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等。
除佛果善極劣無記。
餘熏本識生自類種。
此唯望彼是因緣生。
等無間緣者。
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于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
心所與心雖恒俱轉。
而相應故和合似一。
不可施設離别殊異故得互作等無間緣。
心與心所如何似一。
同一所緣。
同一所依。
同一時轉。
同一性攝。
是故似一也。
所緣緣者。
謂若有法是帶已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
此體有二。
一親二疏。
若與能緣體不相離。
是見分等内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
若與能緣體雖相離。
為質能起内所慮托。
應知彼是疏所緣緣。
增上緣者。
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于餘法或順或違。
雖前三緣亦是增上。
而今第四除彼取餘。
有為無為皆有不障之力。
謂之勝勢用。
與違順法能得為緣。
謂之或順或違。
如何與違法得為緣。
如夫霜雪與違青之黃葉為增上緣。
非前滅法。
此順違用于四處轉。
生·住·成·得四事别故”
種子二緣
現行望自親所熏種能為二緣。
即因·增上。
唯除第八及六識中極劣無記。
非能熏故。
與非親種以不辨體唯一增上。
種望親種亦具二緣。
于非親種亦一增上。
非唯有漏。
淨種亦爾也
因果同時
能熏識等從種生時。
即能為因複熏成種。
三法展轉因果同時。
如炷生焰焰生燋炷。
亦如束蘆更互相依。
因果俱時理不傾動矣”
因果異時
前念種子生後念種。
斯乃自類相生。
因果異時。
不同種·現相望因·果同時
名言種子
名言種子有其二種。
一表義名言種子。
二顯境名言種子。
因名起種名表義名言種子。
表義名言即能诠義音聲差别。
非诠表聲是非名言。
然名是聲之屈曲差别。
唯無記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種。
以因名故。
心随其名變似五蘊三性法等而熏成種。
雖亦有依句等而成熏習。
總說為名。
诠召諸法名最勝故。
名言進退攝句字故。
不因名言熏成種子名顯境名言種子。
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即是一切七識見分等心。
非相分心。
此見分等實非名言。
能顯所了境如言說名顯所诠法。
故名為名。
表義名言唯第六識緣之熏習。
餘皆不緣。
亦不能發。
顯境名言通前七識。
非第八識。
随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别因緣
執非執受
于第八識所變三境如何分别執受·非執受。
謂若約能生覺受。
有根身是執受。
種子及器界是非執受。
據實言之。
生覺受者唯是身根。
以餘四根色香味觸不離身根同聚一處亦名覺受。
若約安危共同。
種子及有根身是執受。
器界是非執受。
善趣名安。
惡趣名危。
第八若安。
種子有根身亦随安穩。
第八若危。
種子有根身亦随危厄。
故雲共同。
執是攝義持義受是領義覺義。
攝為自體·領受為境。
持令不壞能生覺受。
故名執受。
名非執受翻之可知矣
十二因緣
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發業潤生煩惱名惑。
能感後有諸業名業。
業所引生衆苦名苦。
惑·業·若種皆名習氣。
前二習氣與生死苦為增上緣。
助生苦故。
第三習氣望生死苦能作因緣。
親生苦故。
此惑·業·苦應知總攝十二有支。
謂從無明乃至老死。
一無明支者以行蘊中無明為體。
不取餘法。
斯乃與行得為因緣。
此通現行及種為體。
二行支者。
造作為行。
以身語意三行為體。
心心所為體。
行體是思。
此身語意三在欲界名福非福。
身語在色界意亦通無色。
名為不動。
此支亦通現行·種子。
三識支者。
了别名識。
唯取阿賴耶識親因緣為體。
果報主故。
此唯種子不取現行。
四名色支者。
即除六根觸受法種皆名色攝。
謂色蘊中除根餘色。
除受蘊全。
除行蘊觸。
除識蘊中本識意根。
餘想蘊全。
三蘊少分為名色支體。
此唯異熟性也。
言名色者相違釋。
謂無色蘊名名。
色蘊名色。
何故無色蘊名名。
謂順趣種種所緣境義。
或依言說名分别種種所緣境義。
故說為名。
何故色蘊名色。
謂于彼彼方所種殖增長義及變礙義。
故說為色。
五六處支者。
生長門義名為處。
是内六處。
唯取彼異熟種。
即五色根及前六識若有異熟居過去世說為意也。
六觸支者。
觸境名觸。
除第七識取第八相應觸全·六識之中異熟觸。
此唯種子。
七受支者。
領納名受。
此亦同前觸應知亦唯種子。
八愛支者。
耽染名愛。
唯取愛數一法為體。
正唯修斷。
助潤通見。
此通現·種。
九取支者。
追欲名取。
通取一切煩惱。
正唯修斷。
助潤通見。
此通種·現。
十有支者。
愛·取合潤能引業種及所引因轉名為有。
俱能近有後有果故。
十一生者。
蘊起名生。
即五果現行。
不取種子。
以異熟五蘊為體。
謂從中有至本有中。
未衰變來皆生支攝。
十二老死者。
變異名老。
滅無名死。
亦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