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第四章所講的調和功夫,雖然把調身、調息、調心三者并說,仍偏重在身的方面。第五章所講止觀法門,則偏重在心的方面。這章“六妙”法門,則着重在息的方面。息是生命的本源,假如一口氣不來,那時身體便是個死物,神經不再有反射作用,心也死了,生命就此完結。惟有依靠這息,把身心兩者聯結起來,方能維持這個生命。鼻孔氣體的出入就依靠這個息。我們肉眼雖然看不見氣體,而氣體确是有形質的,有形質就是物。既是物,那就屬于身體的一部分。我們知道,息有出入,能夠知道的就是心,它屬于精神的一部分。可見這息所以能夠聯結身心,就因為它的本身也是身心一部分的緣故。
六妙法門專教人在這個息上用功,是靜坐徹始徹終的方法。學者修習止觀以後,進修這法固然可以,就是沒有修習止觀,一直學這法門,當然也可以的。
六妙門有六個名稱:一數、二随、三止、四觀、五還、六淨。什麼叫數呢?就是數息。數有兩種:(1)修數:學者入坐後應先調和氣息,不澀不滑,極其安詳,徐徐而數,從一數至十。或數入息,或數出息,聽各人的便,但不應出入都數。心注在數,勿令馳散,若數不到十,心忽他想,應該趕速收回,從一重新數起,這叫“修數”。(2)證數:數息日久,漸漸純熟,從一到十,自然不亂,出息入息,極其輕微,這時覺得用不着數,這叫“證數”。
此後應該舍數修随,随也有兩種:①修随:舍掉前面數法,一心跟随息的出入,心随于息,息也随于心,心息相依,綿綿密密,這叫“修随”。(2)證随:心既漸細,覺息的長短可以偏身毛孔出入,意境寂然凝靜,這叫“證随”。久而久之,又覺得随息還是嫌粗,應該舍随修止。
止也有兩種:(1)修止,不去随息,把一個心,若有意若無意止于鼻端,這叫作“修止”。(2)修止以後,忽然覺得身心好像沒有,泯然入定,這叫“證止”。用功到這地步,學者應知定境雖好,必須用心光返照,令它明了,不著呆于止,這時應該修觀。
觀也有兩種:(1)修觀:這時于定心中細細審視,微細的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風,了無實在,這叫“修觀”。(2)如是觀久,心眼開明,徹見息的出入已周偏全身毛孔,這叫“證觀”。此處止、觀兩法雖然與上章的止觀名字相同,而意義略異。因為上面所說止觀是從心下手的,這裡的止觀是從息下手的。修觀既久,應該修還。
還也有兩種:(1)修還:我們既然用心來觀照這息,就有能觀的心智,所觀的息境。境與智對立,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應該歸還于心的本源,這叫“修還”。這能觀的心智是從心生,既從心生應随心滅。一生一滅,本是幻妄,不是實在。須知心的生滅,好比水上起波,波不是水,波平方見得水的真面目。(2)心的生滅,一如波浪,不是真心,應觀真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無觀心也就沒有觀境,境智雙亡,這叫“證還”。既證已,尚存一還相,應當舍還修淨。
修淨也有兩種:(1)修淨:一心清淨,不起分别,這叫作“修淨”。(2)證淨,心如止水,妄想全無,真心顯露,也不是妄想以外另有個真心,要知返妄就是真,猶如波平就是水一樣,這叫“證淨”。
以上六妙門,數與随為前修行,止與觀為正修行,還與淨為修行的結果。因此六門中間以止為主,觀隻是幫助這個止,叫它了了明明,然後能夠得到還與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