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名句文既唯無記。
如何受持無記名等而得無量百千功能耶。
天親答雲。
我法是善。
汝唯無記。
此意證雲。
欲成聲名句文俱是教體(雲雲)此義不然者。
天親難外人雲名等無記之詞。
是故一法寶等者。
證成我大乘名句等是真善性故。
受持此一文一句法寶。
則勝獲得世門無量珍寶。
是即非真善無漏名句字不能如是勝故。
以為證也。
是故當知等下結文。
結成真善無漏聲名句文為教體。
成此義也。
世尊說法義自成立。
【章】此能依他(至)可通成實鈔曰。
五約三性相有無漏而辨。
此中有五文。
初約計依圓三性辨。
二約随轉門辨。
三示如實義。
四舉通有無漏證。
五約地上地前辨有無漏。
今即初也。
此者指根本世尊識上真善無漏聲名句等從衆緣起等者。
明通依圓由。
此但約世尊辨。
若從能說有漏文義。
唯屬依他不通圓實。
如成唯識疏及此章次下辨可通成實者。
無漏依他圓成實攝。
如深密說。
是本依他故雲可通不雲唯圓成。
【章】佛地論說(至)唯是無記鈔曰。
二約随轉門辨随轉門者。
釋論說二種理門。
其随一也。
彼曰。
一為開闡。
随轉真實二種理門。
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相違故(雲雲)佛地論中雲粗相相似說。
即随轉理門。
亦雲如實義說。
即道實理門。
佛地論一(九丁)說。
有義。
十八界通有漏無漏皆有善性。
然據二乘境界粗相相似說言十八界中十五有漏·八無記等(雲雲)十五者。
五根·五境·五識。
八者。
五根·三境。
即香·味·觸。
對法論四具說随轉門者。
為令小乘者易解了。
随轉彼所立說。
名随轉理門及二乘者者。
三十論疏作二乘等身。
對法疏與此章同。
今雲。
身者二乘能修所依身也。
者言假者即身。
意雲。
二乘以第六識成就無漏第八猶是有漏。
十五界是第八變故。
二乘智尚不及。
不能成無漏。
故約二乘者身。
十五界有漏故。
雲及二乘者也。
問。
随轉門與二乘者之間置及字。
雲何相違義以雲及耶。
答。
随轉門自大乘。
據二乘粗淺說也。
二乘者者。
約二乘所依身辨。
有此别故置及言。
【章】今依大乘(至)諸教中說鈔曰。
三示如實義。
成唯識第十說護法正義曰。
故佛身中十八界等。
皆悉具足而純無漏。
又說。
佛識所變有漏不善無記相等。
皆從無漏善種所生。
無漏善攝(雲雲)由是應知。
佛身所現相等。
無不真善無漏者。
故聲名句文是無漏善也後得說法者。
問。
何故今雲後得說法耶。
答。
根本智上無說法故。
雲後得說法也。
問。
若爾何故楞伽經說法身說法耶。
答。
燈雲。
推功歸本。
複是無分别智所緣之境。
因境起智。
言法佛說法楞伽經說。
法佛法者。
離心相應體故。
内證聖行境界。
燈釋雲。
寄诠談之。
雲離心相應等故。
是名法佛說法之相。
非是真智正證如時。
能诠所證有此行解名為說法(雲雲)同學抄曰說有二種。
一者有起作說。
謂有說說也。
二者無起作說。
謂無說說前是報化。
後即法身。
楞伽說法佛說法。
據無說之說。
雲何法身為無說說。
謂由衆生證達理故了解一切。
名法身說。
如聞說法而了達故。
名之為說(雲雲)(已上同學抄)今雲。
法佛說法說内證聖行境故。
根本無分别智境。
謂非說法。
非對機說故。
非不說法。
同時對一切諸機盡故。
非對機與非不對機。
同一時處心言俱絕。
是故。
或處約非對機說法邊。
說法佛無說。
或處約非不對機說法邊說法佛說法。
天親般若論說應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說法不二取。
無說離言相(雲雲)又佛說法必由正思性故。
是雲後得說法。
緣俗谛智說示法故。
如成唯識十說緣真如故。
是無分别。
緣餘境故。
後得智攝。
其體是一。
随用分二。
了俗由證真故。
說為後得。
智一分二。
因有二類種。
果恒唯一。
一種生二用現行(已上論疏)又大圓鏡智如阿賴耶亦緣俗故。
佛地論說如來智鏡諸處(六根)境(六境)識(六識)衆像現故。
其餘誠證如成唯識第十。
又平等性智遍緣真俗為境。
佛地經說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如佛地論五及三十論疏五本)莊嚴論說緣諸有情自他平等。
随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故。
由此此品通緣真俗二智所攝。
又妙觀察智緣一切法自相六相皆無障礙。
二智(真俗)所攝。
又成所作智。
此品亦能遍緣三世諸法。
佛地經說起作三業諸變化事。
決擇有情心行差别。
領受三世事故。
不遍緣無此能故。
如是四智淨法界法身體。
論說法身有三相别故。
三相即三身。
由是真俗二智同時處現觀察可知。
四智三身不可分離同一時處自可知。
是故根本與後得同一時處不可分離。
然今雲後得說法。
性相别論而已。
根後一處之相以觀心可求已。
【章】故佛地論(至)漏及無漏鈔曰。
四結通有無漏證佛地論者。
第一(九丁)成唯識者。
第十文皆通有漏等者。
如上已辨。
成唯識下說。
有義。
如來功德身上如應攝在蘊處界中。
彼三皆通有漏無漏(雲雲)由随轉門則十八界有漏。
若由真實門則皆是無漏。
此文結上故雲故也。
【章】若十地菩薩(至)說之為教鈔曰。
五約地前地上二乘凡夫辨漏無漏若十地菩薩等四句。
約能說者第八識變而釋。
周記曰。
若十地菩薩至是有漏者。
自所發聲第八變故。
是第八相故。
是有漏。
問。
二乘有漏理即無疑。
菩薩唯是有漏。
于理難悉。
十地菩薩妙觀等智。
能變化身為他說法。
化身所發聲名句等。
豈非無漏。
答。
化有即質離質不同。
即質是有漏理易悉。
離質之者由妙觀等擊發自第八變起化身。
化身聲等有故。
亦是有漏。
故佛地論雲。
平等性智擊發圓鏡起化身故。
非妙觀等變為化身。
問。
何故菩薩變金酪等即是無漏。
第六變所作變化身即是無漏。
第八變作所變化身即是有漏。
答。
佛意難知。
聖教自說不可征诘也。
問。
能說之心既是無漏第六意識。
如何所說而以第八有漏聲等而為體耶。
答。
如弦管聲。
由心而發。
雖非即心亦内外異。
然成音韻得有诠表。
故無漏于發有漏聲理。
亦何違成。
為增上緣擊第八識而起于聲。
不違唯識。
雖第八識不緣名等。
由意識故。
今于聲上而有名等屈曲之相。
理亦無違。
如彼聲等有屈曲相。
一切說法皆爾也。
準此相例。
妙觀亦變異他聲等而是無漏。
章言唯是有漏者。
且約佛地第八說。
若爾。
如何會佛地文。
答。
今且言者。
佛地本言第八變。
不障妙觀亦變也。
道理甚難。
應問雲。
菩薩無漏第六識通果等類。
自第八識亦變彼不。
答。
杖自變以為本質而亦變之。
然化受用第六所變之者。
論實變。
通果等亦但說彼第六變者。
以其本心第六變令他用故。
以是知。
妙觀變身。
于理應好。
更思(雲雲)又唯識義演曰。
問。
亦如初地已上菩薩妙觀察智所起化身身所有聲。
為有漏耶。
為無漏耶。
答。
雲有漏者。
如何說言他。
若無漏者。
如何色根有漏聲是無漏耶。
答。
有二種解。
一雲。
化有二種。
一即質化。
二離質化。
若即質化聲等是有漏。
為即以本質身而轉變故。
若離質化聲是無漏。
雖無文證。
以理通無漏為勝。
二雲。
離質化身亦是有漏。
由觀察智擊發第八而方變。
設此解以何為證。
如佛地論雲。
要由平等智擊發大圓鏡智。
鏡智變起他受用身(雲雲)此亦如是(雲雲)今雲。
周記及義演論化身說法。
此是傍論。
今先釋今章文相。
則第八識不入佛位。
則是有漏識。
自有漏識所變聲等。
是有漏識相分故。
雲唯是有漏也。
義演曰。
菩薩後得說法。
何故唯是有漏(雲雲)答。
以此聲是第八識相分故。
第八見分既是有漏。
明知相分亦是有漏(雲雲)若聽者識等下。
上來叙菩薩等能說聲名句等唯是有漏已。
次叙聞者識上所變文義通有無漏若聽者識下四句總叙一切異生下别叙有二文。
初叙有漏。
次叙無漏初中一切異生有唯有漏。
自可知。
二乘人有漏心聞法者所變文義唯有漏。
菩薩科人亦地前有漏聞法者所變文義唯有漏。
初地已上七地已前出觀心有漏故以其心聞法者所變文義唯有漏也。
合之一處雲皆唯有漏也若一切等下。
叙唯無漏。
凡失無無漏心。
故不言異生。
七地已前等者。
自初地至第七地之間入觀心時。
第六二空平等妙觀二智起。
以此後得智聞法者所變文義唯無漏也。
八地已上入出觀心俱是無漏。
平等妙觀二智任運無功用起。
是時聞法者所變文義一切無漏。
随其所應等者。
總示上來所辨有漏無漏文義。
随彼彼分齊名為教。
此中今家明經論體。
取根本世尊所說真實無漏文義為教體也。
【章】然同所敬(至)同識性故鈔曰。
六明但取能說者文義為教體。
然同所敬等者。
然言承上轉辭。
謂雖随其所應說聽賢聖有無漏文義皆名為教。
然今家為教體處。
取本質無漏三寶同者。
一切衆生有信者。
皆同一心敬重無漏三寶故。
雲同取敬。
本質者。
簡即質離等化身說法。
無漏三寶者。
下三寶章所明真實三寶。
攝論初言稽首大覺諸如來無等妙法真聖衆是也。
故今教體等者。
正明今家所立。
本質者簡化佛說法。
佛等者舉釋迦佛等餘佛也。
任運而現者。
簡第六妙定所現文義。
是第六變。
即菩薩等亦所變現故。
諸佛變現聲等。
第八識任運變。
非妙定第六識所現為彰是雲任運現也。
非有漏戲論者。
玄贊一曰。
親光等言。
佛身具有蘊處界等。
由離分别。
名無戲論。
豈不說法名無戲論(雲雲)又佛地論一說。
如實義者。
如來身土甚深微妙。
非有非無。
非是有漏。
亦非無漏。
非善非惡。
亦非無記。
非蘊處界等法門所攝。
但随所宜種種異說(雲雲)此即示遮戲論相。
聲等者。
彰今取能诠文為教體攝大乘雲等者。
無性論八之文也。
此舉佛境界任運現之證于能說者等者。
彰雖取佛說聲等為教體。
不違唯識。
此即顯示可言中道若聞者識等者。
彰聞者識變文義不為教體。
以有漏三性教為體。
不可敬重故。
由次上釋。
雖聞者中亦少分以無漏文義有為體。
今約多分雲教唯有漏也同識性故者。
明教唯有漏之由。
聞者識以第六識變為教體故。
有漏識變有漏聲名等故。
聲名等相與識同性。
雲教唯有漏也。
此亦約多分說。
準前可知。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抄卷第四(尾)
安永五(丙午)歲正月二十九日。
于平安城五條禦影堂境内寓舍。
任愚見早早抄記之回向四恩法界海回向無上大菩薩護法正宗末學沙門基辨(大同房五十九歲)同第十(醜)年二月三日。
于東都淺草延命院來二月五日開演之用意校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