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二

首頁
    聞自述所得空雲。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

    無生無滅無小無大無漏無為。

    于佛智慧不生貪者。

    得脫三界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有餘涅槃(雲雲)此即不定性二乘趣大乘者。

    聞般若空教領解得益之證也。

    又頓菩薩乘者得益者。

    大品經二十二說。

    二乘得空有分有量。

    諸佛菩薩無分無量。

    又雲。

    須菩提所行空行。

    欲比菩薩空行。

    百分不及一。

    如毛孔之空比十方空。

    又涅槃經二十七說。

    聲聞之人但見于空不見不空。

    智者見空及不空。

    空者一切生死。

    不空者大涅槃。

    見一切空不見不空。

    不名中道。

    中道者名為佛性(雲雲)今雲。

    依此等意。

    幽贊中說。

    空言有二。

    一者三無性空。

    二者法性空。

    初蒙不定性。

    次被菩薩性也。

    問。

    何故置唯言耶。

    若小乘雖悟我空。

    未悟法空故。

    為令彼機知法空。

    設第二時故雲唯也。

    或觀第三時教。

    為趣諸乘者。

    說法空教。

    故法空教唯為大乘說也。

    依一切法等者。

    由經文有二意。

    一者約遍計所執解。

    二者就圓成實解。

    二意之中。

    今此第二時所說無生無滅等。

    約遍計所執說。

    謂以其遍計都無有體故無有生。

    若無性則無滅。

    由無生滅即本來寂靜。

    寂靜之義即與涅槃相似。

    名為涅槃。

    非滅谛涅槃也(景·泰二師)以隐密相等者。

    問。

    第二時中。

    雲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第三時中亦同無别。

    何故第二時雲隐密相轉。

    第三時雲顯了相轉。

    為此差别耶。

    答。

    神泰雲。

    初轉聲聞四谛法輪。

    第二時為發起唯一性空大乘者。

    說諸法無自性性。

    然不約三性三無性分别故。

    名隐密相轉。

    但言一切皆空。

    不說依他圓成為有。

    如大品等是其教也。

    于今第三時為發趣一切大乘者。

    以普明了說三性三無性轉正法輪。

    更無有上。

    如華嚴等是其教也。

    以說橫計法無。

    因緣及圓成法為有故(雲雲)由以三性三無性說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與不以三性三無性之别。

    為隐密顯了别。

    第二時約遍計所執辨本來寂靜等。

    第三時約圓實亦名無生無滅等。

    所謂無自性空與法性空之别而已。

    雖更甚奇者。

    上人雲更雲猶雲亦。

    是第二時之說也。

    自第一時教見則其希有奇妙未聞。

    非同日論。

    故置更言。

    雖然是對機說。

    隐密轉故非顯了相。

    為未了義。

    故雲猶也。

    是諸诤論等者。

    守千雲。

    總相以密說一切諸法體義俱無。

    以顯本當涅槃自性。

    雖過有教名更奇。

    不彰依圓。

    理亦未明。

    猶招诤論。

    是安足處。

    彼時者第二時所轉也。

    亦是有上等者亦初時有上等。

    更有三性三無性教彰法性空。

    更有容受三性三無性彰法性義。

    故有容受。

    世尊于今第三時等下。

    說第三時教。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泰雲。

    第二教中不明三乘得益故。

    但說大乘。

    第三教中辨中不定性三乘成佛故雲一切。

    景雲。

    說遍計所執空。

    即此義當為初發趣大乘者說。

    具說三性空有義。

    是即當彼為久學菩薩轉正法輪了義說也。

    故言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說真了義(雲雲)今雲。

    雖似二解有異。

    辨五種性及辨三乘得益。

    非久學菩薩則不能辨。

    故二解意全無相違。

    依一切法等者。

    一切法謂依他緣生諸法。

    此緣生法皆生無自性。

    于此緣生法所起計所執亦相無性。

    此相無自性所顯處。

    即圓成實勝義無自性。

    故雲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等者。

    經曰。

    善男子。

    我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何以故。

    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于常常時于恒恒時。

    諸法法性安住無為。

    一切雜染不相應故。

    于常常恒恒時。

    諸法法性安住故無為。

    由無為故。

    無生無滅。

    一切雜染不相應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是故我依法無我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等(景雲。

    不以無我即為圓成實體。

    圓成實體乃是真如。

    然由無我門入故。

    從入門說雲無我。

    名為勝義。

    真如是諸法勝義谛體。

    由性無性門之所顯故說勝義。

    名為無性。

    倫雲。

    欲辨真如之體法無我性亦名勝義。

    由所辨之三種。

    種種無性之所顯故。

    名無自性性也)問。

    何故第二時但雲自性涅槃。

    此第三時雲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加增無自性性耶。

    答。

    第二時約遍計所執雲無生滅等。

    此無生滅(乃至)自性涅槃即無自性性。

    第三時約圓成實雲無生滅乃至自性涅槃。

    故彰此自性涅槃是無性性所顯。

    今加增言雲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自性涅槃之無自性性故。

    第二時教約三無性空說一切法皆空。

    第三時約法性空說本來寂靜等。

    謂一切法者。

    依他緣起一一别相。

    緣起本性者同一時處離言境故。

    無可守自性者。

    故雲無自性性。

    如是緣起離言境故。

    生處即滅。

    滅處即生。

    如何種子生現行。

    現行熏種子。

    三法展轉因果同時。

    如束蘆互相依。

    故雲無生無滅。

    如是緣起離言境故。

    離一切障常恒顯現。

    如雲本來寂靜。

    亦雲自性涅槃。

    雖言辭是一。

    以三性(有)三無性(空)彰此寂靜涅槃。

    與但以三無性(空)彰此寂靜涅槃。

    此為第二·三時别。

    于離言法性境全無有别。

    由如是道理故。

    若第二時中不言無自性性。

    則以寂靜涅槃雖彰非空義。

    非有之義遂不彰。

    欲說非有非空中道。

    加無自性性言也。

    幽贊雲。

    慈尊說。

    有為無為。

    名之為有。

    我及我所。

    稱之為無。

    非說有空法皆空有。

    觀此聖意。

    空有無乖。

    法離智诠。

    何空何有。

    對機(有空)遣病(有空)假說有空。

    後諸學徒随文起執。

    己之所解謂契中宗。

    他之所知将為謬說(雲雲)今言。

    挽近講學大乘之輩。

    皆以随文起執。

    不識十玄緣起亦堕外執。

    百界千如亦為妄執。

    猥随語言論優劣為大乘。

    是餘常所惡者。

    如大莊嚴論說。

    大乘任文不取義。

    又對法論十二(十丁)說。

    複次何緣一分有情。

    于方廣分廣大甚深雖生勝解。

    而不得出離耶。

    由深安住自見取故。

    常堅執着如言義故。

    深安住自見取者。

    更不進求了義經故。

    常堅執着如言義者。

    恒堅對執不了義經故。

    如聞一切法畢竟無自性言故。

    便撥一切諸法性相皆無所有。

    如是于餘不了義經堅執如言義亦爾。

    是故雖信大乘。

    而不得出離。

    以大乘經由種種意說故。

    如薄伽梵于大法鏡經中說。

    若諸菩薩随言取義。

    不如正理思擇法故。

    便生二十八不正見(雲雲)今時稱學大乘之徒。

    讀此對法論文。

    應信餘常所誡勸已。

    問。

    如上來既明。

    以三性(有)三無性(空)明中道為第三時教。

    他家所難如何通耶。

    嘉祥十二門論疏(下本)曰。

    理明不曾有三性。

    何有三無性。

    故正道非三非不三。

    非性非不性。

    即設問言。

    無著菩薩依經立三無性雲何破耶。

    答。

    此是一往對三性故言無性已。

    三性既無。

    無性即無。

    講者不體論意故宜破也。

    又論主明無性者。

    明無有性。

    非謂有無性。

    講人乃明無有性而有于無性。

    不識論意。

    問。

    攝論何處有此文耶。

    答。

    論有一句語。

    一切諸法以無所得為本。

    可細尋之(已上嘉祥疏文)此疏意破三性三無性。

    似破我宗。

    如何通耶。

    答。

    嘉祥疏意非破我宗。

    卻成我宗。

    此以空明離言中道也。

    又我宗以有明中道。

    中道無二中道。

    離言無二離言。

    故其旨一緻也。

    謂我宗三性若雲實有。

    則此遍計取執性。

    非三性。

    若雲遍計所執性是都無。

    則依他緣生法。

    其緣起性本來同時處現故。

    即圓成實性。

    若舉一緣起性法體。

    非計執性。

    緣起性故。

    非一緣起性。

    圓成實故。

    複非圓實。

    已舉一法今論故。

    如是推征。

    三性都不可得離言說相。

    亦是觀三無性。

    故非相無性。

    都無雲相無性故。

    無應相無性者。

    亦非生無性。

    實有生無性。

    則應名所執性。

    體是都無。

    都無實生無性故。

    無應生無性者。

    勝義無性亦複爾。

    如是推求。

    何物是三無性。

    都不可得。

    故無三亦無性亦無無性以何言體。

    強名為離言。

    亦名中道。

    此是以無性空談廢诠旨。

    攝論雲以無所得為本。

    以廢诠境為無所得。

    與我宗全無違。

    但以緣起有談廢诠為異已。

    以顯了相等者。

    以非有·非空·中道轉法輪故。

    非對機。

    變法性故。

    雲顯了相。

    問。

    如是顯了輪。

    何故雲普為一切乘耶。

    答。

    第三時教談廢诠中道故。

    盡法性論。

    由是談般涅槃法不般涅槃法性無二故。

    說五性化儀同無二。

    于此處談三乘證益故。

    雲普為一切。

    若非久學大乘菩薩。

    如何得解此性無二。

    解五性性無二者。

    名發趣一切乘人也。

    無上無容等者。

    上人雲。

    今第三時教無勝是法。

    故雲無上也。

    初·二時教未滿故有容。

    第三時教圓滿故無容也。

    有說有。

    無說無。

    于一法上有無同時具足。

    心言俱絕無應诤論法。

    故雲非諸诤論安足處所也(雲雲) 【章】爾時世尊(至)不及一。

    鈔曰。

    六明持今經福利。

    比此所說了義等者。

    經曰。

    于此如來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說甚深了義言教。

    聞已信解書寫等(雲雲)邬波尼殺昙分者。

    倫雲。

    是數之最極處(雲雲)周記曰。

    相傳雲因緣也。

    或雲。

    因果之數名也。

    亦不及一者。

    以了義言教功德。

    邬波尼殺昙分。

    令至最極份量。

    比不了義教功德之一。

    此一不及彼最極份量也。

     【章】說此經時(至)無生法忍。

    鈔曰。

    七辨說今經益。

    倫記曰。

    三藏曰。

    辨得利有三乘利。

    遂引釋論兩解。

    一解。

    一音演說随類各解。

    如維摩經說。

    一解所見雖異。

    所聞義同。

    此明同聞一教說人異故。

    大小三乘各得其果。

    如地持雲所見雖異。

    所聞義同。

    此亦如是。

    雖聞一教。

    而聲聞解人空理。

    菩薩解二空故。

    經雲三百千聲聞遠塵離垢等意在于此(雲雲)周記釋曰。

    問。

    此與次前得法眼淨。

    有何别耶。

    答。

    亦有别。

    得法眼淨者。

    乃于遠塵初果即得。

    今雲永盡諸漏者。

    此約阿羅漢果。

    故有不同(雲雲)今雲。

    此得益文。

    于次下立我家教判。

    義類相從無定判教之證據也。

    六百千衆生等者。

    頓悟第三時得益也。

    三百千聲聞一百五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