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五名遍行耶。
答。
一切心中定可得故。
此五心所具四一切。
謂一切性·及地·時·俱。
一切性者。
三性之處皆得起故。
一切地者。
有尋等三地皆有故。
一切時者。
或一切有心皆有。
或無始不斷。
或緣一切境。
故總言時。
一切俱者。
定俱生故。
别境五者。
一欲。
謂于所樂境希望為性。
勤依為業。
所樂謂欲觀境。
于一切事欲觀察者有希望故。
若不欲觀随因·境勢任運緣者。
即全無欲。
二勝解。
謂于決定境印持為性。
不可引轉為業。
謂邪正等教·理·證·力于所取境審決印持。
由此異緣不能引轉。
三念。
謂于曾受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
定依為業。
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
能引定故。
四定。
謂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
智依為業。
謂觀德·失。
俱非境中。
由定令專注不散。
依斯便有決擇智生。
心專注言顯所欲住即能住。
非唯一境。
不爾見道曆觀諸谛。
前後境别應無等持。
五慧。
謂于所觀境簡擇為性。
斷疑為業。
謂觀德·失。
俱非境中。
由慧推求得決定故。
問。
此五何故名别境耶。
答。
緣别别境。
而得生故。
問。
定慧同轉一境。
何雲别境。
答。
所緣境事多分不同。
故從多分名曰别境矣。
此五唯有初二一切。
不緣一切境。
亦非相續。
非心有即有。
故無時也。
又此未必并生。
故無俱焉。
善十一者。
一信。
謂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
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然信差别略有三種。
一信實有。
謂于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
二信有德。
謂于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
三信有能。
謂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
由斯對治不信彼心。
愛樂證修世出世善。
此性澄清能淨心等。
以心勝故立心淨名。
二精進。
謂于善惡品修斷事勇悍為性。
對治懈怠滿善為業。
勇謂升進。
悍謂堅牢。
勇表精進簡諸染法。
悍表精純簡淨無記。
即顯精進唯善性攝。
三慚。
謂依自·法力崇熏賢善為性。
對治無漸止息惡行為業。
若亦依于周孔之書皆名貴法。
世禮儀故。
四愧。
謂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
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
有惡者名暴。
染法體名惡。
輕有惡者而不親。
拒惡法業而不作。
五無貪。
謂于有·有具無著為性。
對治貪著作善為業。
三有曰有。
三有之因謂之有具。
六無瞋。
謂于苦·苦具無恚為性。
對治瞋恚作善為業。
苦謂三苦。
苦具即彼能生苦者一切皆是。
七無癡。
謂于諸理事明解為性。
對治愚癡作善為業。
八輕安。
為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忍為性。
對治惛沈轉依為業。
離重名輕。
調暢名安。
令所依身轉去粗重得安隐故。
若無漏者除有漏粗重。
是通三性。
若有漏者除煩惱粗重。
唯是染性。
九不放逸。
謂精進·三根于所斷修防修為性。
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為業。
非别有體無異相故。
離四功能無别用故。
十行舍。
謂精進·三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為性。
對治掉舉靜住為業。
此無别體。
離彼四法無相用故離沉沒等初心平等。
遠離加行次心正直。
于染無怯後無功用。
據實而論。
初中後各有三。
且依增上說初中後。
行謂行蘊。
簡受蘊舍。
故置行言。
十一不害。
謂于諸有情不為損惱為性。
能對治害悲愍為業。
謂即無瞋。
于有情所不為損惱。
假名不害。
若夫無瞋實有自體。
不害依彼一分假立。
無瞋翻對斷物命瞋。
不害正違損惱物害。
無瞋與樂。
不害拔苦。
是謂此二粗相差别。
為顯慈悲二相别故。
利樂有情彼二勝故。
此之十一名曰善者。
唯善心中可得生故。
善唯有一。
謂一切地。
十遍善心。
輕安不遍。
要在定位方有輕安。
調暢身心餘位無故。
非一切俱。
非一切性及一切時。
其義易知。
煩惱六者。
一貪。
謂于有·有具染着為性。
能障無貪生苦為業。
謂由愛力取蘊生故。
二瞋。
謂于苦·苦具憎恚為性。
能障無瞋不安惡行所依為業。
謂瞋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
不善性故。
三癡。
謂于諸理事迷闇為性。
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謂由無明起疑·邪定·貪等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四慢。
謂恃己于他高舉為性。
能障不慢生苦為業。
謂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謙下。
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
五疑。
謂于諸谛理猶豫為性。
能障不疑善品為業。
謂猶豫者善不生故。
六惡見。
謂于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為性。
能障善見生苦為業。
謂惡見者多受苦故。
分此為五。
一薩迦耶見。
謂于五取蘊執我我所。
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二邊執見。
謂即于彼随執斷常。
障處中行·出離為業。
三邪見。
謂謗因·果·作用&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