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差不多寫了一輩子!多少成名的作家,到了老年還修改他最初寫的作品,或把最初的作品從全集中删去。
我們多活一天,便多積累一些知識、技巧、思想和生活經驗。
它們不能忽然一齊自天而降,使我們忽然豁然貫通,忽然一鳴驚人。
“業精于勤”,始終不懈,逐步提高,才是可靠的辦法。
創作是極其艱苦的工作。
一鳴驚人的幻想是來自不要付出多少代價,就那麼輕而易舉地享了大名的虛榮心。
作品的價值并不決定于字數的多少。
世界上有不少和《
杜甫和李白的短詩,字數很少,卻傳誦至今,公認為民族的珍寶。
我們首先應當考慮的不是字數的多少與篇幅的短長,而是怎樣把一篇作品寫好,不管它是一首短詩,還是一段相聲。
一首短詩和一段相聲都是非常難以寫得好的。
我們要求的是生活的和藝術的深度,不是面積。
萬頃荒沙還不如良田五畝。
我們的生活經驗也許不夠支持一部長篇小說的,但是就着我們所有的那一點生活經驗,我們的确能夠寫出具有深度的短詩或短篇小說。
這在出席這次大會代表們的作品中已經證實了。
生活經驗須慢慢積累,我們須按照各人的經驗限度量力而為,不該勉強鋪張,随便敷衍。
藝術提煉生活,而不是冗長地瑣碎地散漫地叙述生活。
我們要求寫出自己的風格來。
這必須多寫、多讀。
個人的風格,正如個人的生命,是逐漸成長起來的。
在經常不斷的勞動中,我們才有希望創出自己的風格來。
一曝十寒,必不會作到得心應手。
文藝作品不是泛泛的、人雲亦雲的叙述,而是以作家自己的特殊風格去歌頌或批評。
沒有個人的獨特風格,便沒有文藝作品所應有的光彩與力量。
我們說的什麼,可能别人也知道;我們怎麼說,卻一定是自己獨有的。
這獨立不倚的說法便是風格。
通過這風格,讀者認識了作家,喜愛作家,看出作家處理人物與故事的藝術方法與嚴肅态度。
我們要用自己的風格去發揚民族風格。
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古典文藝,繼承我們的優良傳統。
所謂民族風格,主要地是表現在語言文字上。
我們的語言文字之美是我們特有的,無可代替的。
我們有責任保持并發揚這特有的語言之美;通過語言之美使人看到思想與感情之美。
文藝繼續不斷地發展,但是前後承接,綿綿不已。
它不會忽然完全離開傳統,另起爐竈。
青年是勇敢的,所以往往以為文藝創作可以自我作古,平地凸起一座山來。
這作不到!我們應該多學多練,學習古典文藝應當列入學習計劃之中。
有的青年文藝愛好者喜歡學習世界文藝名著,而輕視自己民族的遺産,甚至連“五四”以來的作品也不大看。
是的,世界文藝名著是必須學習的,但是因此而輕視自己民族的遺産便是偏差。
我們應當吸收世界上一切的好東西,以便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可是,一談到創作,我們就必須承認,我們首先是為我們自己的人民服務;那麼,繼承我們自己的文學遺産必是責無旁貸的。
我們的創作熱情與愛國熱情應當是分不開的。
熱愛我們自己的遺産并不排斥從世界各國文學吸收營養,但是偏愛外國的而輕視自己的文學遺産便有損于我們的創作。
沒有民族風格的作品是沒有根的花草,它不但在本鄉本土活不下去,而且無論在哪裡也活不下去。
這麼說,我們應該學習的東西不是太多了麼?的确是不少!要不然,作家為什麼那麼不容易作呢?想想看,哪一個偉大的作家不是學問淵博、積極勞動的人呢?偉大的魯迅就是我們的光輝典範。
寫劇本的而完全不懂舞台技術,寫詩歌的而一點不懂音樂,寫電影劇本的而不懂些電影技術,寫說唱文學的而不懂說唱形式的說法唱法,必定使他們的創作吃虧。
這難道不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麼?我學習寫劇本已有好幾年,但是我始終不懂舞台是怎麼一回事。
且不談我在生活與思想等等上的貧乏,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