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修證篇

首頁
    澄靜,無有分散,名未到地,即是二禅前方便定也。

    經雲:不失其退,其心豁然,明淨皎潔。

    定心與喜俱發,亦如人從暗中出,見外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内淨,十種功德俱發,具如初禅發相,但以從内淨定俱發為異耳。

     二禅有四境:一内淨,二喜,三樂,四定心。

    何名内淨?遠而言之,對外塵故說内淨;近而言之,對内垢故說内淨。

    初禅中得觸樂時,觸是身識相應,故名外淨。

    二禅心識相應,故名内淨。

    初禅心為覺觀所動,故名内垢。

    二禅心無覺觀之垢,故名内淨。

    既離覺觀,依内淨心發定,皎潔分明,無有垢穢,此内淨定相也。

    喜者,深心自慶,于内心生喜定等十種功德善法,故悅豫無量也。

    樂者,受喜中之樂,恬澹悅怡,綿綿美快也。

    初禅之喜樂,由覺觀而生,與身識相應;此中喜樂,從内心生,與意識相應,所以名同而實異。

    定心者,受樂心忘,既不緣定内喜樂,複不預外念思想,一心不動也。

    此四境後,亦有默然心,但比初禅更深耳,謂之聖默然定。

    欲進三禅,又當诃二禅之過。

    此二禅定,雖從内淨而發,但大喜湧動,定不牢固,當即舍棄。

    如上用三法遣之:一不受,二诃責,三觀心窮檢。

    既不受喜,喜及默然自謝,而三禅未生,一意精進,其心湛然,不加功力,心自澄靜,即是三禅未到地,于後其心泯然入定。

    然入定不依内外,與樂俱發。

    當樂發時,亦有十種功德,具如前說,但湧動之喜為異耳。

    綿綿之樂,從内心而發,心樂妙美,不可為喻。

    樂定初生,既未即遍身,中間多有三過:一者樂定即淺,其心沉沒,少有智慧之用;二者樂定微少,心智湧發,故不安穩;三者樂定之心,與慧力等,綿綿美妙,多生貪着,其心迷醉。

    故經言此樂惟聖人能舍,餘人舍為難。

    三禅欲發,有此三過,則樂定不得增長,充滿其身,學者須善調适,亦有三法治之:一者心若沉沒,當用意精進,策勵而起。

    二者若心湧發,當念三昧定法攝之。

    三者心若迷醉,當念後樂及諸勝妙法門,以自醒悟,令心不着。

    若能如是,樂定必然增長,遍滿身分,百骸萬竅,悉皆欣悅。

    所以佛說三禅之樂,遍身而受也。

    按初禅之樂,從外而發,外識相應,内樂不滿。

    二禅之樂,雖從内發,然從喜而生,喜根相應,樂根不相應,樂依喜生,喜尚不遍,況于樂乎? 三禅之樂,樂從内發,以樂為主,遍身内外,充滿恬愉,亦有五境:一舍,二念,三智,四樂,五定心也。

    舍者,舍前喜心,并離三過也。

    念者,既得三禅之樂,念用三法守護,令樂增長也。

    智者,善巧三法,離三過也。

    樂者,快樂遍身受也。

    定心者,受樂心息,一心寂定也。

    欲得四禅,又當诃斥三禅之樂。

    初欲得樂,一心勤求,大為辛苦;既得守護愛着,亦為苦。

    一旦失壞則複受苦,故經說第三禅中,樂無常動故苦。

    又此樂法,覆念令不清淨,學者既深見三禅樂有大苦之患,應一心厭離,求四禅,種不動定。

    爾時亦當修六行,及三法除遣,即三禅謝滅,而四禅未到,修行不止,得入未到地定。

     心無動散,即四禅方便定。

    于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穩,出入息斷。

    定發之時,與舍俱生,無苦無樂,空明寂靜,善法相扶,類如前說,但無喜樂動轉為異耳。

    爾時心如明鏡不動,亦如淨水無波,絕諸亂想,正念堅固,猶如虛空。

    學者住是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惡,無所依倚,無形無質,亦有四境:一不苦不樂,二舍,三念清淨,四定心也。

    此禅初發,與舍受俱發。

    舍受之心,不與苦樂相應,故言不苦不樂。

    既得不苦不樂,定舍勝樂,不生厭悔,故雲舍。

    禅定分明,智慧照了,故雲念清淨。

    定心寂靜,雖對衆緣,心無動念,故名定心。

    此後亦有默然心,如前說也。

    又此四禅,心常清淨,亦名不動定,亦名不動智慧。

    于此禅中,學一切事,皆得成就。

    學神通則得,學變化則得,故經說佛于四禅為根本也。

    外道服食勤煉,遠望延年,勞形敝骨,萬舉萬敗,間有成者,自負深玄,豈知造業?争如求禅,一切變化,無不立就,轉粗形為妙質,易短壽為長年,特其細細者耳。

     從此以後,又有四定:一空處定,二識處定,三無有處定,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

    學者至四禅時,有視為微妙,得少為足,畫而不進者;有覺心識生滅,虛诳不實,便欲求涅槃寂靜常樂者。

    不遇明師指授,不知破色與斷色系縛之方,直強泯其心,斷諸思慮,久久得心無憶念,謂證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