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略述法相義卷上

首頁
    極微。

    以事為共相。

    以極微為自相。

    如是展轉至不可說為自相。

    唯有自相。

    共相體性都是無有。

    若說共相唯有觀心。

    能緣行解謂之觀心。

    自相之境現量所緣。

    共相之境比量所緣 三種分别 自性及随念計度謂之三分别。

    自性謂于現在所受諸行自相行分别。

    此有二。

    一尋伺為體。

    雜集第二雲唯在意識者是也。

    二非尋伺為體。

    通在八識。

    唯識第五·攝論第一許五識有者是也。

    随念謂于昔曾所受諸行追念行分别。

    尋伺為體。

    唯在第六。

    計度謂于去來今不現事思構行分别。

    此有二。

    一尋伺為體緣三世境。

    局在第六。

    二體非尋伺依思·慧立。

    緣現在境。

    通在六·七二識 諸識所依 若夫五識俱有所依定有四種。

    一同境依。

    謂五色根。

    共取現境故得此名。

    二分别依。

    謂第六識。

    與依同緣分别境故。

    三染淨依。

    謂第七識。

    五識以由此識染污而成有漏。

    由此識淨而成無漏。

    故得此名。

    四根本依。

    謂第八識。

    五識依此而得生故。

    初不共依。

    餘三共依。

    謂彼此同依非一識依。

    名為共依。

    唯一識依非餘識依。

    名不共依。

    第六意識俱有所依唯有二種。

    謂七·八識。

    初不共依。

    後是共依。

    問。

    五·八皆依于第七識。

    何故今稱六不共依耶。

    答。

    五·八依七非近所依。

    六依第七是近所依·以相順故。

    同計度故。

    謂多引六起染執等由第七故。

    六緣境時七與力故。

    七若無漏六亦無漏。

    七若有漏六非無漏。

    非七緣境第六與力。

    是故第七是第六識不共所依。

    第七末那俱有所依但有一種。

    謂第八識。

    阿賴耶識俱有所依依亦但一種。

    謂第七識。

    皆不共依。

    謂第七·八行相微細。

    無始相續。

    常無間斷任運一類。

    非分别起。

    謂之任運。

    無始不改謂之一類。

    如何不改。

    謂有四義。

    一三受不易。

    二三性不易。

    三境界不易。

    四相續不易。

    有于此等不共餘識。

    所以互為不共所依 諸識生緣 眼識現行者若依肉眼。

    具九緣生。

    所謂空·明·根·境·作意·根本第八·染淨第七·分别俱六·能生種子。

    若依天眼唯除明·空。

    耳識依八。

    除明。

    鼻舌身三依七。

    除空。

    第六依五。

    根·境·作意·根本第八·能生種子。

    第七·八識以四緣生。

    謂俱有依·所緣·作意·能生種子無根本依。

    即是第七俱有所依。

    而第八識自體而已。

    由五轉識行相粗動。

    所藉衆緣時多不具。

    故起時少。

    不起時多。

    緣多難辨。

    不可恒具。

    緣外曰粗。

    浮嚣曰動。

    或行相易知謂之粗。

    由緣外境數加轉易謂之動。

    雖種子恒。

    外緣合者有頓漸故。

    起五或四三二一。

    生不定故或俱不俱。

    第六意識雖亦粗動。

    兼又有細。

    所藉衆緣無時不具。

    唯由違緣有時不起。

    五位無心謂之違緣。

    曰無想天。

    曰無想定。

    曰滅盡定。

    曰極睡眠。

    曰極悶絕。

    第七·八識行相微細。

    所藉衆緣一切時有。

    緣少易辨。

    故無緣礙令總不行。

    若第七識無漏滅定唯染一分不得現行。

    非體總無。

    不同第六以粗動故為緣礙也 有覆無記 其性染污而非善惡。

    謂之有覆無記。

    覆謂染法。

    覆障為義。

    障聖道故。

    又能蔽心令不淨故。

    覆蔽為義。

    問。

    諸不善性亦能障聖。

    豈非有覆。

    答。

    據障聖道亦可名覆。

    招果勢·用轉強勝故不名有覆。

    問。

    若爾無想不感果報而能障應名有覆。

    答。

    自性染法勝障聖道。

    故名有覆。

    無想報等翳理微故。

    不名有覆 無覆無記 其性非染亦非善惡。

    故名無覆無記。

    此中有四。

    所謂異熟·威儀·工巧·及變化心。

    異熟何也。

    異熟習氣為增上緣。

    感第八識。

    酬引業力恒相續。

    故立異熟名。

    感前六識酬滿業者。

    從異熟起名異熟生。

    不名異熟。

    有間斷故。

    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

    若法異熟從異熟起無間斷遍。

    名為異熟及異熟生。

    謂第八識從自前念及種起故。

    若法異熟從異熟起有間不遍。

    名異熟生。

    不名異熟。

    謂前六識之為業所感者。

    若非異熟有間不遍。

    雖異熟起不名異熟及異熟生。

    謂餘善等三性諸法。

    問。

    何故名曰異熟果耶。

    答。

    異熟是果之名。

    異熟即果。

    持業得名。

    問。

    何故名果以為異熟耶。

    答。

    因是善惡。

    異果無記。

    是故名因曰異。

    異所熟果名為異熟。

    依主得名。

    或名果曰異。

    果是無記。

    異因善惡。

    異即是熟。

    持業得名矣。

    威儀無記具雲威儀路心。

    行住坐卧名為威儀。

    此用色香味觸為體。

    此威儀是心之所緣。

    故名為路。

    威儀即路名威儀路。

    心或緣之或亦發之。

    是故名曰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