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

首頁
    一曰童蒙止觀,亦名小止觀。

     〈隋〉天台山修禅寺沙門智述 〈清〉寶靜法師講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八個字,為本部書之總題。

    此書全明止觀下手工夫,為天台宗初心人修證入道最為切要之法門。

    此總題八字,于七種立題之中,屬單法立題。

    修習止觀是法,坐禅法要亦是法,是為單法立題。

    止觀法門,為十方諸佛,曆代諸祖,修習坐禅之法要,可謂包括一切。

     智者大師,一生所說止觀有四種:一名圓頓止觀,在荊州玉泉山說,明圓頓妙觀,即今之摩诃止觀是;二名漸次止觀,在南京瓦官寺說,明從淺入深,次第之工夫,即今之禅波羅密門是;三名不定止觀,淺深不定,能大能小,即今之六妙門是;第四名小止觀,即今之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亦稱為童蒙止觀也。

     此部止觀,雖名為小,實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樞機。

    言稱小止觀者,對汪洋浩瀚摩诃止觀之大部而言,此童蒙止觀,為初機簡略所說之小部,非是對大而言小,實是小而無外之小,謂一切法趣此小,是趣不過。

    如摩诃止觀,為大止觀,此大非是對小而言大,乃是絕待無外之謂大。

    言小,小無小相,小即法界;言大,大無大相,大亦法界。

    小大鹹是法界止觀,大小相融,廣略無異,皆歸不思議之中道止觀。

    不過對衆生之機宜,所以有大、有小、有廣、有略之不同,故今明之為小止觀也。

     夫法不孤起,仗緣方生。

    須知此部止觀之産生,不無因緣;蓋智者大師有俗兄陳針,時為中軍參将,至四十歲時,一日路遇仙人張果老曰:‘看汝相,陽壽已盡,期月必死。

    ’陳針聞之悚然,乃問計于智者。

    對曰:‘汝聽吾言修持,即可得免。

    ’陳針願受教,大師乃述此簡單要略之小止觀,命修止觀工夫。

    于是陳針遵依,切實修持。

    逾年又逢張果老,果老見而駭然,汝得不死,豈食長生不死之藥乎?曰:‘弗也!’吾弟智者,命餘修止觀坐禅工夫,故獲如是耳。

    張乃歎曰:‘佛法之不可思議,能起死回生,可謂希有。

    ’後過數年,陳于夢中見天宮,書有陳針之堂,十五年後生此。

    後陳果于十五年後,與諸親戚辭别,臨終結跏趺座,安祥而逝。

    是知此止觀者,智者大師,為俗兄陳針所說也。

     然修止觀者,須認清宗旨。

    當時陳針之所以修止觀,其目的為延壽、為升天,不過得止觀中之一點皮毛利益,非為止觀之本旨正義。

    當知大師所說止觀,豈僅特為升天而已,實欲令成佛道,了生脫死,方是大師之本懷,止觀之真義。

    所以此書于第十章證果文中詳明,為究竟成佛之果,非為餘事也。

     此止觀工夫,四威儀中,均可進修,何以獨稱坐禅?因為靜工夫,勝過一切。

    初機人于坐中修習止觀,較易得益,如坐中得益後,再曆緣對境,皆可修習矣!梵語禅那,此雲靜慮。

    靜即是止,所謂湛湛寂寂、一念不生;慮即是觀,曆曆明明,萬象森然;靜即是定,慮即是慧。

    修此止觀,即是靜慮一如,定慧均等,是知此坐禅之禅字,即楞嚴經中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之禅那二字,不可思議之止觀不二法門也。

    法即法則,軌持也;要即要道,關鍵也。

    此書為修習止觀坐禅之法則,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也。

    因此止觀坐禅之方法,乃為修行之要道,超生死證菩提之關鍵也。

    故以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八字,以立名也。

     夫吾人之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光明,楞嚴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既言真心,唯是性淨性明,清淨法界,一大光明藏,何須修習此止觀耶?蓋吾等衆生,從無始以來,一念不覺,被無明所障蔽;一念妄動,為生滅所流轉。

    故轉明為暗,轉靜為動,自心本是靈明徹照,至今成為糊糊塗塗之昏暗。

    本是不生不滅,而今成為生生滅滅之妄動。

    日但逐于五欲六塵,将紛擾擾相以為心性。

    然須知正當暗時,原來是明;正當動時,本自寂靜。

    何以故?自心本是不動不搖,非明非暗故。

    若修止觀,即能轉暗動而為明靜。

    修止,即能止其生死而為涅槃;修觀,即能觀破煩惱而為菩提。

    我人不欲了生死則已,欲了生死,舍止觀莫由。

    止觀是藥,種種貪嗔癡之煩惱,種種流轉之生死,皆是病。

    以止之藥,治生死之病,食之則愈。

    以觀之藥,治煩惱之病,服之則愈。

    故修止觀,能治生死煩惱諸病,如阿伽陀藥,無病不治者也。

     自性本無煩惱,亦無生死。

    迷悟本空,修證如幻。

    如摩尼珠,本是圓淨,但曠劫來,落污泥中,被塵土染覆,将本有清淨光明,不蔽而蔽,今欲顯珠光,非加以磨擦濯洗之功夫不可。

    所謂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所以非用止觀之修德不為功。

    然此清淨光明,本是具足,本是有之,非因修而得,不過藉止觀以顯其本有。

    故六祖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光明。

    ’即此義也。

    又複須知,性修之旨,言修,修無别修,乃全性而起修;言性,性無别性,因修而顯性。

    全性起修,全修顯性,性修不二,方名為圓修止觀。

     然此止觀,理通凡聖,義赅大小。

    如言諸惡莫作,即是止;衆善奉行,即是觀。

    又不殺不盜等之止十善,即是止;不但不殺而且放生等之行十善,即名為觀。

    如修慈悲喜舍即是止;行六行觀,即是觀,是即人天之止觀。

    再如修,析法是止,生空是觀。

    五停心是止,四念處是觀,是即二乘之止觀。

    若正明止觀,即所謂三止三觀是。

     初體真止空觀,全以空為體。

    所謂觀一切法,如夢如幻,以為下手工夫。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消極出世之法,即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是。

    次方便随緣止,假觀,全以方便為其相,随緣為其用。

    雖觀照一切當體即空,而不妨随緣随力以救世,為積極入世之法,即心經之度一切苦厄是。

    後明中道止觀,所謂息二邊分别止,中道第一義谛觀,此止觀,最為極則,最為微妙,二谛融通,能所一如。

    所謂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空有不二,寂照一體,世間出世間,唯是一心,消極與積極打成一片,雖終日度生,了無衆生可度;雖無一衆生可度,不妨熾然度生。

    雖終日說法,了無一法可說。

    雖無一法可說,而不妨熾然說法。

    止處即是觀,觀處原來是止。

    謂即止即觀,即觀即止之妙觀。

    然此三種止觀,作如是次第而言者,欲令諸仁者易于明了,其實此三種觀,一即三,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之中道止觀。

    然于止觀中最難者,為最初步之止觀,故必明坐禅法要。

    初修止觀,欲空其所有,最為難以相應。

    因吾侪凡夫,從無始來,執萬法以為實有,欲空不易空,若初步體真止空觀工夫做成功,則其二其三較為易成。

     此書有十種義,以明止觀:所謂第一具緣,即是具足五緣;第二诃欲,即诃五欲;第三棄蓋,即是屏棄五蓋;第四調和,即為調和内外身心;第五方便,即是修行五法。

    此五章,即為初心修止觀坐禅之前方便,方便之助行既成,可修第六正修止觀。

    正助既具足,堪修三止三觀,故曰坐禅法要。

    故此止觀,為我等初學佛人,最易下手之切要。

     前來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八個字,為此部之法題,若以台宗例,無論解釋一切諸經論題,皆有五重玄義以消釋。

    玄義者,即是将此書中之幽玄難見,深有所以之義提出,提綱契領。

    提綱則衆目張,契領則襟袖至。

    今為初學佛人說。

    略标五玄而已。

    言五重者:第一釋名,此書則以單法為名,止觀是法,坐禅亦是法,故此經以單法而為其名。

    第二顯體,前來釋名,名乃假名,今顯體。

    體即實體,要在尋名得體,因指見月,此題當以清淨實相而為其體,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故以實相為體。

    第三明宗,宗乃宗要,為修行之歸宿,萬行之樞機。

    此書當以正助二行,圓乘因果為宗要,如書中所明,不外乎十章,前五章為助行,第六正修,方為正行,正助二行,即為圓融一乘之實相因。

    第十章證果,即為圓乘果,故以正助二行,圓乘因果為宗要。

    第四論用,用即力用,此書當以覺魔治病為力用,所謂覺一切魔,治一切病,即此中之第八第九兩章是。

    第五判教相,教乃聖人被下之言,相即是分别異同之緻,因教有大小偏圓權實頓漸之相不同,故須分明以判别之。

    此書以何為教相?當以圓實一乘大教為教相,即無上醍醐為教相也,正與法華同。

    蓋摩诃止觀為法華之一佛乘,此書雖為小止觀,而即為摩诃止觀之要略,修此即能證入實相之理,所诠一一無非實相;言其名,以單法為名;言其體,實相為體;明其宗,一乘因果為宗;論其用,以覺魔治病為力用;判教相,以無上醍醐為教相。

    此準台宗之五玄釋題之例,略說如此,以其不甚至要,毋須繁述。

     天台山修禅寺沙門智顗述 天台山至智顗述共十一字,為此部止觀之述主。

    此止觀系天台山智者大師所作,天台山,為浙江著名之山,山有修禅寺。

    言修禅者,因大師住台山時,即于此修觀坐禅,造寺成,即名謂修禅寺。

    沙門者,釋子之通稱,息心達本源,故号為沙門。

    大師駐錫于此,述是止觀,言述者,正顯大師之謙辭,述而不作之義。

    然此雖是小止觀,實法華之精髓,亦為摩诃止觀之撮要。

    大師法名智顗,字德安,為天台宗第四代祖師。

    其師為南嶽,南嶽師慧文,慧文師龍樹大師,龍樹為西天第十三祖,為天台宗第一祖。

    但最初數代,并未稱天台宗,至第四祖智者大師,發揚光大。

    因智者駐錫于天台山,故号天台宗,而獨又稱龍樹為初祖者,何也?則如達摩東渡,傳授心法,為震旦禅宗第一祖同也。

    台宗橫宗龍樹為高祖者,為飲水思源故。

    龍樹著有中觀論,流至東土。

    北齊慧文,讀中觀論,至因緣生法,悟一心三觀,徹顯三谛之理,遂授之于南嶽;南嶽受持,因是了悟,遂弘大法,普度群迷。

    後遇智者,亦以此心觀授之。

    大師妙悟後,即将一心三觀,從而發揚光大,拓開法華一宗,抗敵諸家,超乎群傑。

    故天台橫宗龍樹,豎宗智者,即此義也。

    今此止觀,乃智者大師所著,故于大師之曆史,不可不知。

     大師乃五代時陳隋人,姓陳氏,世為颍川人,因晉時避亂,止于荊州之華容。

    父起祖,于梁元帝時,封為益陽侯;其母徐氏,夢香煙五采,萦回入懷,又夢口吞白鼠,因是而孕。

    誕靈之時,紅光聳霄,鄰人見之以為失火,争而視之,并無火事。

    是師産生,欲烹葷作食以為慶席,時火滅湯冷,為事不成。

    有二僧扣門曰:‘此兒道德所鐘,必當出家。

    ’言訖而隐。

    師眉分八彩,目耀重瞳,有古帝王之相。

    父母視如掌珠,在襁褓即能合掌。

    坐時面必向西,七歲至寺庵,僧教其普門品口授一遍,即能成誦;至十七歲時,欲發心出家,父母不允許,時作夜夢,身至一高山,下臨大海,上有僧,舉手招之。

    複伸臂,至山麓,接師入伽藍。

    僧複謂曰:‘汝後當居于此,當終于此。

    ’此山即天台山是也。

    故智者之後住天台,蓋有宿緣焉。

    年十八父母相繼逝世,即辭兄陳針,出家于衡州果願寺,依舅氏法緒出家。

    至二十歲,進受具戒,精研戒律,凡開遮持犯,微細戒品,無不通達,并兼通方等大乘經典。

    後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經。

    曆二旬誦通三部,進行方等,勝相現前。

    一夜夢諸經像雜亂滿室,覺自身處高座,足蹑繩床,口誦法華,手則整理經書。

    此即表師後來,秉如來本懷,判五時八教,所有大、小、頓、圓,分别清楚,無混濫之弊。

    後聞南嶽慧思大師,止光州大蘇山,即往禮拜。

    思曰:‘爾昔與吾,同在靈山,共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乃命其誦法華經,精進持誦。

    所謂切柏代香,卷簾進月,身心精進,不怠不辍;不起妄想分别,蓦直誦念法華,經二七日,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忽然入定,于定中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是知釋迦牟尼佛,現今仍在靈山說法,衆生障深慧淺,故未之見。

    師即将所證悟者,禀知南嶽大師,南嶽歎曰:‘非汝莫證,非餘莫識。

    ’然後又告增進工夫,大師複加功用行,四夜精進,功逾百年。

    當時南嶽告智者曰:‘汝所得者,乃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乃初旋陀羅尼。

    獲四無礙辯,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衆,尋汝之辯,莫能極矣!當于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師依止南嶽大師約有七載,後南嶽造金字般若,命智者代講。

    大師縱無礙辯,唯三三昧,及三觀智,用以咨審,餘悉自裁。

    南嶽手持如意,臨席贊曰:‘善哉!善哉!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

    餘老矣!久羨南嶽,當往居之。

    願爾宏揚大法,勿作佛法斷種人也。

    ’師既奉訓,不獲從往南嶽,遂同毛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金陵,時皆未識大師,無從請法。

    有僧法濟,自矜禅學,大師偶遇之,彼倚卧而問曰:‘謂一人于定中,聞攝山地動,知有僧铨練無常,此何定耶?’智者對曰:‘邊定不深,邪證暗入,若取若說,定壞無疑。

    ’法濟即驚起而為師曰:‘我常得此定,為人說,即失此定。

    ’從此名聞朝野,時當地宰官,聞風而來親近求法者,不計其數。

    後帝亦來聞經,遂拜為國師,皇後皈依,待三十八歲時謂大衆曰:‘餘始座講經,聽者寡,而獲益者衆;第二會講經,聽衆三四百,而獲益者反少;第三會講經,聽衆數千,獲益者更少;足征佛法之不易入也。

    如此弘法,無益于世,餘将去天台山隐居。

    ’俟至山時,見有神僧,居定光庵中,似平素相識者,問曰:‘汝認識吾否?’師即知前于夢中所見者是。

    定光謂智顗曰:‘此處金地,是吾所住,北山銀地,汝宜居焉。

    ’智師乃于北峰創立伽藍。

    是夜聞空中鐘磬之聲,正顯大師得住之相。

    寺北别峰,名華頂,師往頭陀,忽于後夜,大聲雷震,風雨驟至。

    諸魔鬼魅,狀甚可畏,大師安心空寂,諸魔自退。

    後魔複作家族父母兄弟之形而擾亂之,師唯深念實相,了達一切皆是幻化,本無所見。

    未幾見一神僧,曰:‘制敵勝怨,乃可為勇。

    ’後将天台山四面之海水,共三百裡,盡作放生池,正顯慈悲濟物,為大師之本懷耳!後至荊州玉泉山,建立道場,關聖伽藍為之現身保護,并以神力修建廟宇,請大師駐錫。

    大師于此作為弘宗演教之地,以後說摩诃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台宗于是闡揚,門庭從此光輝。

    迨至六十歲入涅槃,而唯念彌陀,往生淨域,以為歸宿。

    大師一生之曆史,事迹甚長,所說之法,有台宗三大部,時人稱之為東土小釋迦。

    而至臨終仍念佛往生西方,所以弘天台宗之法師,多數兼弘淨土。

    蓋台宗與淨宗,誠具有密切之關系焉! 初序分二初引四句明大綱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自此已下,是此書之别文。

    初段,為本部之總綱,叙全書之起要,即序分也;下十章,為正宗分;末後數行為流通分。

    初:諸惡莫作等四句,包括此一部止觀,并且赅羅一代之佛法;三藏十二部經,無不于此包括殆盡。

    此四句,文淺義深;諸惡莫作,即是止;衆善奉行,即是觀;自淨其意,即是止觀不二,止觀不二,即是諸佛之聖教,于佛法中,最為切要。

    無論學何宗、學何法,倘能依此而行,即名學佛。

    否則諸惡仍要作,衆善不奉行,縱有聰智明達,精研三藏,亦是入海算沙,于佛法上,毫不相應,終成佛法中之外道耳! 然諸惡二字,須分眉目,惡法雖多,約有十種:所謂身三、口四、意三;身則殺、盜、淫,口則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則貪、嗔、癡,如是行者,則名為諸惡。

    若身不造殺、盜、淫,意不起貪、嗔、癡,口不绮語、兩舌、妄言、惡口,此之謂:諸惡莫作;再言之,将已生之惡令滅,未生之惡令不生,然後稱之謂諸惡莫作,方可以謂之學佛。

    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即此義也。

    此為消極方面言,乃佛法之初步。

    由此進言之,不特諸惡莫作,而且衆善奉行;不但不殺生,而且放生;不但不偷盜,而且進行布施;不但不邪淫,而且修梵行;不但不惡口、兩舌、妄言、绮語,而且言柔軟、和合、真實等語;不但不起貪、嗔、癡心,而且起布施、慈悲、智慧之心。

    諸惡莫作,止十善,即是消極;同時衆善奉行,行十善,即是積極。

    即消極成積極,然後自利利他,救己救世,方可謂真學佛者之初步。

    故此二句言之最易,行之極難,所謂三歲孩童都識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能諸惡莫作,則意地安靖,不颠倒、不妄狂;能衆善奉行,則心地光明磊落,心平氣和,柔軟善順,而不粗暴,是謂自淨其意。

     然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二句,義理幽深,自淨其意一句,徹性徹相,義赅一切,理通大小。

    何謂自淨其意?吾等衆生,凡一舉一動,所做所為,念念起于執著,如一布施,即謂我為能施,彼為所施,中為所施之物,三輪之體未空,憎愛之心難忘,思量分别,是非憎愛,即見思煩惱。

    六道凡夫,迷于真空之理,妄起分别,即見煩惱;對一切逆順境界,起貪嗔憎愛,即思煩惱;由此起惑造業,以有漏因,感有漏果,故知縱行世間十善,心念著有,未淨其意,皆有漏法也!若修觀練薰修之無漏止,将見思煩惱消除,即可謂諸惡莫作,進修生滅四谛慧、無漏戒定慧、能成生空智,真空慧現前,是可謂之衆善奉行。

    是知有漏之善,若心生染著,報盡還墜,終不能逃脫生死之樊籠,故亦是惡。

    如是世間十惡,有漏十善,皆是見思二惑之惡所攝,皆摒棄而不作。

    能不著相,則世間十善,當然須奉行,乃至無漏戒定慧,一切諸善,更須精進奉行。

    自淨其意者,将心中之有漏見思妄想掃盡,觀一切法,當體即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複執滞于有,即是諸佛之無漏教。

     經雲:‘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吾等衆生之心地,自無始來,被煩惱之塵垢所染污,須将一把鐵帚,掃除自心之煩惱,掃得幹幹淨淨方名自淨其意。

    當知鐵掃帚者何?即止觀是也!修此止觀,則将此心中之空有二邊,但中等執著,掃除殆盡,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止觀者何?止即諸惡莫作,觀即衆善奉行;諸惡莫作,即是斷德;衆善奉行,即是智德;智斷二德,即是福慧二嚴,福慧二德圓滿,即名如來。

    所謂皈依佛,兩足尊,又福德莊嚴,即是萬善緣因;智德莊嚴,即是智慧了因;緣了二因有功,即顯正因,此諸惡莫作等四句,乃為下文之提綱挈領,義理層層深入,務須微細研究,明白之後,身體力行,遵而修之。

    唯願諸仁者,實踐諸惡莫作:初則莫作粗而易見之惡,進而除細而難見之惡,乃至斷二死三惑之惡;努力衆善奉行:初則奉行淺易之善,進而行深難之善,乃至克修六度萬行,中道妙善之善。

    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如是除惡修善,斷惑證真,尤須二邊不著,中道不安,自淨其意而後已。

     次正序述本部之起緣分五初略叙止觀之急要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茲初二句,先叙方便法門雖多,而止觀為其急要。

    若夫二字,發端之辭;泥洹,亦雲涅槃,即是不生不滅之謂。

    涅槃即對生死而言,不生不滅,即是對生生滅滅而言。

    當知吾等衆生,本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原是不生不滅,良由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背妙明而為無明,迷本覺而成不覺;以是法身流轉于五道,真性沉沒于四生,将不生不滅清淨涅槃之法,而轉成為生生滅滅染污黑暗之法,終日向外馳求,枉受輪回,枉遭生死。

    如來以慧眼觀之,甚可悲憫,故佛教人以從生滅,而證不生不滅。

    當知不生不滅即在生滅中,非離生滅外,别有不生不滅者也。

    不生不滅,即泥洹是也。

    佛見衆生根性不一,習氣垢病差殊,故說一切修行法門,如有一切之路徑。

    然雖有多路,而究竟歸元,一一皆證至不生不滅之泥洹涅槃,而為目的地。

    故雲:‘方便有多門。

    歸元無二路。

    ’所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趣證于泥洹實相之理,故雲:入乃多途。

     然法門雖多,而此止觀二法,可以赅羅一切行門,而且為一切法門中最直捷、最緊要之法。

    故雲: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當知此止觀二法,不僅天台宗一家修此,即中國十大宗亦不離乎此。

    他如賢首宗修法界觀,行普賢行,即修此止觀;淨土宗之念佛,亦念此止觀;唯識宗之修唯識觀,亦不離此止觀;不過他宗于止觀之名,或有或無,或用其他之異名詞耳。

    是知止觀為一切入門之要道,泥洹大果之勝路,故雲:不出止觀二法。

     次贊止觀之妙能 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

    
初句,征起,次二句正顯止觀之功能。

    結,是結使煩惱也,謂見思結、塵沙結、無明結,凡夫衆生,被此三種煩惱所結縛,所以終日昏昏糊糊,擾亂不休,以止之工夫,能伏此三種結惑,然僅能伏,而不能斷,猶如以石壓草。

    故止者,乃降伏結使之初步;觀,即正觀慧照,欲斷除衆生心中之煩惱,須用觀慧以斷除之。

    如以利刀,斬草除根,永不再生。

    故觀者,乃斷惑證真之正要,最初入手,非伏煩惱不可,煩惱伏,則斷之易也。

    是知非止不足以伏結,非觀不足以斷惑。

    所言正要者,修此止觀,目的在斷煩惱、了生死、成菩提。

    無論何宗修行,皆使人斷惑證真,而為根本,故謂之正要。

     次二句,亦顯止觀之妙用。

    欲愛養心識,非止不可;欲策發神解,舍觀無由。

    善者,美也;資者,助也;吾人平素未修止觀時,則心猿意馬,妄想紛飛,修止後,則妄想淨而意識明,濁念澄而心地清。

    故止為善于調養心識,美于資助性靈之方法。

    策者,進也、勵也。

    前修止,将自心之妄想雜念潛伏,複須修觀,以回光返照之功而觀察,久之,則自心中之神通妙解,智慧光明,忽然湧現。

    總之,止乃止其散動,觀乃觀其昏暗;又止則放得下,觀則提得起。

    故愛養心識,策發神解,非止觀不可。

    夫此心識,本是生死之根,永嘉雲:‘損功德,滅法财,莫不由此心意識。

    ’既非善法,何須愛養之耶!當知此心意識,雖是惡法,但其中具有如來智慧功德,如濁水中有清水,故須善養之。

    且此心識,有随緣之用,以之造惡,則轉馬腹、入驢胎,流轉輪回生死。

    若能用之于善,則了生死、成菩提,亦由此而期證。

    故天台宗,最初下手,教人以第六識心下手,意令從生滅而達不生滅,要人即妄求真,毋須離妄覓真。

    因我等衆生,最初全真成妄,今修止觀,即全妄而達真,若離妄求真,如離波覓水,無有是處。

    須知即波處,原來是水,妄處原來是真,隻須于此不起思量分别之止,以微密慧照之觀,綿密反究,久則心開,桶底脫落,此時所謂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即此謂也。

    是故非止不能調伏身心,非觀不能開發神解。

    所以止觀二法,相即而不相離,彼此資助,互相隐顯,缺一不可。

     後二句顯止觀二法,互相由藉之謂。

    止是止息,即定止義,因修止能息自心之煩惱,不令散亂。

    是知止為禅定之勝因,禅定為止之勝果。

    禅定即是三昧,若不修止,何以能得三昧?三昧乃梵語,華言翻為正定,亦名調直定。

    因吾等衆生,從朝至暮,終日忙忙碌碌,妄念東奔西馳,彎彎曲曲,不得調直;猶如缸中之濁水,不得清淨。

    若以湛寂之工夫,久之自然清淨;所謂萬境當前,不動于中。

    若能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獅子吼,猶如木人看花鳥。

    正萬境當前時,自心湛湛寂寂,不動不搖,常在禅定之中,但未獲禅定之先,亟須修止。

    故曰止為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一句。

    須知智慧由何而來,藉修觀方能得智慧,故稱由藉;觀乃觀照,即禅宗之照顧話頭,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由從止而達觀,藉定而發慧,所謂觀從止生,慧由定發。

    故經雲:‘無礙清淨慧,悉從禅定生。

    ’此之謂也。

    當慧照湧現時,自能了達一切諸法如幻,乃至澈知空假中,故欲得禅定智慧,非修止觀不可。

    故此二法,無論修何法門,皆不離此。

    凡念佛、坐禅、以及聞經,皆不離此。

    譬如聞經一心緣法,湛然不亂,即止;法音送耳,曆曆明明,即觀。

    此約聞經而言止觀,即念佛,持名号一心不亂即止,佛号曆曆即觀,及燒香散花,禮佛誦經等,一切行門,皆不離此止觀二法。

    以上六句,總明修止觀之功用。

     三明止觀之勝益分二初正明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止為定之因,慧為觀之果。

    若人以此二法圓足,即能自利利他。

    自利即是大慈,利他即是大悲。

    是知定慧具足,則能悲智雙運,自他兼利矣! 次引證 故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

    ’
此是引經作證。

    佛自住于止觀不二之大乘法中,即如其所得之法,無非以止觀定慧之力,而莊嚴之。

    止而定,為福德莊嚴;觀而慧,為智德莊嚴。

    福智二德為能莊嚴,自心本性為所莊嚴,能所不二,為妙莊嚴。

    今即以此自莊嚴之定慧,莊嚴衆生,謂之以此度衆生也。

     四明止觀偏缺之弊分二初正明 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堕邪倒。

    
當知二字,警誡之辭,意謂若不知此意,則不易進道矣。

    此止觀二法,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

    如車有兩輪,方能遠行千裡;鳥有兩翼,始能飛翔天空。

    此止觀二法,合則雙美,離則兩傷,缺一不可。

    若偏于定,而疏于慧,即落枯定,難免堕坑落塹之憂;若重于慧,而棄于定,即成狂慧,難逃落空之禍。

    故下文,複引經作證,以顯此義。

     二引證 故經雲:‘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别。

    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

    
此引經證明,單輪隻翼之弊,若行者,偏修禅定福德,專作有為之福,而不修學智慧,不能了生脫死。

    有福無慧,名為愚癡之人。

    若偏學智慧,專為聰明智解,而不知修禅定福德,有慧無福,名為狂慧之人。

    如古之富翁,一生之内,穿之不竭,用之不盡,而無智識鑒徹之慧,此則謂之有福無慧之癡福;又如世之名士,所謂上識天文,下知地理,世智辯聰,竭盡其能,而一生貧窮困苦,此則有慧無福之狂慧。

    狂與愚,其過雖然不同,終是不能了生脫死,皆是輪回中人。

    若止觀不均平,定慧不相等,此則行乖圓融具備之道,欲期速登無上極果,無有是處。

    所以念佛時,口雖念佛而心念妄想,是有觀而無止,有慧而無定。

    若念佛時,心雖無妄念,而糊塗暗昧,則有止而無觀,有定而無慧,如是念佛,決難得益。

    務必定慧圓融,心口合一,如是念佛,方能速成淨業,高登淨域蓮邦,而證無上菩提。

     五引經明止觀并運之切要分二初正引經示要 故經雲:‘聲聞之人定力多故。

    不見佛性。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

    以此推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衆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此段文,亦是引證。

    上言行人,不可偏于一邊,若偏修于定,則落于枯定;若偏修于慧,則堕狂慧。

    所以修止觀者,必要止觀均等,定慧圓融,茲又引經作證。

    聲聞者,聞四谛聲而悟道,故曰聲聞,即佛教中之小乘是。

    以觀空而為究竟,知一切法空寂,了不可得,念念執著于空,偏于空定,而缺于妙有之慧照,故不能見于佛性。

    以佛性不滞空不著有故,不落二邊亦非但中故。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從空出假,因此教由初住至七住,斷見思惑,八住至十住,分破塵沙,故能從空出假,雖相似見佛性,仍不明了,猶如隔紗見月。

    唯獨如來,了達非空非有,而不妨即空即有,即雙遮而雙照,所謂空有不二,定慧均等,二邊不立,中道不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

    以其凡夫著有,聲聞著空,菩薩著二邊,惟佛則離空離有,而即空即有,去二邊,遠但中,惟以圓融中道妙觀,徹照佛性,雖非空非有非中道,而即空即有即中道,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故于中道佛性,了了分明矣!然如來之定慧,由何而證耶?無他,即修止觀而得也。

    止即是定,觀即是慧,能定慧圓融,止觀平等,寂照不二,明靜一體,方為如來之止觀,無單輪隻翼之弊。

    古雲: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

    寂寂既久,偏于止,一味寂寂,久則成病,此則落于有覆無記。

    惺惺寂寂是,惺惺亂想非。

    若惺惺既久,偏于觀,一味用觀惺惺,惺惺久之亦病,此則落于亂想紛飛。

    偏于惺惺,則有觀無止,有慧無定;偏于寂寂,則有止無觀,有定無慧。

    如是皆不見于佛性,所以必須常寂寂而常惺惺,寂寂時,心中毫無糊塗,須曆曆明明,即寂而照。

    常惺惺而常寂寂,正當觀照曆曆,而一念不生,即照而寂。

    當寂寂而常惺惺,即止而觀;當惺惺而常寂寂,是即觀而止。

    惺寂不二,止觀一如,是謂真止觀,是名定慧圓融。

    正當一念不生,而明明曆曆;正當曆曆明明,而一念不生。

    清清楚楚則不糊塗,一心湛然,則不散亂,定慧由是現前,明靜從此顯發。

    由此觀之,止觀豈非泥洹無上果報之要門乎?門者:能通為義,即止觀為能通,通于所通之泥洹,故為行人修行之最勝道路,所謂出三界而無别路,登涅槃唯有一門,複為衆德圓滿之指歸。

    衆德即萬德,收攝起來,不出福智二德,修止得福德莊嚴,修觀得智德莊嚴,故總結止觀二法,為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此止觀二法,無論修何種行門,或持咒、或念佛、或坐禅、皆不能離此止觀也,是知非止觀不足以明佛法,非止觀不足以明大教也。

     次明說止觀之所以 若如是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淺故。

    欲接引始學之流輩,開蒙冥而進道,說易行難,豈可廣論深妙。

    
此數句,正明小止觀之所以,若能如是了知止觀二法,足征止觀之義,實非淺鮮,不過為欲接引初機,令初發心修習學止觀者,啟迪童蒙,而進于無上菩提之佛道者,作如是淺說。

    蓋止觀之道,言說則易,若身體力行之,誠非易易。

    若再詳談微妙,更無從下手而入道。

    故雲:豈可廣論深妙,所謂行遠必自迩,言小止觀即具足摩诃大止觀。

    化城,即是到寶所之正路。

    古德雲:萬丈高樓從地起,誠哉斯言。

     次正宗分二初總述止觀十意示勸誡三初勸勉 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

    尋者當愧為行之難成,毋鄙斯文之淺近也。

    
此文乃智者大師之苦心,勸勉之辭。

    文略分十章,以彰止觀之始末,意令初心行人,為作登菩提之正道,入泥洹之階梯。

    正道者,即指無上菩提正覺之道。

    階梯者,即漸次深進也。

    正顯此止觀,為成就佛道之正大光明路,亦即入無上大般涅槃之階級梯凳也。

    尋者,即指初機學佛之人,如楞嚴經中之演若達多,晨起攬鏡照頭,見鏡中眉目宛然,人相宛然,而怖己頭之無,于是狂奔尋頭,實則其頭原在。

    如吾侪衆生,欲求本有之菩提涅槃,何殊演若達多之尋頭然。

    凡修學行者,尋求佛道者,當愧為行之難成,不要好高鹜遠,毋以此文之淺近,而鄙陋之,學者勉旃。

     次示警誡 若心稱言旨,于一眴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測。

    若虛構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事等貧人數他财寶,于己何益者哉!
若爾之心,與所說之止觀,言旨相稱相符,所行如所言,則于一眴目之間,即可智斷難量。

    修止,即得斷德;修觀,則得智德。

    智斷二德,逐漸深入,皆不可稱量,神通慧解,法爾現前,亦莫測其涯際。

    若徒虛浮構拟文字語言,一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