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輕,出則身無風氣故覺重。
又知澀滑,入常滑而出常澀。
何也?息從外來,氣利故滑。
從内吹出,滓穢塞諸毛孔故澀。
又知冷暖,入冷而出暖。
又知因出入息,則有一切衆苦煩惱。
生死往來,輪轉不息,心知驚畏。
譬如阍者守門,人之從門出入者,皆知其人,兼知其善惡,善則聽之,惡則禁之。
當此之時,即覺此息無常,命依于息,一息不屬,即便無命。
知息無常,即不生愛;知息非我,即不生見;悟無常即不生慢。
此則從初方便,已能破諸結使,所以特勝于數息也。
三知息長短者,此對欲界定,入息長,出息短。
心既靜住于内,息随心入,故入則知長;心不緣外,故出則知短。
又覺息長則心細,覺息短則心粗。
蓋心細則息細,息細則入從鼻至臍,微緩而長,出息從臍至鼻亦爾。
心粗則息粗,息粗則出入皆疾矣。
又息短則覺心細,息長則覺心粗。
何也?心既轉靜,出息從臍至胸即盡,入息從鼻至咽即盡,是心靜而覺短也。
心粗則從臍至鼻,從鼻至臍,道裡長遠,是心粗而覺長也。
又短中覺長則細,長中覺短則粗。
如息從鼻至胸即盡,行處雖短而時節大,久久方至臍,此則行處短而時節長也。
粗者從鼻至臍,道裡極長,而時節卻短,欻然之間,即出即鼻,此則路長而時短也。
如此覺長短時,知無常由心,生滅不定,故息之長短,相貌非一。
得此定時,覺悟無常,更益分明;證欲界定時,猶未知息相貌,故此為特勝也。
四知息遍身者,對未到地定,當彼未到地時,直覺身相泯然如虛空,爾時實有身息,但心粗眼不開,故不覺不見。
今特勝中發未到地時,亦泯然入定,即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覺息出入,遍身毛孔,爾時亦知息長短相等。
見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無常生滅,覺身空假不實,亦知生滅刹那不住,三事和合,故有定生。
三事既空,則定無所依。
知空亦空,于定中不着,即較前未到地為特勝也。
五除諸身行者,對初禅覺觀境。
身者,欲界道中,發得初禅,則色界之身,來與欲界身相依共住也。
身行即觀境,此從身分生,知身中之法,有所造作,故名身行也。
學者因覺息遍身,發得初禅,心眼開明,見身中腑髒三十六物,臭穢可厭,覺四大之中,各各非身,此即是除欲界身也。
于欲界中,求色界之身不可得,即除初禅身也。
所以者何?前言有色界造色,為從外來乎?為從内出乎?為在中間住乎?如是觀時,畢竟不可得,但以颠倒憶想,故言受色界觸者。
細觀不得,即是除初禅身,身除故身行即滅。
又未得初禅時,于欲界身中,起種種善惡行,今見身不淨,則不造善惡諸業,故名除身行。
六受喜者,即對破初禅喜境。
初禅喜境,從有垢覺觀而生,既無觀慧照了,多生煩惱,故不應受。
今于淨禅觀中,生有觀行破析,連觀性空,當知從覺觀生喜亦空,即于喜中不着,無諸罪過,故說受喜,如羅漢不着一切供養,故名應供也。
又真實知見,得真法喜,故名受喜。
七受樂者,對初禅樂境。
初禅即無觀慧,樂中多染,故不應受。
今言受樂者,受無樂,知樂性空,不着于樂,故說受樂。
八受諸心行者,此對破初禅定心境。
心行有二,故說諸。
一者動行,二者不動行。
有謂從初禅至三禅,猶是動行,四禅已上,名不動行。
今說覺觀四境,名動行,定心境名不動行。
初禅入定心時,心生染着,此應不受。
今知此定心虛诳不實,定心非心,即不受着,既無罪過,即是三昧正受,故說受諸心行。
九心作喜者,此對二禅内淨喜。
彼二禅之喜,從内淨而發,然無智慧照了,多所戀着,今觀此喜,即是虛诳,不着不受矣。
不受此喜,乃為真喜,故名心作喜。
十心作攝者,此對二禅定心境。
彼二禅之喜雖正,不無湧動之患。
今明攝者,應返觀喜性空寂,畢竟定心不亂,不随喜動,故雲作攝。
十一心住解脫者,此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