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亦可勝依。
鈔曰。
第四舉瑜伽成了義。
故者。
承上順印名了。
違印名不了。
次舉瑜伽所歸成了義。
舉涅槃外言妄成不了義。
順印故所歸依。
違印說者妄言。
歸依有幾者。
問所歸頭數。
何緣但有等者。
問所歸依數有幾何耶。
二問也。
歸依有三等下。
答文也。
四緣者。
第一緣者如今此引。
第二緣雲。
二于一切種所調能調善方便故。
三具大悲故。
四以一切财供養未生歡喜。
要以正行供養乃生歡喜。
今此但舉初緣略餘三緣。
一由如來等者。
第一緣也。
性調善者。
煩惱已盡。
習氣亦除。
如巧煉金極調善故。
由佛如等者。
如是者歸依四緣。
論中雲。
由如是故。
彼所立法彼弟子衆皆可歸依(雲雲)彼所立法即法毗奈耶。
是皆可歸依也。
【章】涅槃又雲(至)名非了義。
鈔曰。
第五引涅槃成。
謂外道教妄語故。
不可歸故。
是不了義。
經第十八梵行品文也。
開發曰。
涅槃複雲。
一切外道取可言說悉皆妄語。
是諸外道癡如小兒。
不能了達常·無常等。
于佛法中取少分義。
虛妄計有常無常等。
而實不知常無常等。
故唯佛教是了義經。
順三法印。
可歸依故。
外道所說名非了義。
違三法印。
不可歸故(雲雲)設有聖教等者。
周記曰。
設有聖教等者。
此據第一法印非法印門。
外道之教諸法是常。
不言諸行無常。
外道涅槃暫時止息。
亦非寂靜。
外道執我。
不雲諸法無我。
違三法印。
故外道教名不了義(雲雲)今雲。
此釋未盡。
由開發曰。
然佛經教是了義經中。
說有常樂我淨等者。
是依法身佛性理說。
非說諸行即是常等故。
與三印義不相違。
若有說言一切諸行即真如理皆常等者。
雖違三印。
不同外道宗非為正教。
不可依止。
然經中說三寶衆生悉是常等。
此有别意。
至下當知(雲雲)準此開發。
今此設有聖教文。
于設有下。
應有說常樂我淨等六字。
恐脫落欤。
此是遮妨難文。
難雲。
若言順三法印是了義經。
則何故涅槃經中雲常樂我淨。
違三法印耶。
今遮此妨有此文也。
意言。
設(此字示有别意)有說常樂我淨等如來聖教。
唯是說佛所說教。
非如外常我言。
故是皆為了義說。
外道所說我常等言名非了義。
【章】以此門通(至)唯了義故。
鈔曰。
第六評此門示立後門。
以者謂也。
通者漫也。
梗概立此門也。
非佛教中等者。
如實義者。
佛說教中亦有了不了。
如後門說。
然今雲佛教皆了。
外皆不了。
是梗概說也。
此文二句明通之所由。
【章】诠常非常(至)名不了義。
鈔曰。
此下第二門。
此中有四文。
初标牒。
二引涅槃經。
三引深密·瑜伽。
四解立門名而結。
今即初·二也。
經如來性品文也。
無常變易者。
經雲。
若言如不無常變易。
食所長養。
則名不了義。
若言如不常住不變。
非食長養。
是名了義(雲雲)又周記雲。
言諸小乘教名不了義者。
問。
小乘中豈無法身中常佛。
何非了義耶。
答。
小乘戒定等為法身佛。
以王宮雙樹為報身。
以猿猴鹿馬為化身。
故此三身皆無常(雲雲)此經意言下。
章主文也。
若經中者。
指一切大乘經也。
【章】解深密經(至)名非了義。
鈔曰。
第三引深密·瑜伽。
唯為發趣等者。
為趣二乘偏說四谛。
安立谛有是諸數執诤安立處。
此即隐密為說依他·圓成二成生是有。
恐增空見。
而不為說遍計所執性空。
名不了義。
轉正法輪者。
如前已明。
佛正語·正思惟說四谛。
令阿若憍陳如等生聖慧眼斷見道煩惱。
故雲輪正法輪。
雖是希奇等者。
周記曰。
意雲。
佛初說四谛輪。
雖是希奇。
亦是有上。
然此以後所說法輪更勝于前。
上謂勝也。
故四谛輪是未了義(雲雲)即顯大乘等下。
章主文也。
由瑜伽深密彰結聲聞乘教是非了義。
現本作然字非也。
亦寫誤也。
【章】此中一往(至)名非了義。
鈔曰。
第四解立門名結。
此中一往者。
表此門非盡理。
依乘所明者。
所明之言但雲所诠。
乘有能诠。
而離能诠無所诠名。
合能所诠。
今名诠常無常門。
然今于義益辨此了不了。
義謂了不。
益能運載。
故雲乘所明也。
乘所明者何。
謂大乘教多分明常住不變佛一切法性是真如十二因緣無生無滅故。
诠常是名為了義。
小乘教中與是相違。
言如來無常變易等。
即是不了義。
然是即一往說。
非諸大乘等者。
彰此門一往說。
雖于此門大乘教是了義。
于次第三門。
有于大乘隐密不了義在。
複于第四門有大乘言略不了義。
故非諸大乘無不了義也。
又于此門中聲聞乘教是不了義。
雖然于初門見。
則聲聞乘教是三法印。
複于第四門亦聲聞乘教語廣是了義教。
故今雲非聲聞乘經都無了義。
非言以一字令冠兩處也。
如次當引等者。
初引涅槃經證大乘教說常住不變是了義。
次引深密瑜伽證聲聞乘是有上未了義故。
雲如次等也。
【章】顯了隐密(至)非了義經。
鈔曰。
此下第三門。
此中有五文。
初标牒。
二引瑜伽。
三引深密·瑜伽。
四引成唯識。
五結成。
今即初·二也瑜伽論中等者。
即前所引正四依中第三依文。
如前已辨。
以佛所說不了義等者。
釋隐密不了義之由。
依種種門等者測雲。
依于一切異種種門。
辨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故。
雲依種種門辨本性義(雲雲)基法師雲。
本性義者即諸法本體。
言識有八種。
是識之本性。
小乘不了義不說故。
辨于本性亦不能了也(雲雲)周記雲。
言本性義深難解故。
以種種門辨之言隐密(雲雲)即依此文等者。
章主文也。
彰大乘中亦有顯了了義隐密不了義【章】解深密經(至)名非了義。
鈔曰第三引深密瑜伽即證隐密不了義。
意言。
若諸經中依法性相顯了而說诠理究竟。
名為了義。
若非顯了。
随宜方便密意趣說不究竟故名不了義。
故深密經第二卷中。
佛自說雲。
善男子。
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性性。
由深密意。
于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隐密相說諸法要。
謂一切法。
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雲雲)又顯揚六說。
隐密者。
謂當随三種自性義解釋一切不了義經。
由無量義經中一切如來隐密語言及一切菩薩隐密語言。
皆随三種自性。
方可悟入彼義故(雲雲)唯為發趣等者。
舉所被機。
如成唯識疏雲。
如來設教随機所宜。
機有三品不同。
教逐三時亦異(雲雲)三時教示随機品别故。
今舉機示。
如下時利中辨。
依一切法等者。
第二時中。
為初發趣大乘諸菩薩衆。
破其有執說大般若示諸法空。
即是隐密。
以隐密相轉正法輪者。
世尊為他大乘菩薩衆。
住正語正思惟等。
說諸法皆空等。
諸菩薩衆聞此所說生聖慧眼。
是即正法輪義。
如前既辨。
雖更希奇等者。
明未了義由。
意雲。
說諸法空轉正法輪。
雖可廣對初時教更希有奇特。
複此上有勝故。
猶非了義。
何者。
大般若中說諸法空。
為說遍計所執自性本無。
恐增有見。
未為說依他圓成二性是有。
名未了義。
即說一切等者。
章主文也。
舉教示相也(此随機有此教示别。
于佛邊遍一切一味之相。
如深密勝義論品)
【章】成唯識論(至)顯非了義。
鈔曰。
第四引成唯識示密意不了義。
非性全無等者。
攝論說。
依他起性是遍計所緣。
圓成實性依展轉說亦所遍計。
七十六說。
非由别觀三種自性立三無性。
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
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
我立在三種無自性性。
乃至廣說。
故依三性有體無體。
總密意說三種無性。
三種無性非無後二性。
但無計所執。
于性非全無。
說一切法無自性。
是即密意。
故密意教是不了義。
故雲說密意言等也。
【章】故大乘經(至)名了義故。
鈔曰。
第五結成顯了了義隐密不了義。
故言承上。
大乘經言簡小乘教。
說諸法相之言。
境第七于聲。
此四字亦冠次言若顯了上。
言非顯了言若顯了者。
此言字為字眼。
示能诠言教顯了所诠。
與不顯了之差别是了義不了義别。
此據能诠等者結釋成。
無異者。
能诠與所诠無别異也。
【章】言略語廣(至)應知其相。
鈔曰。
此下第四門。
此中有四。
初标牒。
二引瑜伽成。
三彰聲聞乘亦有了義。
四彰大乘中亦有不了。
今即初·二也。
謂契經等者。
此門示大乘中亦有不了。
小乘教中亦有了義。
契經者。
梵雲修多羅。
修多羅有總有别。
總者即攝十二部盡。
涅槃經第十五。
說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
如是一切名修多羅即是也。
别者唯攝長行。
略說所應說義。
與所餘分相不同故。
名之為别(雲雲)對法論第十一說。
謂以長行綴緝略說所應說義。
名為契經。
此唯長行。
名為别相。
偈頌便非别契經攝(雲雲)應頌者有二相。
一為益後來。
二顯前未了義。
對法等雲。
謂諸經中。
或中或後。
以頌重頌前長行義。
名益後來。
又雲。
不了義經應更頌釋。
長行雖說義未了故。
名顯前未了義。
涅槃唯說初之一義。
記别者有三相。
一記弟子死生因果。
二分明記深密之義。
三記菩薩當成佛事。
對法等雲。
謂于此處聖弟子等謝往還去記别德失生處差别此記弟子死生因果。
又雲。
不了義經說名記别。
記别開示深密義故。
即此第二記深密義故。
如是契經·應頌·記别之全分。
非為不了義。
契經中别。
應頌中顯未了。
記别中記深密之義。
是名不了義。
今此門名言略未了義。
名語廣此即了義。
十二分教中。
除契經·應頌·記别之一分。
其餘一分及九分教。
名為了義。
語廣故。
世尊略說等者。
示言略未了之由。
此中意說等者。
章主文也。
彰大乘顯了之教應名了義中。
有此契經·應頌·記别故。
大乘教亦有不了。
【章】由此即顯(至)名了義經。
鈔曰。
第三示聲聞乘亦有了義。
除契經等下。
意雲。
聲聞乘中亦有除契經等略說。
餘自說等語具廣教故。
聲聞乘亦有了義經。
【章】大乘之中(至)名了不了。
鈔曰。
第四彰大乘中亦有不了義。
結成此門。
雖大乘顯了教。
必有契經等言略故。
亦未了義。
此依說義下。
結成此門。
問。
此第四門就言有廣略名了不了者。
此是約能诠廣略辨。
若爾應輪益中攝。
何故此雲義益耶。
答。
此但釋了不了字。
非釋義言。
了不了字就言有廣略釋。
依言了不了之義。
依主釋也。
前二門了不了即義。
持業釋也。
第三門通二釋。
第四門但依主釋也。
故雲義益攝也。
【章】此中第一(至)當應配之。
鈔曰。
明大乘中。
第七結成立四門所為。
此中有三。
此初正明所為。
以此四門下。
二彰大乘中無性相次定了不了。
由此四門。
以諸經論所說一切了義不了義言盡。
目與心謀知了不了。
不可封執此是局了局不了故。
雲而于其中複應取舍。
勸諸弟子等下。
三示佛說随機了不了别。
随其所應等者。
正四依中第三依。
勸依了義。
亦随弟子所被機别。
此了義亦應有差别。
勸随言勿封執。
是即大乘一法中道之源底。
随所講教等者。
勸講說者勿失大乘心。
應配之者。
謂目與心謀。
此是言略不了。
非隐密不了。
故大乘不了小乘了義。
小乘不了大乘了義。
文句自在配釋。
必勿守株焉。
此即學大乘之要法已。
上來所明了不了之四門。
是三藏之相傳。
非章主自意述。
開發曰。
且依相傳。
總四義釋。
别對諸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