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說故。
又若前後等十。
立理破。
十二年間唯度破有教機。
則應如彼說。
既有機器千品來集會上。
何得雲一準說有教。
【章】今依古說(至)立教不同。
鈔曰。
破劉虬中。
第四結非。
古說者。
指覺愛破。
但破初二。
自餘三時破斥推覺愛别傳。
何故不舉破自餘耶。
答。
有二意。
一破自餘三時同初二故。
以己胸臆立時教故。
既機器千品。
何得一準。
故不同别破。
二覺愛破亦難解。
恐文煩廣不别舉也。
【章】此即别破(至)所說時也。
鈔曰。
叙其非中。
第七總結古說非。
此者。
總指上來所叙别破一時二時五時等立教不同。
然此所立已下。
以今家意總破諸師。
雲一時二時五時所立。
雖可有理。
皆已無誠證教文。
恥為依據。
并者一時二時五時。
今同一指也。
違解深密等者。
叙今家所立必有誠證。
違此證文則古說皆非。
今總結已。
【章】上來總是(至)叙古說也。
鈔曰。
叙古說中。
大文第四結成。
上來下。
結叙其非。
總并前科結。
此中總是二字。
總料簡章之總言也。
如前已釋。
【章】述今文中(至)後略示教。
鈔曰。
自下五門第二時利差别中。
第二述今文。
此中大分為四。
初分科。
二述今文。
三略示教。
四結此師授。
今即初也。
述今文者。
今謂今家。
即護法宗所立也。
文者證據教文也。
前段終文結古說非。
雲雖理可。
然既無教文。
未可依據。
古說以無文證臆談判為妄謬。
由是今家時利差别。
以佛所說為依據故。
今舉示其證文。
雲述今文。
述言凡斯所叙彰皆是師傳非自作。
下結文雲今依師授略叙古今時利差别是也。
近代他家學者。
此一段文不識述證文與示教判文别明。
以初深密文。
是為三時教判。
專辨是非。
浪作妄評。
以次下正示教判文。
不辨是則以三時教作一代教判。
而作無用長談。
皆是為今章主還為仇仇。
今家學者辨此差别可唱三時也。
章主作斯科文。
舉深密·金光明等說三時經。
示述今文。
不雲述文(總略一代示教判也)彰但由佛說三時名而立今家别義。
一代教判即辨時利差别。
今所言科。
章主别存意趣。
我得冥感受此正傳。
我門學者慎勿忽諸。
【章】述今文者(至)所執性已。
鈔曰。
此下二述今文。
此中有七。
初标牒。
二舉深密·瑜伽三時說為證。
三舉金光明經。
四舉涅槃經。
五舉瑜伽釋。
六示由此等證立三時教。
七結成。
第二舉深密·瑜伽中有七。
初牒經名。
二示佛說三無性。
三勝義生領解。
四世尊贊歎。
五定三時教機優劣。
六說持經福利。
七說得益。
今即初标牒。
及舉深密·瑜伽中初·二科也。
深密經者。
無自性品也第一卷者。
一字寫誤。
應作二也。
世尊廣為下。
二示佛為勝義生菩薩說三無性。
深密經文甚長。
今但取要引是。
由彼經。
則初勝義生菩薩請問三無性義。
次世尊贊起問。
敕聽許說。
然後正答。
答有長行及頌。
初請問意雲。
世尊處處經說蘊界處等種種諸法。
生滅染淨。
知斷證修。
後時複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前後二說豈不相違。
佛為答此問。
說答三種無自性性今雲為勝義生。
彰答。
請問。
依遍計所執等者遍計所執相無性性即是依他。
悟解計所執本來都無已。
其處即一切法依他緣生義宛然顯現。
是故于此同處一法具生無性·勝義無性之二無性也。
成唯識論(第九)曰。
謂後二性雖體非無。
而有愚夫于彼增益。
妄執實有我法自性。
此即名為遍計所執。
為除此執故。
佛世尊于有及無總說無性(雲雲)疏釋曰。
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
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
我立三種無自性性(乃至)廣說。
故依三性有體無體。
總密意說三種無性。
三種無性非無後二性。
但無計所執(雲雲)相無性者。
經曰。
善男子。
雲何諸法相無自性性。
謂諸法遍計所執相。
何以故。
此由假名安立為相。
非由自性安立為相。
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雲雲)依性依他起上等者。
略舉說生無自性性意。
經文雲何諸法生無自性性。
謂諸法依他起相。
何以故。
此由依他妙力故有。
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雲雲)此約彼所迷執處為言故。
言後立依他生無自性及勝義無性。
無性唯是遍計無相。
是收無性義盡(弘景等亦作此釋)神泰雲。
若于依他起上。
觀無遍計所增益性。
即是遍計無相性。
說是依他無生性。
亦于圓成實性上。
觀亦無遍計所執性亦爾。
是遍計所執無相性。
亦是圓成實無性性依此文觀依他性圓成實性上。
無遍計所執性故三無性。
遍計所執無自體故說無性性。
依他圓成無他遍計所執體故說無性(雲雲)今按。
神泰所釋大乘基法師常途所談。
如三十疏。
弘景等亦同釋。
即成唯識論意。
是此釋三藏相傳。
門人等皆同釋不異解也。
今解。
生者。
依他緣生一切諸法。
無自性性者。
即遍計所執本來都無義。
生言表有。
無自性言遮有執。
即生言遮有執。
無自性言表緣生有。
生之無自性。
依主得名(上表下遮)生即無自性。
持業釋(上表。
下亦表故也)及即依此等下。
略舉說勝義無性意。
經曰。
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
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
說名無自性性。
即緣生法。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何以故。
于諸法中。
若是清淨所緣境界。
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
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
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複有諸法圓成實相。
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何以故。
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
亦得名為無自性性。
是一切法勝義谛故。
無自性性之所顯故。
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雲雲)今雲。
釋此經文有二意。
一者依他緣生諸法名勝義。
是即四重勝義。
四重世俗。
有漏無漏二種依他。
皆得名勝義無性。
是即勝義無遍計故。
名勝義無性。
問。
何故二種依他名為勝義。
答。
經文有二義别。
一者依他緣生法本性非所執法。
是即淨智所緣境界。
此無遍計義名勝義。
此勝義即無自性性。
二者依他起法一緣起法非雲圓成實。
今雲勝義即圓成實。
于二種依他法其法與圓成相别。
即應雲無故。
勝義之無自性。
又勝義即無處。
是依他起。
二釋并得。
又勝義言遮有分别表離言境。
無自性性者遮離言境表一法緣生法。
而于一緣生法。
此遮與表同一時處。
非即非離。
二者圓成實境名勝義。
是一切法廢诠談旨非境界處。
名為勝義。
經雲一切法勝義谛故。
是即悟入本來計執都無所顯之處。
故經雲無自性性所顯。
今此文雲及即者。
釋依他勝義。
彰同時同處非即非離義也。
及事集義彰相違三性各别相今合集而論。
于一法上三性相各别應诠緣故雲及。
即者不離義。
論生無性性處。
即計執都無故。
是相無性性。
此處即勝義無性性。
此及與即同一時處非即非離。
又依此者。
此言指依他起生無性。
依者所依托義。
第七依于聲。
前文雲依他起之上。
言于聲故能差别義。
一分勝義等者。
一分謂如前已釋。
勝義言含依他·圓成。
今說依他勝義故言一分。
以圓成實勝義言一分。
準此應解(周記釋如此)依圓成實上等者。
釋圓成實勝義。
圓乘實性無自性所顯故。
雲圓成實上無遍計所執故也。
又說一分等者。
取圓成實勝義言一分也。
說三種無性等者。
結佛說已。
經曰。
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宗自性上。
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
我立三種無自性性。
由遍計所執自性相故(雲雲)問。
深密經中。
勝義生請問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世尊答此密意已故。
複次勝義生說法譬領解此密意。
文長如經。
然此章但說三種無性皆依所執性。
不言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而次說領解此密意譬況。
佛說與領解意似龃龉。
何故如經不舉說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有密意文耶。
答。
經文雲。
勝義生當知。
我依相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何以故。
若法自性都無所有。
則無有生。
若無有生。
則無有滅。
若無生無滅。
則本來寂靜。
若本來寂靜。
則自性涅槃。
于中都無少分所有。
更可令其般涅槃故。
我依相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善男子。
我亦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何以故。
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于常常時于恒恒時。
諸法法性安住無為。
一切雜染不相應故。
于常常時于恒恒時。
諸法法性安位故無為。
由無為故無生無滅。
一切雜染不相應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是故我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雲雲)今尋思此經旨。
雲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之言。
句雖是一。
依相無自性性。
與依勝義無自性性之二密意。
同時處具。
複即雲一切法言。
是依他生無自性性。
故于一言句上。
三無性相同具。
故今章中。
雲說三種無性皆依所執。
不雲一切法無生滅業。
文存略故。
又次所舉譬況。
領解一切法無生滅等密意已故。
略舉佛說。
但說三無性。
影略互顯。
意義無違。
【章】勝義生菩(至)諸譬喻已。
鈔曰。
三明勝義生領解。
深生領解者。
經曰。
爾時勝義生白佛言。
世尊。
諸佛如來密意語言。
甚奇希有。
(乃至)微妙最微妙。
甚深最甚深。
難通達最難通達。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者。
(乃至)廣說廣說世間等者。
經中廣說領解三世性性已。
次舉世間譬況明領解相。
毗濕縛藥者。
經曰。
世尊。
譬如毗濕縛藥。
一切散藥仙藥方中。
皆應安處(倫雲。
初舉毗濕縛藥。
一切散藥仙藥方中皆安處者此藥平穩調和。
諸藥一切丸散皆安一味。
此間無當此名。
故存梵語。
又解。
梵言毗濕縛。
唐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