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勝鬘·梵網等名為頓教。
今如上所言。
華嚴經等雖首末悉皆非被大根大莖。
名為頓教。
此約多分說。
然古德定判為頓經。
不應道理。
定說五時等者。
舉慧觀所立漸教略破。
五時者。
如第一卷叙。
後當叙非。
以次所舉劉虬五時例斥破也。
謂如法華經。
分别功德品雲。
佛說如來壽量品時。
八世界微塵衆生發菩提心。
如是等文。
處處非一。
如何定判名為漸。
華嚴等經通被頓漸。
何定判名為頓耶。
是故古德立時教定判一經。
為大錯謬也。
若約機理說為頓漸。
全無相違。
周記曰。
定說五時至後當叙非者。
上來且破頓說。
破漸教與劉虬義意相似。
故指如後破五時。
雖不分明。
次第義意如劉虬。
依之可悉(雲雲)今雲。
此釋未穩。
今此所言五時之言。
不辨其由。
雲似劉虬。
智周法師未知慧觀于漸教中立五時欤。
今雲後當叙非。
破斥推後。
指破劉虬文。
此有所由。
謂劉虬五時亦本自慧。
觀五時而起故。
破斥與劉虬同破。
【章】第三又菩(至)亦不可取。
鈔曰。
四破唐菩提流支二時。
以佛能頓等者。
如來自在一時頓說一切法盡名為頓故。
今雲能頓。
此是以說為頓。
三乘之人漸次修學為漸者。
以行為漸。
楞伽經意。
非約所說所聞之教以為漸教。
約能說雲頓。
約能修雲漸。
故此等所說不足依用。
非約是者。
意言。
此楞伽經非說判教時利故。
以此經為證立二時教。
亦不可取用也。
【章】又第四依(至)以明半滿。
鈔曰。
五破昙無谶立半滿二時教。
破意言。
經說半滿。
約聲聞乘所明之理不盡名為半字。
約大乘經典所明之理盡名為滿字。
非以逗機直往為頓名滿。
亦非以逗機迂回為漸名半。
故由半滿之經說立時教不應理。
不定依逗等者。
周記曰。
問。
經中自雲為聲聞人而說半字。
為菩薩人而為滿字。
何故今言不定依逗機等耶。
答。
正遮為機。
不障兼也(雲雲)今雲。
此答不然。
讀涅槃經(如來性品)雲半字者九部經典。
毗伽羅論者大乘經典。
今引此義雲。
為菩薩乘而說滿字之名。
必非經全文。
又經說。
汝今應離半字善解滿字。
由是半滿之言是所解所明之理。
非約機言。
故周記答不得經意。
然開發中以彼師意返破雲。
不然。
若不約機有盡不盡。
所以者如何。
正由對機。
诠·行有異。
彼經方說有半滿。
故經說雲為諸聲聞乘說半字等。
又述正義雲。
然此半滿勝鬘說為有作無作四谛。
瑜伽說為安立非安立谛。
此皆據義立名。
皆不違理。
然随己情說故。
今總撥為非。
開發具說。
此本意略舉。
全無相違。
【章】第五劉虬(至)故未名轉法輪。
鈔曰。
此下六破劉虬五時教。
此中有四。
初标牒。
二破第一時。
三破第二時。
四結非。
今即初·二也。
今者且依等下。
二破第一時。
謂劉虬在晉菩提流支在後魏。
後劉虬既五十年。
故後立一時教。
既不破之。
則吾所立不成。
仍作斥破。
今家亦用此破斥而破。
問。
慧觀與劉虬。
出世年代前後如何。
答。
劉虬東晉末人。
慧觀南朝宋人。
出世同時(并立五時。
慧觀為先)提謂經等者。
彼立第一時所據。
今破雲非唯人天蒙(然此經有兩本。
一提謂經一卷。
二提謂波利經二卷。
初所言經。
梁僧祐出三藏記四·五十六丁·左。
失譯雜經錄雲。
提謂經一卷。
未見其本。
今阙此經。
雲雲。
又唐佛授記寺明佺等撰武周刊定衆經目錄第十二·十八丁右。
大小乘阙本經目雲。
提謂經一卷。
雲雲。
又開元錄五十五丁左。
貞元錄八·十四丁左。
總括群經錄。
舉宋代中。
亦雲提謂經一卷。
乃至卷末雲。
右三百七部。
三百四十卷。
唯初九部九卷有本。
餘并阙本。
後所言二卷經本。
僧祐出三藏記五·七十左。
疑經僧撰雜錄三雲。
提謂波利經二卷·舊别有提謂經一卷。
右一部宋孝武時。
北國比丘昙無靖撰。
又費長房開皇三寶錄九·十二丁雲。
提謂波利經二卷。
見出三藏記。
右一部合二卷。
宋孝武世。
元魏沙門釋昙靖于北台撰。
見其文雲。
東方太山。
漢言代嶽。
陰陽交代故雲代嶽。
于魏世出。
唯應雲魏言。
乃曰漢言。
不辨時代。
一之妄也。
太山即此方言。
乃以代嶽譯之。
兩語相翻。
不識梵魏。
二之妄也。
其例甚多。
不可具述。
備在兩卷經文。
舊錄别載有提謂經一卷。
與諸經語同。
但靜加足五方五行。
用石糅金。
緻成疑耳。
今以一卷成者為定。
雲雲。
已上三寶錄。
又道宣大唐内典錄十下五丁右。
曆代所出疑僞經論錄第八雲。
提謂波利經二卷。
宋武時北國昙靖撰。
又開元錄六·十一丁右。
貞元錄二十八·十丁左。
僞妄亂真錄七雲。
提謂波利經二卷。
宋武時。
北國比丘昙靖撰。
舊别有提謂經一卷。
與此真僞全别。
有人由此等諸錄考曰。
諸家判雲提謂經明人天教等。
恐在彼二卷僞經者。
依天台等諸家處處所引之文。
多以彼經所說五方五嶽五常五行等法。
配對五戒。
是非一卷真經。
處必矣。
若如一卷真經。
梁僧祐錄已下。
并為失譯阙本。
雲何亦依一卷真者耶。
然如晉時劉虬及元魏流支等。
或親檢一卷真者。
亦不可量矣。
基辨評曰。
有人所雲雖似有理。
意味未決。
大凡阙本者。
雲非全無。
例如集量論雖雲失譯阙本處處引用。
多分缺。
少分缺。
共名為阙。
本如何雲以雲缺本為全無。
引僞經耶。
又三寶錄中。
雲舊錄别載有提謂經一卷。
與諸經語同。
費長房雲何以全無本雲與諸經語同耶。
雖非全備。
見少分有本炳然。
勿以雲阙本必雲引用僞經也)得四大本淨等者。
周記曰。
不執五蘊為我名為我淨。
問。
若是爾。
五蘊本淨者。
不執四大為我。
應雲無我。
答。
五蘊唯内。
四大通外。
不于執我故。
所以不說雲無我。
雖作此解。
然檢彼疏及經文。
雲無我。
亦無過(雲雲)今雲。
本淨者有二義。
一者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雲得本淨。
得者悟入也。
二者于四大五塵等。
悟入本來無自性。
發得無漏智也。
吾我本淨者。
現本作五戒。
草寫誤也。
清涼華嚴疏鈔玄談曰。
謂彼經文雲五百賈人得受五戒(乃至)六塵本淨五根本淨。
今雲。
此亦不爾。
開發作吾我(古本亦然)周記曰。
準覺愛章句。
作吾我而自釋(雲雲)今雲。
四大五陰六塵是别。
吾我是總。
吾我本淨是即無我。
約總别而雲。
開發及覺愛覽本作吾我。
以是為正。
問。
忏悔罪已。
如何雲得本淨耶。
答。
菩薩戒序曰。
衆當一心善聽。
有罪者發露。
無罪者默然。
默然故當知。
諸大德清淨。
堪說優婆塞優婆夷菩薩戒(雲雲)是故提謂長者。
亦忏悔彼五逆等罪已。
自得四大五陰六塵清淨。
此清淨故。
吾我自清淨。
何故忏悔得清淨不。
謂忏悔是慧。
經言。
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雲雲)又言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想生(雲雲)又言。
盡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淨者。
得不起法忍者。
明提謂得果。
不謂無也。
起謂生也。
即無生法忍雲證初地。
柔順忍者。
調柔雲柔。
随順雲順(柔順忍者何位哉。
謂四加行位欤)滅三界苦等者。
周記曰。
提謂既得不起法忍。
受變易生。
更不被三界分段苦果之身。
又無生忍通在初及八地。
今提謂者應是八地。
所以然者。
以得記故。
是此章家作此釋(雲雲)今雲。
此釋尤好。
今引此提謂經難意。
既說提謂長者得無生法忍等。
何便雲世間因果之教耶。
是難之意也。
又普曜經等者。
經第七(六丁)文。
周記曰。
謂齊等五百賈人俱得授記。
齊得成佛。
名曰齊成。
施佛麨密得成佛故。
問。
五百賈人得初果時。
佛皆授記而得成佛。
明法華已前有授聲聞記意。
如何得言法華會時方與聲聞而授記耶。
答。
此中總也。
但言與記。
不言五百中無不得記。
複無等言。
亦不違也。
今雲。
此答尤不盡。
授記是十二分教之一。
佛必由十二分教說法。
授記教豈局法華會耶。
他家古師引此經作密成。
雲齊成為誤。
有雲。
凡酬因感果如影随形。
說由施麨蜜之德授與佛号故。
宜雲密成。
若雲齊成。
則似無所由。
此等今妄說。
不可取用。
雲何但言等下。
叙流支破。
雖作此破等下。
今家評古破。
流支引普曜經難意言。
既于第二七日。
提謂等授記雲得作佛。
如何雲此經但第一時世間教耶。
周記曰。
言覺愛雖作此破。
劉虬義亦難知。
既以不名轉法輪故。
由未分明下。
乃是助覺愛叙語。
未同所觀谛。
未于粗苑轉四谛輪已來。
三乘各各自緣四谛。
不可名為轉法輪也。
即鹿苑中轉四谛輪已後。
方始三乘同觀四谛。
此時初名轉法輪也。
今雲。
周記釋誤矣。
章雲義亦難知。
非劉虬義。
指覺愛難破義意也。
又由未分明下。
助覺愛。
甚不是也。
正叙覺愛難劉虬義意難知之由。
雖義難知。
一往應有此破故先舉此。
由秋篠增明記一曰。
問。
深密會可普被一切故。
是第三時。
則四谛教時。
亦普被一切。
何故不名普為一切乘第三時耶。
答。
智度論六十九雲。
諸佛事有二種。
一秘密轉。
二顯示轉(雲雲)凡判教時約顯示轉。
深密經普者。
約顯示轉故第三攝。
初時普者。
約秘密轉故初時攝。
各顯一途。
故不相違。
由此義。
劉虬反破雲。
我立五時。
約顯示轉。
非秘密轉。
提謂波利等五百賈人。
皆利根頓機也。
聞世間教。
則入出世位。
說此經時。
說得諸乘聖道者。
是約密轉。
雲初時唯人天教。
者。
約顯示轉。
雲未有出世善根器。
是就凡相約顯輪也。
又大品經中亦說。
佛在鹿苑轉四谛輪。
無量衆生發菩提心。
無量菩薩得無生忍。
住于初地乃至十地。
皆是密轉。
非顯示轉是故我立五時。
全無相違(已上增明取意)今雲。
由此二轉劉虬應返難流支故。
章主評流支破。
雲雖作此破義亦難知。
雲由未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