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略述法相義卷上

首頁
    儀路心。

    威儀路之心也工巧無記具雲工巧處心。

    刻镂等名身工巧。

    歌詠等名語工巧。

    若身工巧四塵為體。

    若語工巧以聲為體。

    此工巧者心之所緣。

    故名為處。

    工巧即處也。

    心若緣若發。

    故名工巧處心。

    工巧處之心也。

    變化無記者。

    變化五塵之心若是無記名變化無記。

    此能變化心從通而生亦名通果無記矣。

    瑜伽五十五雲。

    又異熟生一向無記。

    二三可得。

    一有二種。

    若依伎樂以染污心發起威儀是染污性。

    若依寂靜即是善性。

    若依染着發起工巧是染污性。

    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

    為引導他或為利益而起變化。

    當知是善矣。

    今且唯取其無記者。

    所以名曰四無記耳 四無記種 問。

    四無記心為是一種逢緣起别。

    為各有種。

    答。

    此有二解。

    一雲。

    有同别種。

    若是異熟無記心種逢緣引别。

    分成三心。

    故瑜伽中說名世俗。

    以變化心不通異熟。

    便非世俗。

    若以自力能熏成者。

    即各别種。

    但言世俗。

    無唯言故。

    二雲。

    三各定别。

    設自不熏。

    由他緣熏所緣境别故各成種。

    言世俗者。

    有緣·發别。

    發威儀等名威儀等即是實有。

    緣威儀等名威儀等即是世俗。

    雖是異熟。

    由緣此等名威儀等 善等三性 三性者何也。

    曰善。

    曰不善。

    曰無記也。

    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謂有漏善前世順益今世亦益。

    今世順益後世亦益。

    俱得樂果。

    人天所仰。

    無漏有為無為亦爾。

    此世他世違越生死。

    有得有證及由涅槃獲二世益。

    故并名善。

    人天樂果雖于此世能為順益非于他世。

    故不名善唯是無記。

    于後世中作衰損故矣。

    能為此世他世違損。

    故名不善。

    惡趣苦果雖于此世能為違損而令身苦。

    非于他世。

    故非不善。

    唯是無記矣。

    問。

    具修六度于現有苦。

    廣舍竭财有饑寒等。

    乃至修慧流血裂心。

    雲何而言二世皆益。

    不善返此為難亦爾。

    答。

    又于他處而有益損。

    不唯約自。

    又能破悭而長于貪亦名益損。

    故益損義二世亦成矣。

    于善不善益損義中不可記别。

    故名無記。

    體非殊勝不能記别。

    此有二類。

    有覆無覆。

    于無覆中亦分為四。

    異熟·威儀·工巧·變化也 善等界系 瑜伽五十四雲。

    欲界有四心。

    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

    色界有三心。

    除不善。

    無色界有三心。

    亦除不善。

    顯揚十八雲。

    欲系有八心。

    一生得善。

    二方便善。

    三不善。

    四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

    及為四種。

    謂異熟·威儀·工巧·變化。

    色系有六心。

    除不善·工巧。

    無色系有四。

    除不善·威儀·工巧·變化心。

    然顯揚論中說欲界有變化心。

    或是業果。

    或是上界。

    似欲界故名為欲界。

    而非許有欲定所引變化無記。

    瑜伽五十四雲。

    欲界無覆無記有變化心。

    唯是生得。

    謂天龍等。

    然無修果心矣 諸識三性 第八識是無覆無記。

    第七識是有覆無記。

    六轉識是通三性。

    問。

    第八無覆無記有理可知耶。

    答。

    異熟性故。

    異熟若是善染污者。

    流轉還滅應不得成。

    又此識是善染依故。

    若善染者互相違故。

    應不與二俱作所依。

    又此識是所熏性故。

    若善染者如極香臭。

    應不受熏。

    問。

    第七有覆無記有理可知耶。

    答。

    此意相應四煩惱等是染法故。

    障礙聖道故。

    隐蔽自心說名有覆。

    如上二界諸煩惱等定力攝藏是無記攝。

    此俱染法所依細故。

    任運轉故。

    亦無記攝。

    此識相應四煩惱等雖無定力。

    以所依識行相微故。

    任運轉故。

    不障善故遍三性故。

    亦無記攝。

    問。

    六識雲何通三性耶。

    答。

    若與信等十一相應。

    是善性攝。

    與無漸等十法相應。

    不善性攝。

    俱不相應無記性攝 六位心所 遍行有五。

    别境有五。

    善有十一。

    煩惱有六。

    随煩惱有二十。

    不定有四。

    謂之六位五十一心所也。

    遍行五者。

    一作意。

    謂能警心為性。

    于所緣境引心為業。

    謂此警覺應起心種。

    引令趣境。

    故名作意。

    雖此亦能引心所。

    心是主故。

    但說引心。

    二觸。

    謂三和。

    分别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為性。

    受想思等所依為業。

    謂根境識更相随順。

    故名三和。

    觸依彼生。

    令彼和合。

    故說為彼。

    三和合位皆有順生心所功能。

    說名變異。

    觸似彼起。

    故名分别。

    三受。

    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

    起愛為業。

    能起合·離·非二欲故。

    四想。

    謂于境取像為性。

    施設種種名言為業。

    言施設者安立之異名。

    此中安立取像異名。

    謂此是青。

    非非青等作此分齊而取共相。

    名為安立。

    由取此像便起名言。

    此是青等。

    性類衆多故名種種。

    五思。

    謂令心造作為性。

    于善品等役心為業。

    善等之因即善惡境。

    由了此境相故。

    思作諸業起善惡等事。

    亦令心所造作。

    以心勝故。

    但說作心。

    問。

    何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