和認識人生。

    作家必須自己去深入生活,去認識人們的精神面貌,從而創造出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物來。

    作家必須讀書,但是他還必須苦讀那本未曾編輯過的活書——人生。

    他所要描繪的對象是人,他所要教育的對象也是人,所以他一旦成功,才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這樣的工程師的學習過程與創作過程一定非常艱苦是可想而知的。

    那麼,假若有人以寫作為敲門磚,以期輕而易舉,名利雙收,那就隻是實踐資産階級的思想,與人民的文藝創作事業必然風馬牛不相及。

     在文學史中,一本書的作家的例子并不難找到。

    他們之中有的隻寫了那麼一本著作,有的寫了并不少,可是好的隻有一本。

    而且,這本好書也許是那本處女作,他們後來所寫的那些,沒有一本能夠超過最初的水平的。

    這原因何在呢? 我想談談這一點,因為我知道,在青年文藝作者之中已經有這樣的事實:第一篇寫得很不錯,可是第二篇第三篇就每況愈下了。

    也有的人在發表了一兩篇作品以後,就停筆不再寫。

    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想想看,一個青年在語言文字上,在生活上,都有了足以寫成一篇作品的基礎,為什麼不繼續努力前進,而甘于越寫越不好,或竟自退伍了呢? 在這裡,我們必須強調:從事文藝創作必須勤學苦練,始終不懈。

    同時,我們也必須尖銳地指出:驕傲自滿就是勤學苦練、始終不懈的死敵。

    一本書(或即使隻是一篇短文)的作者已經有了很好的工作開端,為什麼把開端變作結束呢?當然,一本真正優秀的作品的确是個有價值的貢獻,盡管一生隻寫過這麼一本,功績也無可抹殺。

    但是,作家自己卻不該因此而抱定“一本書主義”,沾沾自喜。

    古今許多偉大的作家是著作等身,死而後已的。

    他們不止喜愛文藝,而是拿創作當作一種神聖的使命,終身的事業。

    所以我們也該向他們看齊,寫了一篇好作品,就該更嚴格地要求自己,再寫,寫得更好;不該适可而止,在已得到的榮譽裡隐藏起自己來。

     況且,一本書的作家的那一本書未必是優秀的作品呢。

    這就更不該引以自滿,堵住自己前進的路徑。

    我的确知道,青年們看見自己的作品在報紙或刊物上發表出來是多麼興奮的事。

    可是,這應該是投入文藝創作事業的開始,而不該是驕傲自滿的開端。

    驕傲自滿是作家們、特别是青年作家們,最容易犯的毛病。

    這個毛病不加克服,任其發展,會是文藝事業的緻命傷。

     驕傲自滿若任其發展,便會産生狂妄無知。

    這就成了道德品質的問題了。

    “文人無行”這句相傳已久的譴責,到今天還沒被我們洗刷幹淨,而文人之所以無行,或者主要地發端于驕傲自滿,因為驕傲自滿會發展到目空一切,無所不為的。

    在曆史上,在目前,我們都能找出這樣的實例來。

    這是多麼可怕呢!這不但可能結束了一個作家的文藝生活,而且可能毀滅了作家自己的生命。

    同志們,驕傲自滿是我們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這個陷阱是我們自己親手挖掘的。

     後寫的作品比不上第一篇的原因,我的确知道,并不都因為驕傲自滿。

    我知道:第一篇是集中所有的精力與生活經驗寫出來的,所以值得發表而被發表了。

    第一篇作品發表以後,約稿者聞名而至,紛紛邀請撰稿。

    于是,作者的準備時間既不充足,生活經驗也欠充實,而勉強成篇,無暇多改,所以第二篇就不如第一篇好。

    即使勇于改正,屢屢加工,怎奈内容原欠充實,先天不足,改來改去也終無大用。

    我自己就犯過,而且還在犯這個毛病。

    我們必須更加嚴肅,不要以為第一篇既已成功,第二篇就可以一揮而就,于是對約稿者有求必應,來者不拒。

    不,不該這樣。

    我們必須更嚴肅認真,不輕易答應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