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菩提品文也。
彼具文雲。
善男子。
如洹河水三獸俱度。
兔·馬·香象。
兔不至底浮水而度。
馬或至底或不至底。
象則盡底。
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四緣河也。
聲聞度時猶如兔。
緣覺度時猶如馬。
如來度時猶如香象。
是故如來得名為佛。
聲聞緣覺雖斷煩惱。
不斷習氣。
如來能拔一切煩惱習氣根源故名為佛(雲雲)故知諸教等者。
結成一時教。
故知者承上。
諸教者。
約所化邊。
随諸機感種種言教。
其諸言教一刹那一方言。
悉具無邊利益海故。
但總圓一時無二三等。
如開發言。
由是如來所有聖教。
但總一時。
無别一教定頓·定漸·世·出世異。
亦無前後時分差别。
約機悟解。
雖複不同。
廢機如論故無有異。
又别叙覺愛意雲。
若随機感教非無三。
我立一時。
但約如來。
随本願力常說頓(圓頓)教。
然由衆生自根欲力悟解不同。
設一會中。
唯被大機。
或唯被小。
皆由聞者根欲有異。
廢機以辨。
教仍一時。
故所成立實無乖返。
然古來釋此流支一音有兩家别。
一者西明五義。
二者燈家七義。
初西明五義者。
秋篠記曰。
西明解雲。
今依大乘同婆沙七十九所說初師說。
七十九說。
問。
佛以聖說四聖谛。
能令所化皆得解。
設爾何失。
若能解者毗奈耶說如何會釋(毗奈耶說。
世尊有時為四天王。
先以聖語說四聖谛。
四天王中。
二能領解。
二不領解。
世尊憐愍饒益彼故。
以南印度邊國俗語說四聖谛。
謂翳泥迷泥蹋部達骅剖。
二天王中。
一能領解。
一不領解。
世尊憐愍饒益彼故。
複以一種蔑戾車語說四谛。
謂摩奢睹奢僧攝摩薩修怛羅毗刺遲。
時四天王皆得領解。
若不能加他所說。
當雲何通。
如有頌言。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謂世尊同其語。
獨為我說種種義。
一音者謂梵音。
乃至廣說)答有二說。
一有作是說。
佛以聖語說四聖谛。
皆能領解。
而四天王意示有異。
為滿彼意故佛異說。
乃至廣說。
複次世尊欲顯于諸言音皆能善解故作是說。
謂有生疑。
佛唯能作聖語說法。
于餘言音未必自在。
為決彼疑。
佛以種種言說法。
複次有所化者依佛不變形言而得受化。
有所化者佛變形言而得受化。
乃至廣說。
是故世尊說三種語(聖語蔑戾車語。
邊國俗語三)二雲(第二說非今所用。
文長故略)西明雲。
一梵音故說一音。
故無量義經雲。
稽首歸依梵音聲(雲雲)然其一義總有兩種。
一大小二藏同一音說。
二三時所說皆同一音。
故無量義經雲。
三時所說文一義異。
言文一音說而義異者。
觀義勝劣有差别故。
若依維摩。
且約三義以辨一音。
一者随類同其語。
如支那國等語及六趣語等。
二者約取解以辨一音。
如多貪者聞不淨觀等。
三者約恐怖歡喜等以辨(雲雲)秋篠評曰。
今證家旨。
略依五義總名一音。
如文可解。
燈文雲不以小乘為定量故。
以是準知。
菩提流支一音義不依小乘。
前五義中。
随诠一如名曰一音。
非是頓義說為一音。
若取頓義即同小乘(雲雲)(同婆沙第二說雲佛語輕利速疾回轉雖作種種語而謂一時。
)二者燈家七義。
秋篠曰。
今燈家旨。
即随七義皆名一音(雲雲)問。
七義者如何。
答。
七義之中。
初五義取西明五義。
其餘二義者。
燈(一本)曰。
言一音者。
為一梵音為。
為一刹那。
為名等各别。
為一名中此現多名等。
今謂。
一一聲·一一刹那聲·一一名等各能現多。
或一聲現多名。
或多聲現一名。
或一名現多名。
或多聲現一名。
或一名現多名。
或多名現一名。
句·義準知。
随義皆得名為一音。
又既如如意随求兩寶。
随生惑各各現聲(已上秋篠增明記取意。
基辨)今按。
章主·燈家意全無相違。
一音者。
一刹那音·一方音等。
然随衆生機緣多類。
此一刹那音中。
同時現無邊利益海。
以是約佛邊。
則可雲圓一音或頓具音或一時音如一音等已。
但随器機之别得各解别。
雖然但一刹那音。
如月面影像喻。
自可解已。
【章】又古來大德(至)名為漸也。
鈔曰。
此文古說之中第三叙古德立二時教。
凡立二時有三家。
一者此方古來大德。
二者大唐菩提流支。
三者北涼昙無谶。
次下各明。
開發曰。
且依此方古德共說(雲雲)立有頓漸二教等者。
由開發雲。
有立二時。
于中有異(一此方古德說。
二流支說。
三昙無谶之說)且依此方古德共說。
佛教有二。
一頓二漸(雲雲)今章文言存略。
初标時利故。
今亦準開發。
可置有立二時于中複異之言為諸菩薩等者。
此是頓悟者。
大根大莖者。
法華藥草喻品。
說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雲雲)(草者百草總名。
卉即三草。
喻三葉也。
木者二木。
喻二聖。
叢者卉及木皆有叢林。
意彰草木各有衆多。
此雖衆多。
就中世。
出世善法種子喻于藥草。
二木者大木小木。
此有二。
一雲。
七地以前名為小木。
八地已上名為大木。
二雲。
初地已前名小木。
初已上名大木。
即不退義名大。
大木是大根大莖。
教理行果喻為根莖枝葉。
依教依理起行。
依行得果。
如根莖等生次第故。
今明為地上菩薩依教證理。
說花嚴·楞伽等。
雲為諸菩薩大根大莖等也)說花嚴楞伽等者。
花嚴經世尊成道已。
為頓大機菩薩說。
楞伽經者。
能顯中邊慧日論三雲。
入楞伽經者。
準三藏菩提流支雲。
又依結集。
初年說大集寶幢陀羅尼及楞伽海龍王經等。
九年說鴦掘摩羅。
十年說如來藏。
又雲。
華嚴涅槃般舟鴦掘摩如來藏等。
皆自說年月。
準此楞伽非四十年後。
雖下指雲我于楞伽涅槃大雲等經已令斷肉。
楞伽未必在涅槃經後(雲雲)由是楞伽在涅槃前說明。
被大機菩薩。
如常可知。
大雲者号大方等大雲經。
一部四卷。
北涼昙無谶三藏譯也。
法鼓者号大法鼓經。
一部二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三藏譯。
此經說如來涅槃常住不滅。
勝鬘者号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一卷。
求那跋陀羅譯。
此經說三乘即是一乘。
如從佛樹已下明漸教。
漸次說法下。
應有施等二字。
恐脫落欤。
異本有施等二字。
三乘有教者。
恐三乘二寫誤。
應作人天。
是即提謂經等也。
阿含經下。
恐脫三乘有教四字。
由異本及開發意也。
維摩思益等者。
維摩經如常可知。
思益者。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
梁菩提流支譯。
大品者。
大品般若經三十卷。
羅什譯。
維摩說如水月。
如鏡像。
如熱炎。
如呼響。
如空雲。
如水沫。
如水泡。
如芭蕉。
如電住。
菩薩觀衆生亦若是(雲雲)思益經說一切皆空。
大品亦爾。
故雲空教。
即是三乘同行之空教也。
皆是漸教者。
開發曰。
從淺至深漸次說法。
初說人天善法。
謂三歸五戒等。
次說三乘人空之教。
謂阿含等。
次說大乘法空之教。
謂般若等。
次說一切無二教。
法華經等乃至雙林。
為除四倒說佛法身常樂我淨佛性常等。
初說人天施等善法令離惡趣。
次為二乘說無我等令出生死。
後般若等令求大果。
然于其中。
由先執有初為說空。
所執自除。
說無二果。
又先未回知無我。
即說常樂。
恐彼生疑。
故涅槃時方為演說。
此等諸教從淺至深。
大由小起。
故名為漸。
(雲雲)
【章】又菩提流(至)名之為頓。
鈔曰。
第四叙亦立漸頓二時教。
菩提流支者。
由周記意。
大唐菩提流支也彼記曰。
今時此師說頓者。
與前說一時教同(雲雲)既雲今時。
明知大唐菩提流支。
又秋篠記曰。
但立二時菩提流支說頓義雲頓者。
如來能一時頓說一切法。
名之為頓。
今燈家意即似彼師所說頓義非是後魏流支一時教義(雲雲)明知此菩提流支非後魏菩提流支也。
楞伽經說者。
十卷經第二(果一切佛法品)雲。
大惠譬如明鏡無分别心一時俱現一切色像。
如來世尊亦複如是。
無有分别。
淨諸衆生。
自心現流一時清淨非漸次(雲雲)又四卷經第一(十九丁左雲)莫問聲聞等者。
開發曰。
三乘人皆漸次學(雲雲)今舉菩薩聲聞略緣覺。
皆漸次修行者。
周記曰。
問。
此說漸者。
與次前漸(此方古德所立)如何别耶。
答。
亦有别。
前據說法五時教中有其次第。
名之為漸。
此約修行。
各自乘中從初修行乃至于果。
名為淺深。
名為漸(雲雲)開發亦雲。
三乘之人皆漸次學。
從淺至深方得究竟故。
所學教總名為漸(雲雲)頓者如來等者。
開發曰。
如來自在一時頓說一切法盡。
名之為頓。
此即約學就行并名為漸。
依說自在悉名為頓無别一教定漸定頓(雲雲)周記曰。
今時此師說頓者。
與自前說一時教同。
如來于一時中說一切法。
頓能得被三種根機故。
言一時頓說一切法(雲雲)。
【章】又有二教(至)而說滿字。
鈔曰。
此下第五叙亦立半滿二時教。
由開發。
初雲有立二時。
于中有異。
作總牒已。
其下分古德頓漸。
或流支漸頓。
及此半·滿。
故皆是立二時教家也。
又有二教等者。
此是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
依涅槃經如來性品。
立半·滿二教也。
今所引由南經引。
北本經如來性品雲。
又半字義者。
皆是煩惱言說之本。
故名半字。
滿字者。
乃是一切善法言說之根本也。
譬如世間為惡之人為半字。
修善之人名為滿字(雲雲)又雲。
善男子。
是故汝今應離半字善解滿字(雲雲)又經五(二)如來性品曰。
善男子。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
以愛念故。
晝夜殷勤教其半字。
而不教誨毗伽羅論。
何以故。
以其幻稚力未堪故。
善男子。
假使長者教半字已。
是兒即時能得了知毗伽羅論不。
不也。
善男子。
彼大長者謂如來也。
所言一子者謂一切衆生。
如來視于一切衆生。
猶如一子。
一子者謂聲聞弟子。
半字者謂九部經。
毗伽羅論者所謂方等大乘經典也。
乃至廣說。
又法華玄論五(七丁)雲。
又菩提留支。
此雲道希。
其親翻十地論。
但明半滿。
留支是地論之宗。
即知半滿有本而依(雲雲)由是昙無谶之後唱半滿留支也。
【章】又勝鬘經(至)名為滿教。
鈔曰。
此引經論成半滿教。
有作無作者。
斯經述記(基法師說門人義令述)下曰。
瑜伽據法體實性證而知者。
說非之唯一。
安立有四。
唯識論第九。
據别法相形有勝有劣故成各四。
此經據聖人說法。
有·無各四作是生義起滅之用。
安立通事理二門。
有作唯在其事也(雲雲)經雲有作無作。
論雲安立非安立。
有作亦說有量。
無作雲無量。
量謂限量。
二乘劣智且知有量。
法無邊際名為無量(已上鬘述記意)玄贊七曰。
有作四聖論者。
分段生死十二因緣名苦。
煩惱及業名集。
擇滅名滅。
生空智品名道(今雲。
此即聲聞乘四谛也)無作四聖谛者。
變易生死五蘊名苦。
所知障名集。
涅槃名滅。
法空智品名道(今雲。
是菩薩乘四谛也)問。
何故名聖耶。
答。
谛者實義。
唯聖知實故名四聖谛。
又述記曰。
有作名聖谛。
即二乘人但成就無量少分功德。
名之為聖。
不名大聖。
以未得無量全分功德。
故明聖義。
非二乘義。
要無作谛始名聖谛。
始覺知已複能無倒為彼世間無明鼓藏愚癡衆生開觀演說。
故名聖谛(雲雲)(已上述記取意)由此等義應解。
以有生滅四谛。
二乘所知。
少分名聖。
為有作四聖谛。
以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