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止觀法門

首頁
靜坐時候,身體四肢安放妥當,呼吸調勻,隻是這個心最難調伏。人們的心,一向是追逐外物,如今要把它收回來放在腔子裡,真不是容易的事體,這時應該耐心練習“止觀”法門。學者對前面的調和功夫作得有點成效以後,應進一步學習止觀,就是調和功夫沒有得到成效,一直學習止觀也是可以的。

    “止”是停止,把我們的妄心停止下來。妄心好比猿猴,一刻不停,怎樣下手呢?我們要猿猴停止活動,隻有把它系縛在木椿上面,它就不能亂眺了。修止的第一步叫“系緣止”。妄心的活動必定有個對象,不是想一件事體,就是想一樣東西,這依附的事物叫作“緣”。妄心忽想甲、忽想乙、忽想丙、丁等等,叫作攀緣。我們把這個心念系在一處,比如把鎖系住猿猴,所以叫作系緣止。

    這個止法有好幾種,今就通常适用的舉出兩種:(1)系心鼻端。把一切妄想抛開,專心注視鼻端,息出息入,入不見它從那裡來,出不見它從那裡去。久而久之,妄心就慢慢地安定下來。(2)系心臍下。人們全身的重心在小腹,把心系在這個地方最為穩妥。這時應該想:鼻中出入的息像一條垂直的線,從鼻孔、喉管逼直通至小腹。久後不但妄心漸停,并且可以幫助調息功夫。

    學習系緣止稍微有點純熟,就可進修“制心止”。什麼是制心止呢?前說的系緣止是就心的對象方面下手,今制心止直從心的本體上下手,就是看清我們心中念頭起處,随時制止它,斷除它的攀緣。這比系緣止為細密。是由粗入細、由淺入深的功夫。

    再進一步,要修“體真止”,更比較制心止為高。前面兩法還是修止的預備工作,這法乃是真正的修止。什麼叫作體真止呢?體是體會,真是真實,仔細體會心中所想的事物,倏忽即已過去,都是虛妄,了無實在。心中不去取着,洞然虛空,所有妄想颠倒,不必有意去制它,自然止息。沒有虛妄,就是真實,心止于此,故叫它“體真止”。至于修體真止的方法,應該在靜坐時候閉目返觀我的身體,自幼而壯、而老、而死,細胞的新陳代謝刻刻變遷,刹那不停,完全虛假,并沒有實在的我可以把握得住。又返觀我的心念,念念遷流,過去的念已謝,現在的念不停,未來的念沒到。究竟可以把住那一個念為我們的心呢?可見妄心一生一滅都是虛妄不實。久久純熟,妄心自然會停止,妄心停止,那就是真實境界。

    學靜坐的人,起初是心思散亂,把持不住,這叫作散亂。散亂是心向上浮,治散亂的方法就要用“止”。止而又止,心思漸漸收束,不知不覺,坐下不久又要打瞌睡,這叫作昏沉。治昏沉的方法就要用“觀”。觀不是向外觀,是閉目返觀自心,也有三種:一叫空觀,觀宇宙中間一切一切的事物,大至世界山河,小至我的身心,都刻刻在那裡變化,沒有絲毫實在,都是空的。提起這心,觀這空相,叫作“空觀”。空觀練習稍久,入坐後再看這心,念頭起處,每一念頭必有一種對象,對象不是一事就是一物。世間的事物,都是内因外緣湊合而成,今姑舉一例:譬如五谷種子能夠生芽,是内因;水土能夠養育種子,是外緣。若把種子藏在倉裡不去播種,就永不能夠生芽。因為隻有内因,缺乏外緣,因緣不湊合之故。又如有田土,有水利,你若不去下種,也永不能夠生芽,因為隻有外緣,缺乏内因,因緣也不湊合之故。凡世間的事物,都是因緣湊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滅。我們心中念頭的起落,也是這等假象,絲毫不可執著。如此觀察,叫作“假觀”。從相對方面看來,空觀是屬于“無”的一邊,假觀是屬于“有”的一邊。功夫到此地步還不算完全,應該再為精進。觀空時不去執著空,觀假時不去執著假,離開空、假兩邊,心中無依無著,洞然光明,這叫作“中觀”。上述止觀法門,表面好像有些區别,實則不過在修持時候,心的運用方向,或有時偏于止,或有時偏于觀罷了。克實說來,就是念念歸一為“止”,了了分明為“觀”。止時決不能離開了“觀”;觀時也決不能離開了“止”。學者切勿拘泥文字,應該随時活用為要。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