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三禅樂。
彼三禅有遍身之樂,凡夫得之,多生染愛,受縛不得解脫。
今以觀慧破析,證遍身樂時,即知此樂,從因緣生,空無自性,虛诳不實,不染不着,心得自在,故名心作解脫。
十二觀無常者,此對破四禅不動也。
四禅名不動定,凡夫得此定時,心生愛取。
今觀此定,生滅代謝,三相所遷,知是破壞不安之相,故名觀無常。
十三觀出散者,此對破空處也。
出者即是出離色界,散者即是散三種色。
又出散者,謂出離色。
心依虛空,消散自在,不為色法所縛也。
凡夫得此定時,謂是真定。
今初入虛空處時,即知四陰和合故有,本無自性,不可取着。
所以者何?若言有出散者,為空出散乎?為心出散乎?若心出散,則心為三相所遷,已去已謝,未來未至,現在無住,何能耶?若空是出散者,空本無知,無知之法,有何出散?既不得空定,則心無受着,是名觀出散。
十四觀離欲者,此對識處。
蓋一切受着、外境,皆名為欲。
從欲界乃至空處,皆是心外之境。
若認虛空為外境,而我顧受之,則此空即欲矣。
今識處空,緣于内識,能離外空,即離欲。
凡夫得此定,無慧照察,謂心與識法相應,認為真實,即生染着。
今得此定時,即觀破析。
若言以心緣識,心與識相應,得入定者,此實不然。
何者?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識,皆不與現在心相應,乃是定法持心,名為識定。
此識定,但有名字,虛诳不實,故名離欲也。
十五觀滅者,此對無所有處。
蓋此定緣無為法塵,心與無為相應,對無為法塵發少識故。
凡夫得之,謂之心滅,多生愛着。
今得此定時,即覺有少識。
此識雖少,亦有四陰和合,無常無我虛诳,譬如糞穢,多少俱臭,不可染着,是名觀滅。
十六觀棄舍者,此對非想非非想。
蓋非想非非想,乃是雙舍,有無俱舍中之極。
凡夫得此定時,認為涅槃。
今知此定,系四陰、十二入、三界及十種細心數等和合而成。
當知此定無常,苦空無我,虛诳不實,不應計為涅槃,生安樂想,不受不着,是名觀棄舍。
棄舍有二種,一根本棄舍,二涅槃棄舍。
永棄生死,故雲觀棄舍。
學者深觀棄舍,即便得悟三乘涅槃,如須跋陀羅,佛令觀非想中細想,即獲阿羅漢果。
今名悟道,未必定具十六,或得二三特勝,即便得悟。
随人根器,不可定也。
第三通明觀,學者從初安心,即觀息、色、心三事,俱無分别。
觀三事必須先觀息道。
雲何觀息?謂攝心靜坐,調和氣息,一心細觀此息,想其遍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覺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所經由,去無所涉履。
雖複明覺此息出入遍身,如空中風,性無所有,此觀息如也。
次則觀色,學者既知息依于身,離身無息,即應細觀身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緣招感,今生四大,造色圍空,假名為身。
一心細觀頭腹四肢筋骨髒腑,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大四微,亦各非實,尚不自有,何能生此身諸物耶?無身色可得,爾時心無分别,即達色如矣。
次觀心,學者當知,由有心故有身色,共來動轉。
若無此心,誰分别色?色因誰生?細觀此心,藉緣而生,生滅迅速,不見住處,亦無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達心如矣。
學者若不得三性别異,名為如心。
學者若觀息時,既不得息,即達色心空寂。
何者?謂三法不相離故也。
觀色觀心亦爾。
若不得息、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法。
何以故?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陰入界衆等煩惱,善惡行業,往來五道,流轉不息。
若了三事無生,則一切諸法,本來空寂矣。
學者果能如是觀察三法,悉不可得,其心任運,自住真如,泯然明淨,此名欲界定。
于此定後,心依真如,泯然入定,與如相應,如法持心,心定不動,泯然不見身色、息、心三法異相一往,猶如虛空,即是通明未到地也。
從此而發四禅四定,最為捷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