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三

首頁
    在傍生餓鬼。

    或生天阿素落人中。

    受諸苦惱。

    如是計所執相。

    都無所有。

    善男子。

    譬如清淨頗胝迦寶。

    若與青染色合。

    則似帝青大青末尼寶像。

    由邪執取帝青大青末尼寶故。

    惑亂有情(乃至)廣說。

    如彼清淨頗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羅羯多真金等相。

    于常常時。

    于恒恒時。

    無有真實。

    無自性性。

    如依他上遍計所執無有真實。

    圓成實上遍計所執當知亦爾(雲雲)如是緣圓成實及唯識相。

    方起于執。

    皆是妄分别上能取所取。

    此皆無真實故。

    雲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者。

    此顯真如是妄分别之性。

    此謂妄分别。

    中謂境第七于聲。

    唯言決定義。

    有空者具足空性即真如。

    若但言空。

    則空無義。

    言空性者。

    以空為門。

    顯空性即真如。

    梵雲瞬若。

    但名為空。

    言瞬若多。

    故說真如。

    名空性也。

    以多此翻是性義故。

    謂于妄分别上。

    離二取之空性具有也。

    即妄分别中離于二取唯有真如。

    真如是即妄分别體。

    故二取空無性名真如。

    亦名空性。

    略但名空于彼亦有此者。

    此顯妄分别不離真如。

    于彼者。

    于謂境第七。

    彼謂空性。

    亦謂即也。

    此謂妄心。

    有謂依他有。

    意言。

    于彼真如中。

    即但有此虛妄分别。

    都無二取。

    如辨中邊疏言。

    謂若于此虛妄分别。

    彼二取非有。

    由彼二取性非有故。

    觀之為空。

    即餘論說無知無也。

    其妄分别亦有彼真如。

    真如之上有依他起。

    此之二性是二取餘。

    體非無故。

    如實知有。

    即餘論說有知有也。

    即三性中初性是無。

    後二性有故說一切法等下。

    重欲成前義故有此一頌。

    故置故說二字。

    承上起言一切法者。

    明寶思總料簡八卷私記雲。

    問。

    今頌中道義。

    三性相對說欤。

    又于一法成中道義欤。

    答。

    又尤長義意甚深。

    今采要引之。

    謂中邊此頌一宗淵源。

    無著觀此頌升地上。

    天親由此頌向大。

    若就世俗門辨。

    則三性相對論有空。

    論辨已畢。

    一法一法上觀心推求。

    三性宛然不可言同一時處。

    一法一法不可言空有。

    三性曆然故。

    此句言一切法。

    一一法也。

    如是釋勝義門釋。

    真俗同處不可分局。

    自可知已。

    中邊疏曰。

    其二取體是無法故。

    非有無為。

    依他圓成二體有故。

    名一切法。

    二取雖無。

    不失自體。

    非可軌故。

    不可稱法。

    此中言法。

    可軌持故。

    二取空性是真如空之性故。

    故說二字欲顯頌第二句也。

    謂依前頌所說之理故。

    般若等經。

    說此二性一切之法。

    以名非空非不空也非空非不空者。

    空性及妄分别。

    此二性體非無。

    故雲非空。

    而于其非空處。

    遍計所取二取非有。

    說非不空者。

    體是無義。

    此即彰于一一法有無同時處具足有無及有故者。

    下一故字通上三種。

    謂有故無故及有故。

    何故二性非空。

    謂是有故。

    以是彰前非空法體。

    即前頌分别及空性二有。

    複何故計所執為非不空。

    謂體無故。

    以是彰無體。

    釋前頌中于此二都無。

    複何以故。

    于彼亦有此。

    謂二性互同一時處有故。

    妄心中有空性。

    空性中有妄心。

    成唯識疏釋曰。

    虛妄分别俗谛。

    即俗谛中有真谛空。

    即真谛空中亦有虛妄分别。

    即真中亦有俗谛。

    二谛必相有無。

    一時亦說無二故。

    相形有也(雲雲)是即契中道者。

    由有無及有。

    于一一法同一時處。

    非空處即非不空也。

    不可思議。

    三界虛妄分别心。

    即離言大牟尼境。

    故雲契中道。

    中邊疏曰。

    中謂非邊。

    道者真智。

    此理深妙。

    故合真智。

    又言道者遊履之義。

    即是真如智所遊處。

    此中所說有無義趣。

    妙合真如大道理也。

    離于過失故言中道(雲雲)同論長行釋曰。

    如是理趣妙契中道。

    亦善符順般若等經說一切法非空非有(雲雲)此即建立三性等者。

    示此中邊頌寄可言門說中道。

    此即者。

    指前所舉頌頌中就妄分别說故。

    今雲唯識。

    談空有及空性。

    即如次計·依·圓三性故。

    雲建立三性唯識我法境空者。

    計執體無真俗識有者。

    真實唯識即圓成實。

    唯識實性無所得境。

    又因緣唯識即依他起。

    識相俗故相别二識體非都無。

    名雲識有。

    如二十論疏釋。

    此真俗識相性非空。

    性有故。

    亦非有。

    執無故。

    故雲非空非有。

    是即中道義宗成立。

     【章】即以所明(至)如别章說鈔曰。

    四結中主。

    即言承上。

    所明者。

    天親等輔從慈氏所明中道之義以為宗也。

    是結教理俱中已。

    如别章說者。

    成唯識疏七末(十七丁)辨中邊疏上·心經幽贊等是。

    具如彼說。

     【章】此中略叙(至)如别處解鈔曰。

    第三門大段第四總結。

    此中者。

    标舉上所明。

    略叙者。

    總略叙部宗朋诤所宗者。

    即上來所明外内大小所宗。

    在此四字。

    謂朋诤言有三種别。

    一曲計執見取自為朋诤(朋者朋黨。

    诤者見取也)即上所舉十六大異論也。

    二由随聞決定自為朋诤(朋者部黨。

    诤者十八人诤一白。

    雖成十八段。

    不失白之體也)即上所明小乘二十部所宗是也。

    三由随機善巧自為朋诤(朋者随機根别。

    诤者善巧方便。

    瑜伽十五所說教導論。

    今約多分雲朋诤)即上所明邊中二主是也。

    瑜伽十五說論體中教導論。

    是對機起論。

    心無偏黨對機教導。

    然今朋诤言之釋用之。

    多分是朋黨故用之。

    又于能說邊雖無朋诤。

    對朋诤有空機。

    說空有大乘。

    令無朋诤。

    約所化機雲朋诤。

    非約能說邊也。

    問。

    如來設教本為除诤。

    諸弟子衆同禀為師。

    何因去聖未淹。

    廣興鬥訟共受遺訓言義便乖。

    答。

    諸佛出世實為含識。

    所化機别故教有殊。

    見者不同。

    随聞生着。

    于餘未達起不忍心。

    然百歲前雖有異見。

    由亞聖力人法一味。

    衆為己宗人黨法殊。

    唯分成異。

    故涅槃經三十四雲。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來具足知諸根力。

    是故能知一切衆生上中下根利鈍差别。

    知現在世衆生諸根。

    亦知未來衆生諸根。

    如是衆生于佛滅後作如是言。

    如來畢竟入于涅槃。

    或不畢竟入于涅槃。

    乃至彼雲。

    或有說言。

    有十方佛。

    無十方佛。

    知其如來具足成熟知諸根力。

    何故今日不決定說。

    佛解意言。

    正由如來知諸根故。

    所以于法作不定說。

    諸比丘等不解我意。

    随所聞已作決定解。

    廣解如經。

    即顯異計。

    皆有聖言。

    由不了知即各别執(已上開發)由如是義。

    小乘朋诤随聞決定故分部計。

    自可知也。

    問。

    大乘宗以空有示中道。

    何故用空有二門耶。

    答。

    華嚴經說。

    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雲雲)涅槃經高貴德王品說。

    諸佛菩薩有二種說。

    一者有性。

    二者無性為衆生故說有法性。

    為諸賢聖說無法性。

    又仁王般若二谛品說。

    有無本性二。

    譬如牛二角。

    照解見無二。

    二谛常不即。

    解心見不二。

    求二不可得。

    非謂二谛一。

    非二何得一。

    于解常自一。

    于谛常自二。

    通達此無二。

    入真第一義(雲雲)又菩薩璎珞本業經下雲。

    佛子。

    二谛者。

    世谛有故不空。

    真谛空故不有。

    二谛常爾故不一。

    聖照空故不二(雲雲)又涅槃經師子吼品說。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佛性者即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中道。

    中道者即名為佛。

    佛者名為涅槃(雲雲)内病乃多端。

    爾有無為病根。

    如以宿食為百外病根本。

    此有無病障中道之根本。

    故大乘宗以有空教示中道意在是其以諸教下。

    簡别别部所明一一所宗非今所論。

    對法疏一曰。

    良以所明說一切法非空非有中道之義。

    以為宗也。

    此說瑜伽十支論教通所宗趣。

    若以自部所重所尊以為宗者。

    此論初明三科體事故。

    以三科為此論宗(雲雲)準此釋義。

    一切諸教有通别所宗。

    準自可知别處者。

    彼彼别處也。

     【章】第四體性(至)後彰小乘鈔曰。

    自下第四門。

    大分為六段。

    初标牒。

    二分科。

    三彰異計外道教體。

    四彰異計小乘教體。

    五顯大乘教體。

    六示有師傳結第四門。

    今即初·二也。

    問。

    此第四門論教體。

    然但雲體性不同。

    如何不雲體耶。

    答。

    此章初總标五門雲諸教業宗體名。

    初教言别第一門。

    教益有殊也。

    通則教言及業宗體名四。

    第二時利若離設教無時利故。

    第三诠宗亦離教示無所宗故。

    今亦複爾。

    故教一字有通别二意。

    又初教字但初門教益教。

    非通後門。

    第二時利。

    雲時即教時。

    時言外無雲教時之教。

    第三诠宗雲诠即教故。

    無别應加。

    今門雲體性亦同。

    又此一門明教體中。

    總明一切法。

    體性有四。

    具辨故。

    于此門有通論一切法體性之義。

    但雲體性不同。

    不雲教體論體等也。

     【章】彰外道者(至)六順世論鈔曰。

    此下第三舉異計外道。

    此中有九文。

    初總舉大類外道名。

    二數論教體。

    三勝論教體。

    四明論外道。

    五結成上三計唯取聲為教體。

    六聲顯教體。

    七聲生教體。

    八順世教體。

    九總結數。

    今即初也。

    大類者。

    部黨多類名為大類。

    數論者。

    梵雲僧佉。

    此翻為數。

    即智慧數。

    數度諸法根本立名。

    從數起論。

    名為數論。

    論能生數。

    亦名數論。

    其造數論及學數論。

    名數論者。

    此即劫初劫比羅仙所立論名。

    具如成唯識疏(一末)及因明疏等。

    勝論者。

    梵雲吠世史迦。

    此翻為勝。

    造六句論。

    諸論罕匹故雲勝也。

    或勝人所造故名勝論明論者。

    學四明論婆羅門等計。

    四明論者。

    即四吠陀論。

    由西域記一曰。

    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舊雲四韋陀。

    又雲四皮陀訛也)一雲阿由吠陀(此雲壽。

    亦雲命)謂養生繕性等。

    二雲夜珠吠陀(此雲祠)謂享祭祈禱等。

    三者沙摩吠陀(此雲平。

    此雲等)謂國儀占蔔禮法音樂兵法軍陣。

    四阿闼婆拏吠陀(此雲術諸方術)謂咒術異能伎數禁咒醫方等。

    此四明論。

    劫初梵天化身來下人間口誦。

    唯婆羅門姓誦。

    不令餘姓誦。

    諸婆羅門計執雲明論聲常。

    誦者即梵天王。

    非是造作者也。

    執此四明論表诠諸法。

    唯此聲常。

    所诠定故。

    言水常水。

    言火常火。

    言常恒常。

    言無常恒無常。

    定不可改。

    不變異故。

    除明論聲自外餘聲可是無常。

    唯明論聲為能為定量表诠諸法。

    是故唯常。

    如成唯識疏(一末)釋。

    又廣百論七曰。

    古者黠慧婆羅門。

    隐造明書。

    言自然有。

    唯得自誦。

    不許他觀。

    贊婆羅門最為尊貴。

    刹帝利等皆是卑賤。

    給施所須獲無量福。

    愚夫無智不能測量。

    謂真福田信敬供養(雲雲)又因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