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三

首頁
    論。

    等言舉清辨等取智光·師子光·般若經等者。

    三舉所依經示法性不可言。

    雖一切法皆不可言者。

    雖是與奪辭。

    以示中道。

    空之言非無一切法。

    是與已奪雲皆不可言。

    是故說皆空皆廢诠中道。

    一切法者。

    指一一緣生法。

    中觀論說因緣所生法一句是也。

    由性空無者。

    此約依诠說性空無。

    如幽贊說。

    依勝義谛。

    一切皆空也。

    雖此真空性非空有。

    寄诠勝義。

    理皆性空(雲雲)謂寄诠談勝義。

    但應雲性空無。

    由是不可說為空為有。

    廢诠以稱法性。

    是所以由空教立中道旨。

    由言第七依聲。

    又第三具聲。

    檢者自知。

    乃至有為無為等者。

    明一切不可言相。

    乃至之言攝略一切名相。

    有為者世俗谛。

    無為勝義谛。

    今此文意。

    彰由性空無不可說真谛(無為)為空。

    俗谛(有為)為有(以為空為有與真欲發二。

    中間置乃至言示一切不可言也)約勝義谛下。

    四明寄诠真空俗有。

    清辨論師寄诠立如是宗教。

    然本邦東大寺相承三論宗教。

    羅什三藏相承。

    嘉祥一家所傳。

    龍樹菩薩所旨非如清辨。

    立三個中道故。

    一真谛中道。

    二俗谛中道。

    三二谛合明中道。

    故真空俗有宗教。

    中論文意雖如是意亦有。

    嘉祥所傳羅什相承所雲。

    說諸法空玄旨。

    真俗俱中。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說因緣生法非實有。

    法體空。

    空全體緣生假名有。

    說空處。

    假名有全。

    空有宛然。

    故非有非空中道。

    是寄诠強名雲真空也。

    必以清辨所立不可為三論本旨也。

    故說頌言下。

    明由依诠門所叙清辨本頌。

    掌珍論上(二丁)說此頌釋曰。

    此真性言自勝義谛。

    依勝義谛(約人出世人所知。

    約法殊勝智之境也)有無為法皆是空。

    故彼宗世俗皆性非空。

    故龍猛等論中說世俗有真性有為空等者。

    此頌清辨論師以大佛頂經所說文立自比量。

    若以此量對護法宗。

    則有一分所别不極成等失。

    如成唯識論中。

    若不對護法但于自。

    無有失。

    立量雲。

    真性有為法應空。

    因緣生故。

    如幻。

    又量雲。

    真性無為法無有實。

    不生起故。

    如空花。

    乃至不立三性等者。

    五别遮世俗門彰真性空。

    翻顯唯識三性等法門是世俗門。

    乃至者。

    彰雖應雲一切皆空。

    乃略所餘但舉唯識三性為皆空。

    問。

    何故略所餘教門但雲不立唯識三性耶。

    答。

    是正次明中主教門故。

    相對叙明。

    彼師意言。

    經說唯識三性等者。

    皆依世俗。

    非勝義門。

    世俗谛中識心最勝故言唯識。

    非無境等。

    如言王來非無臣佐。

    彼宗意言。

    真俗空有。

    如眼有翳見有空花。

    眼翳若除空花遂滅。

    真空俗有其理定然(雲雲)此由所說等者。

    六結邊主。

    此謂如雲如是。

    指承上辭。

    謂雖立真空俗有。

    今如前雲。

    勝義皆空之教示故。

    以示不可言。

    故名邊主。

    由者第三具聲。

    故者第五所因聲。

    謂由以所說勝義谛中皆唯空依诠為能作具故。

    彰不可言中道。

    離不可言無應皆空處。

    彰皆唯空依诠遍轉中道置故字。

    釋邊字置由言。

    釋主言置故字。

    結雲名為邊主。

     【章】列中主者(至)非空非有者鈔曰。

    此下三列中主。

    此中有四。

    初标牒。

    二舉所依經辨真俗中道。

    三舉所依論寄言诠辨唯識中道。

    四結中主。

    今即初·二也。

    謂天親等二句。

    舉弘傳中主人。

    天親等如别傳。

    等取護法等十大論師戒賢等。

    輔從慈氏者。

    以瑜伽師地論等五論為中宗本論。

    無著·天親等諸論師各造末論弘傳四方。

    故雲轉從。

    又言天親輔慈氏者。

    為以次所引中邊慈氏本頌成可言中道義。

    是天親造長行釋此義。

    今引是成立今家中宗。

    故雲天親輔慈氏也。

    立不可言中道邊主亦爾。

    今家成立可言中道教亦中義。

    以次下所引慈氏頌為今家中主本據故也。

    護命解即記一曰。

    佛滅後九百年。

    無著菩薩出世。

    往慈氏所請說大乘。

    慈尊為說中邊頌。

    無著受得已便付世親。

    世親得已造長行釋(雲雲)是故不雲無著輔從慈氏。

    而雲天親輔從也。

    問。

    前清辨等雲朋補龍猛。

    今家中主雲輔從慈氏。

    何故為此别耶。

    答。

    請辨去龍猛·提婆出世已及二百年。

    故不雲輔從。

    但取朋所立補處所宗之義雲朋補也。

    又天親·無著親面受慈氏所傳故。

    取随從輔翼義雲輔從也(已上)深密等經等下。

    二舉所依經辨真俗俱中。

    等言等取華嚴·楞伽·法華等。

    如上已辨。

    何故舉标深密等餘經耶。

    答。

    深密經勝義谛品。

    說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不可施設一相異相示勝義谛遍一切一味法。

    此即真谛中道。

    複一切法相品·無自性品中。

    說三性三無性。

    示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此即俗谛中道。

    由真俗谛示中道相。

    以深密經為本。

    故先标舉是也依真俗谛等者。

    總明深密經中依二谛說中道。

    若就勝義谛品所說遍一切一味相釋有空不空。

    則空是無相。

    不空是有相。

    經說言。

    法湧。

    我說勝義。

    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

    是故法湧。

    由此道理當知。

    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界。

    說俗谛中道文。

    即不可言中道。

    又若就法相品說三性相俗谛理。

    釋一切法有空不空。

    則遍計所執性是空無。

    經說言。

    即依他起相上。

    由遍計所執相。

    于常常時。

    于恒恒時。

    無有真實。

    無自性性。

    圓成實相當知亦爾。

    複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是不空。

    經說言。

    若諸菩薩如實了知依地起性。

    即能了知一切雜染相法。

    如實了知圓實性。

    即能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又就無自性品說一切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俗谛道理。

    而釋一切法有空不空。

    則相無自性是空。

    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是不空。

    經說言。

    勝義生當知。

    我依相無自性。

    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乃至)涅槃。

    何以故。

    若法自相都無所有。

    則無有生。

    無生則無有滅等。

    于中都無少分所有。

    又勝義無自性。

    何以故。

    法無我所顯勝義無自性。

    于常常恒恒時。

    諸法法性安住無為。

    一切雜染不相應故。

    本來寂靜等。

    又生無自性。

    何以故。

    依他緣力故有。

    非自然有。

    是故名生無自性性。

    今總合此等真俗二谛空不空義。

    雲說一切法等。

    一一當經文深應檢尋世俗谛理下。

    别就真俗谛明有空不空。

    此有二。

    初明世俗谛空不空。

    次明勝義谛空不空。

    今談俗谛空不空。

    于四重世俗谛。

    第二道理世俗法門。

    故雲理不雲中。

    又世俗谛者。

    依诠門也。

    此能诠上所诠道理談時之中道非有非空。

    今示故雲理也。

    遍計所執者。

    如常釋。

    情有理無者。

    但是凡夫起能執心。

    名能遍計。

    體是有法。

    所變影像。

    體亦有法。

    名所遍計。

    遍計所取當情顯現。

    名凡夫境。

    非說為境故即是所緣緣。

    但作所緣不能作緣。

    當情現故雲情有也。

    無體性故。

    名為理無有為無為等者。

    有為謂依他起性。

    無為謂圓成實性理有情無者。

    依圓二性非如計所執雖體性無。

    但随妄情假立名。

    其體緣起道理而有。

    故道理有。

    非随情有。

    故雲情無。

    今雲。

    于世俗谛理。

    于一一法。

    計所執無。

    依圓二性有。

    故是說依俗谛一切法有空不空也。

    中邊論說。

    有為無為是有。

    我及我所是無。

    現本情無下脫此十六字。

    此即舉世俗谛有無證。

    勝義谛中等下。

    明真谛空不空。

    謂勝義谛有四重。

    一世間勝義。

    謂蘊等三科。

    二道理勝義。

    謂苦等四谛。

    三證得勝義。

    謂二空真如。

    四勝義勝義。

    謂一真法界。

    今一切法中。

    且取一法以勝義谛論有無時。

    若約于此三科四谛等四真起妄執。

    則其體都無。

    如深密經及成唯識論具說。

    亦若離計執安住法性照了四真。

    則其體緣起有勝義有。

    于一法上以四真實照了時。

    自如是有無宛然。

    于一切法亦複如是。

    此即于四真谛論體有無。

    非如世俗谛但于理世俗。

    故今雲中不雲理。

    又說。

    于四真中。

    一法一法悉是四真。

    舉一法不可雲三科。

    非不三科。

    非四谛。

    非非四谛。

    非二空真如。

    非不二空如。

    非廢诠。

    非不廢诠。

    故一法一法上。

    有與無同時同處。

    欲言其體。

    非言所及。

    以何指示其體。

    強名雲非空非有非由體空等者。

    簡别邊主不可言。

    成唯識說等者。

    舉勝義谛不可言之證(論第七文。

    疏七本廣釋)。

     【章】寄言诠者(至)中道義立鈔曰。

    三據所依論寄言诠辨中道。

    問。

    次前所言依真俗谛明空不空。

    亦是依诠談旨。

    可謂寄言诠門。

    然今但此慈氏頌。

    何故雲寄言诠耶。

    答。

    前所舉深密經等。

    依真俗谛說空不空。

    亦雖依诠談于依诠中。

    總依真俗谛說故。

    明依勝義谛一切法體性不可言。

    上來雖總合真俗明非有非空。

    所要明不可言中道已。

    自下明可言中道。

    故别指雲寄言诠者也。

    又不可言中道。

    邊主亦言。

    今家以可言中道成立中主。

    故為示教理俱中。

    真俗俱中此不共義。

    今别标雲寄言诠者也。

    又今明非勝義谛唯一真如。

    真谛四重論所說故。

    但不約一真法界。

    亦約唯識三性可言門示空不空立中道宗。

    此依诠中可言門故。

    今别牒雲寄言诠者也。

    故引慈氏等者。

    唐譯辨中邊論第一相品初頌。

    此本頌大慈氏尊為無著菩薩所說本頌故。

    雲慈氏所說頌。

    此頌有二頌。

    辨依妄分别明三性有無相。

    此中初頌正解有無相。

    後頌結列有無辨契中道之相。

    虛妄分别有者。

    能取·所取·遍計所執。

    緣此執境分别。

    名妄分别。

    乃是依他。

    以是能緣非所執故。

    非全無自性。

    無始時來虛妄分别因緣重習力故。

    變似所執分别。

    故名為有。

    遍計所執能取所取。

    名為虛妄。

    虛妄之分别。

    依士釋名。

    非二取即分别。

    持業立号。

    然此但約染分說妄分别即依他有。

    非依他中唯妄分别。

    淨分别亦說依他故于此二都無者。

    明妄分别之上能執所執永無。

    于此者。

    于謂境第七。

    此謂妄心。

    二都無者。

    能所取二。

    或我法二。

    實性都無。

    然準深密經說于圓成實亦起計執。

    經曰。

    于依他起及圓成實執着遍計所執自性。

    由是因緣生當來世依他起性。

    由此因緣為煩惱業·生三雜染所染。

    于生死中。

    長時馳騁。

    長時流轉無有休息。

    或在那落迦。

    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