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我的經驗

首頁
    ,有八種觸:輕、暖、冷、重是體,動、癢、澀、滑是用。

    在我的實驗看來,這八種并不是同時齊發,隻不過先後發生幾種。

    當我在二十八、九歲時,所發的是輕、暖、動三種:坐久以後覺全身輕若鴻毛,這是最先的感覺。

    後來小腹發熱,就發生動力自脊髓神經上通大腦,又從面部而由迷走神經下達于小腹,循環運行,這是動力打通任督兩脈。

    醫經說有奇經八脈,除任督兩脈外,尚有沖脈、帶脈、陽、陰、陽維、陰維六脈。

    我用止觀功夫十多年,向來是把心意集中于小腹的,此時則改守中宮。

    不及數日,身體起極大變動,就打通了陽、陰、陽維、陰維、沖、帶六脈。

    這是分說在下面。

     我改守中宮以後,夜半起坐,胸間突突跳動,口津特多。

    一連幾夕,跳動更甚,動力直上兩眉中間,自覺發出紅光,後直達于頂。

    盤旋久之,即似電線繞行周身,穿過兩手兩足,曆一分鐘,突然在眉間停止。

     後來每夕都是這樣,中宮好像有一機關在那裡旋轉,漸漸上升至頭頂,頭頂就随之轉動。

    動極之後突然停于兩眉中間,繼而中宮又動,從左肩到左腿,好像電線繞半身作一斜圈而轉,床帳也為之震動。

    動極突然而停,又從後腦震動,動力自脊背而下,突停于尾闾。

    又從右肩到右腿,也像電線繞半身作一斜圈而轉,動極突停。

    這樣從左右腿繞半身作斜圈,就是打通陰陽、陰陽維四脈,因此我初步體會了奇經八脈與神經機能的一緻性,決并不是玄虛的假設。

     每次動力都起于中宮而有變化,有一夕,動力從面部左右兩耳間,好像橫畫一條直線,這線左右擺動了多次,突然停于眉間。

    又從頭至下颔畫一直線,恰與橫線成十字形,上下移動多次,也突然停于眉間。

    又從頭頂胸腹而下至龜頭畫成一孤形線,把龜頭挺起。

    動力自頭至龜頭,上下多次,按這弧形線,是由任脈兼打通沖脈的證據。

     某夕,中宮熱力轉動,全身或俯或仰、或左或右,依序擺動。

    它的擺動次數,前後左右一點不亂。

    繼而動及兩手,旋轉迅速如機輪,向内向外,次數也相等。

    後動至兩足,左足屈則右足伸,右足屈則左足伸。

    這等動作完全出乎生理的自然,絕不能用意識去加以指揮。

    四肢動作方罷,忽覺頭部擴大,上半身也随之而大,高及丈餘(佛經上說此境,為現高大身)。

    頭忽後仰,胸部也擴大,如太虛空,忽又前俯,背部也擴大如虛空。

    這時的我,覺得隻有下半身而沒有上半身,身心都空,非常愉快。

     某夕,中宮動力在背部繞脊骨左右旋轉,次數相等,複在背的皮層,自左至右繞一大圈,轉數十次,自右至左繞圈而轉,也是一樣。

    又在腹中環繞任脈左右旋轉,繼在腰部自左自右繞一大圈,旋轉數十次,自右至左也是這樣按腰繞圈,是打通帶脈。

    又動力如螺旋線形,循督脈自後頂下夾脊趨于尾闾,旋轉數十次。

    又由小腹循任脈上頭頂,自後腦夾脊下至尾闾,也旋轉數十次。

    向者,我初通任督兩脈,是從後面尾闾夾脊上頭頂,再從頭頂顔面下至胸腹,如今反其道而行,大概脈絡貫通,路徑純熟,可前可後的緣故。

    這時沖脈、帶脈也完全打通了。

     某夕,動力在中宮(胸腹交界)皮層畫平面螺旋形圈,直徑約二寸,從中心畫向外周,先左旋,次右旋,旋轉次數均是三十六。

    于是移至小腹皮層,照樣左右畫圈,旋轉次數也是三十六。

    又上移至胸間,左右畫圈次數也是三十六。

    中下上三個圈,似作有秩序的安排。

    複升至頭頂。

    這螺旋線繞脊骨而下,停于尾闾,複自尾闾繞脊骨而上達于頭頂,往複兩次。

    複由左下腹繞左沖脈而上至頭頂,自頂仍繞而下,再由右下腹繞右沖脈而上至頭頂,自頂仍繞而下。

    後自頭部繞任脈而下至小腹,複繞而上至于頂。

    有時在頭部左右旋繞而停止于額,或繞左肩,或繞右肩,它的次數都相等。

    忽然動力達于兩手指尖,指尖不覺随之搖動,搖動捷速如舞而極有秩序。

    忽複由頭頂直達兩足。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