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略述法相義卷中

首頁
    自身現行煩惱俱生俱滅互相增益方成有漏。

    由此熏成有漏法種。

    後時現起有漏義成。

    自相續中六識煩惱與彼善等不得俱起。

    雖由煩惱引施等業。

    唯是傍因而非正因。

    表漏俱者取能有體。

    不取煩惱。

    有他漏故名為有漏。

    問。

    五相增益其相如何。

    答。

    未那與餘識互增益雜染。

    問。

    第七與六為雜染依。

    應有增六。

    六識如何增益第七。

    答。

    有二義。

    一者增長。

    二者不損。

    若第六識發業感八。

    為彼依緣得相續住。

    故名增益。

    起有漏時。

    設雖不能增長第七而不損害。

    亦名增益。

    斯乃對無漏起必損末那。

    譬如睡眠雖于眼根不能增長而不損害說名長養。

    問。

    互相增益亦通他地耶。

    答。

    自地互增。

    他地不爾。

    第六識緣三界為我。

    不随他地系。

    蓋此之謂也 分極無漏 佛果即是究竟無漏也。

    諸漏永盡。

    非漏随增。

    性淨圓明故名無漏。

    諸餘無漏雖亦名無漏非究竟無漏。

    謂一切有學二乘無學非圓非明也 性等三境 性境·獨影境·帶質境謂之三類境。

    性境者。

    從實種生有實體用。

    能緣之心得彼自相名為性境。

    如身在欲界第八所變五塵之境。

    以實種生是因緣變。

    名為性境。

    眼等五識及五俱第六意識現量皆時得境自相。

    則此相分亦是性境。

    餘法準知。

    獨影境者。

    謂能緣心但獨變相。

    無别本質第二。

    或有杖質。

    緣無為之相分是也。

    雖有本質然彼相分不生本質。

    以彼本質是不生法也。

    此等相分但與能緣同一種生。

    謂之獨影。

    帶質境者。

    謂能緣心緣所緣境。

    有所杖質而不得自相。

    謂之帶質境。

    問。

    性境亦帶本質。

    何局此境得帶質名。

    答。

    彼境不依能緣分别。

    心境其真。

    故得性名。

    此帶質境以依分别非境自相。

    故對獨影以名帶質 三種不随 性境有三不随。

    一性不随。

    二種不随。

    三系不随也。

    性不随者。

    雖有與能緣心同性是境自性。

    不由能緣心力是此性等。

    且如五識通三性相質俱無記不從于五亦通三性。

    亦如五識身無記性者緣五塵境其性雖同而相·見分各守自性不是随彼能緣心故方成無記性。

    餘皆準知。

    種不随者。

    自有能生種子不從能緣種子而生也。

    系不随者。

    且如欲界系五識緣自界五塵。

    斯乃所緣五塵自是欲界系。

    非随能緣心成欲界系也” 三通情本 帶質境即性·種·系三各通情本。

    性通性本者。

    且如第七緣第八見分。

    判此相分。

    若從本質是無覆無記也。

    若從能緣是有覆無記也。

    種通情本者。

    謂現行相分既随見·質名有覆無覆。

    能生種子亦應随應屬見質。

    問。

    帶質相分有别種子耶。

    答。

    爾也。

    且如第七現相。

    随于見質遞于二性。

    此相熏種。

    種随現相亦名二性。

    後相依此二性種生。

    是其種子相也。

    界通情本者。

    判此界系應随質·見。

    非自是此界系者也 性等同異 或性雖同而系·種不同。

    如在下地緣上界天眼耳。

    或系雖同性·種不同。

    如五識緣自界五塵。

    或種雖同而系不同。

    約聚論之即有。

    一法論之即無。

    如第八識聚心所所緣與見同種。

    心王所緣界系不同。

    如斯等類準思可知矣 二三合等 于三類境或有唯一。

    或有二合。

    或有三合。

    謂唯一者各别三境也。

    二合者如第八識緣自地散境。

    心王所緣是初性境。

    心所所緣是獨影境。

    五識所緣自地五塵是初性境。

    亦得說是帶質之境。

    如第六識緣過未五蘊得是獨影。

    亦得說是帶質之境。

    熏成種子生本質故。

    三合者如因第八緣定果色。

    心所所緣唯是獨影。

    心王所緣是實性境。

    亦得說為帶質之境。

    第六所變定果之色為本質故。

    如斯等類準思可知 三藏伽陀 三藏伽陀雲。

    性境不随心。

    獨影唯從見。

    帶質通性·本。

    性·種等随應。

    此頌出二執章及樞要上本也。

    性境有三不随。

    故雲不随心。

    獨影無有不随。

    故雲唯從見。

    帶質有三通情本。

    故雲通情本。

    或于三類境有唯一二合三合等。

    或于性·種·系有同不同。

    故雲随應 四分種子 于四分中後三分必同種生。

    若見·相二分有别種生。

    有同種生。

    有同異種生。

    謂别種生者即性境也。

    同種生者即獨影境也。

    同異種生者即帶質境也。

    問。

    本質·影像同别種如何。

    答。

    且依一義。

    以别種為勝耳 因等因緣 有為諸法從因緣生。

    如幻假有。

    謂色法及諸種子依二緣生。

    心法依四緣生。

    所謂四緣者。

    一因緣。

    二等無間緣。

    三所緣緣。

    四增上緣也。

    因緣者。

    謂有為法親辨自果。

    此體有二。

    一種子。

    二現行。

    種子者。

    謂本識中善染無記。

    諸界地。

    有漏無漏。

    色非色。

    報非報等功能差别。

    能引次後自類功能。

    及起同時自類果。

    此唯望彼是因緣性。

    現行者。

    謂七轉識及彼相應。

    所變相見。

    性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