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業令感人天。
亦有此理。
今非正因能感三有。
若爾。
色無色業性類是何。
答。
是微劣不善業感。
由善資助故。
得如是感福果。
即不善業通色無色。
周記釋曰。
如彼論說。
亦如大乘勝義不善。
雖有漏善。
而于勝義。
總名不善(雲雲)預流有退者。
周記曰。
此師意雲。
此預流初得果。
但斷分别。
俱生一分未能伏斷。
所以有退。
若薩婆多。
後三住退。
預流不退堅固故。
此等言退但法樂。
不退果(雲雲)今雲。
此同大衆部等四部。
異薩婆多無為有九者。
一擇滅。
二非擇滅。
三虛空。
四不動。
五善法真如。
六不善法真如。
七無記法真如。
八聖道支真如。
九緣起支真如。
解雲。
彼說無為九體各一(今雲各一物體有立)得·緣同餘部(意雲。
得謂擇滅非擇滅之得。
緣謂虛空無為作諸法緣。
說此得緣義同餘部)不動無為。
于上二界斷定障得。
亦總立一定障名動。
今由斷得故名不動。
其性皆善(定障者。
苦樂受是散動故名動)善·惡·無記如。
三體各一(但一無為)但名一理(一真如理)性皆是善道支·緣起義同大衆(道支·緣起有為性是無為也)然各一理(無為一理也)今據勝者但言道支緣起。
【章】九法藏部(至)大衆部計鈔曰。
十示第九類。
佛在僧攝者。
周記曰。
有經言。
佛為上首僧。
故知佛在僧。
問。
彼宗佛既在僧。
如何得有三寶。
答。
佛為僧中上首故。
開之名為佛寶。
佛為上首亦有三寶。
具事理和故僧中攝(雲雲)佛與二乘等者。
解雲。
解脫所證可說各異。
聖道能證明昧有異(雲雲)無外道得等者。
此說同雪山部·化地部。
異有部及犢子等四部。
如前可解。
阿羅漢身等者。
宗輪疏曰。
身無漏有二義。
一非漏依故。
無學蘊不起漏故。
二非漏境故。
雖生他漏。
不增長故(他緣無學身雖生煩惱。
漏不随增也)如滅道谛煩惱雖生。
不增長故然無學蘊别有一類。
異有學等。
得無學時。
方起現前故。
設退無學住有學位。
起煩惱時。
此有學藥依緣得起煩惱等者。
此非無學身之五蘊。
無學蘊滅學蘊生故。
然今此宗無學未必許有退義。
然作此解。
于理無違。
【章】十飲光部(至)法藏部說鈔曰十。
一示第十類。
若法已斷等者。
異薩婆多法體恒有。
宗輪疏曰。
法謂煩惱。
未斷之時。
過去有體名有。
煩惱若為無間已斷解脫遍知。
過去煩惱體即非有。
不同薩婆多等。
其煩惱體法體恒有。
遍知未遍知俱有。
若業果已熟等者。
既唯辨業。
業謂若果未熟。
過去有體(業體)若果已熟。
業于過去其體即無。
然非業果唯果法。
過去因生已念念滅(因生已無故念念滅也)不待已斷遍知等故(待已斷遍知有生滅。
但煩惱也。
故今雲不待)諸有學法有異熟果者。
宗輪疏曰。
此有二解。
一即無漏(有學法即無漏)不招有漏果(爾名有異熟果)但前引後(會無漏)等流果等。
變異而熟。
名有異熟果。
此異熟果體實無漏。
薩婆多等不許名無漏異熟故。
二雲(有學法)即感有果。
如初二果。
未離欲界修惑。
所有無漏感欲界果。
不還(果有學無漏法)感上界(果)類此(此未全離上界修惑故。
感上界有果)應知。
以煩惱未盡無漏未圓故(無漏未圓則無漏感三有果也)又開發中以有學法通有無漏為論也。
與宗輪疏但約學法無漏作二解稍異。
然實義無違恐繁不舉。
【章】十一經量(至)一切有部鈔曰。
十二示第十一類。
有勝義補特伽羅者。
解雲。
計有實有。
唯聖者知。
然不同彼犢子部等所計之我非即離蘊此計别有。
然體微細不可施設。
異生位中等者。
解雲。
謂無漏種法爾成熟。
非異生位無漏現行。
亦言亦有有漏法有根邊蘊等者。
解雲。
根邊蘊者。
細意名根。
是生死根本故。
由此為根有五蘊起。
故名根邊。
末名邊根本之末邊故一味蘊等者。
無始時來微細意識一味而轉。
無有間斷及轉易。
此識蘊非色攝。
即具四蘊(色受想行)此一味蘊是根本故。
不說言邊。
其餘間斷轉易五蘊。
是末起故。
名根邊蘊。
【章】此中所陳(至)如宗輪論鈔曰。
第四結陳小乘。
【章】上來總是陳異宗也鈔曰。
第五總結異宗所陳。
總言所彰如前總料簡之總也。
【章】列自主中(至)後列中主鈔曰。
叙今家宗别中。
第四辨大乘。
此中有三。
初示科文。
二列邊宗。
三列中宗。
今即初也。
自主者。
主謂所主即所宗也。
今列大乘宗之别故雲列自主。
邊主者邊宗也。
邊言有二義。
一邊側義。
二邊鄙義。
今取初義不取後說。
如辨中邊疏言。
邊者邪惡有失之号。
中者正善離過之目。
即明破邪顯正言辨論也。
又邊者簡偏說有偏說空教。
彼雖正善。
而非是中。
故言中邊。
不雲邪正(雲雲)今亦以教邪非名為邊。
雖大乘正善宗。
教但居偏故言邊。
疏所言二義如次邊鄙邊側。
此中所明雖舉空宗。
今對中宗雲邊主也。
問。
若對中言。
則何故不雲空宗雲邊主耶。
答。
若舉有空中三宗。
則應對中雲空宗。
今不論有宗。
故雲邊主。
不雲空宗。
問。
何故不論有宗耶。
答。
有宗名雖亦有大乘教。
專于小乘所稱之名。
今列唯大乘宗科故。
但雲邊主。
不雲有宗。
又今雲列邊主。
叙以大乘空之教示立廢诠中道之所宗。
翻令識有以大乘緣生有之教立廢诠中道之所宗。
彰邊言通空有。
名為邊主。
若雲空主則阙此意。
故雲邊主。
不雲空主。
今雲。
雖有此等義。
如實義如次明。
謂請辨以真空俗有教立中道義。
若不雲邊但雲空宗。
則應雲唯以真空為教。
立俗有教一向不彰。
以真空俗有教立所宗。
是偏說有偏說空教故。
今雲邊主不雲空主此說為勝。
中主者。
護法宗所言。
于真谛邊非有非空中道。
于俗谛義亦說空不空。
此中道義。
真俗俱中之教以彰中道宗故。
今雲中宗。
問。
真俗二谛俱非有非空。
以何分真俗耶。
答。
真谛非有非空廢談顯旨。
旨是中道宗。
法華論所言證甚深。
攝大乘所言證相大乘。
又俗谛非有非空依诠顯旨。
旨者是中道宗。
法華論所說阿含甚深。
攝論所言教相大乘。
審思可知。
問。
俗谛非有非空。
何教文是耶。
答。
下唯識章中。
釋遣虛存實唯識雲。
此觀中。
遣者。
空觀對破有執。
存者。
有觀對遣空執。
今觀空有而遣有空。
有空若無。
亦無空有。
以彼空有相待觀成。
純有純空。
誰之空有。
故欲證入離言法性皆須依此方便而入(雲雲)此方便者。
唯識觀。
又深密經中。
說三生三無性。
明非有非空。
成唯識論中。
說能熏所熏同時同處非即非離。
複說心與心所非即非離。
三世因果識相識性。
非一非異深妙離言。
妄情妄執性是離言。
說離言影像等。
此皆俗谛非有非空中道。
至下具釋。
思準可知。
如是今家所立大乘教旨。
真俗俱中故雲中主。
又邊主中主俱所成立之根本中道。
上牒列自主分邊中故(自主諸大乘宗也。
非離言中道則非自大乘主故)若不以中道為宗。
則非大乘。
如中觀論說。
因皆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雲雲)是故邊與中。
是教門名。
依邊之主。
依中之主。
俱依主釋。
若中主名通持業釋。
教與旨俱中故。
然中道無二故。
主之言是通。
以依主釋為勝。
又以教旨俱中彰顯了義。
持業亦勝。
問。
今家以說空教彰中道旨。
有釋義文耶。
答。
辨中邊長行。
世親自釋。
如次下釋。
又般若心經幽贊說。
大聖法王證法自性。
善巧方便應彼機宜。
離言法中以言顯說。
欲令随獲中道實相故。
有頌(中觀論)言。
諸佛或說我。
或時說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與今家說心意識八種。
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無别。
既曰離言。
無别者無别亦無不别。
何别不别之有。
全無相違。
故今釋雲中道無二。
智者應知。
【章】列邊主者(至)名為邊主鈔曰。
第二列邊宗(此中有六)初标牒(初四字是)謂清辨等二句。
二舉流傳空教人。
清辨者。
西域記第十曰。
南印度大安達邏國。
周六千餘裡。
國大都城周四十餘裡。
城南不遠有大山嚴。
婆毗吠伽(唐言清辨)論師住阿素洛宮。
待見慈氏成佛之處。
論師雅量弘遠。
至德深邃。
外示僧佉之服。
内弘龍猛之學。
聞摩揭陀國護法菩薩宣揚法教學徒數千。
有懷談議。
杖錫而往至波吒厘城。
知護法菩薩在菩提樹。
論師乃命門人曰。
汝行詣菩提樹護菩薩所。
如我辭曰。
菩薩宣揚遺教導誘迷徒。
仰德虛心為日已久。
然以宿願未果。
遂乖禮谒菩提樹者誓不空見。
見當有證稱天人師。
護法菩薩謂其使曰。
人世如幻。
身命若浮。
竭日勤誠未遑演議。
人信往複。
竟不會見。
論師既還本土。
靜而思曰。
非慈氏成佛。
誰決我疑。
于觀自在像前祈請三歲。
願留此身見慈氏佛。
觀自在尊現妙色身。
為教示往執金剛神所至誠當遂此願。
論師往祈。
三歲之後。
神現授秘方。
示此大嚴内有阿素洛宮。
專精三歲。
咒芥子以擊石岩壁豁開。
是時百千萬衆觀睹忘返。
論師辭衆從容而入。
唯有六人從入。
餘皆怖駭莫敢履戶。
謂是毒蛇之窟。
論師入已石壁還合(雲雲)神異如是。
度生善巧階位高下。
非凡所測。
叙所弘宗義。
如掌珍論理趣述贊一曰。
佛滅度後九百年間。
有應真大士。
厥名清辨。
身同數論之儀。
示無朋黨執。
心處釋迦之理。
宗無偏帶之情。
時人号為妙吉祥菩薩。
神異聖德。
廣如别記(雲雲)朋補龍猛者。
龍猛舊雲龍樹。
具如别傳記神德。
幽贊曰。
聖龍猛者為除有執。
采集真教究暢空宗。
理趣述贊上曰。
龍猛釋雲。
就勝義谛一切皆空。
教既無教。
亦無不教。
體亦無體。
無不體。
于世俗谛說有句言章論。
廣如清辨般若燈說(雲雲)金剛般若會釋上雲。
依龍樹義。
執有俗谛名增益。
撥真谛無名損滅。
又真谛中非無非有。
故執有為增。
執無為損(雲雲)龍猛所造中觀論·十二門論·智度論等。
廣深說此旨。
皆由诠皆空教示中道實相旨。
清辨朋補北等論意造掌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