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雲不說。
又二十六。
依計執無雲不說)等言等取十卷楞伽第六·四卷楞伽三(四十左)金剛般若(十卷經第六雲。
我從某夜得最上覺。
九至某夜入般涅槃。
于其中問不說一字。
亦不已說今說當說雲雲又四卷經三雲。
如來不說堕文字法。
文字有無不可得故。
雲雲)十地亦言等者。
晉經二十六(三丁左)唐經三十七(三丁左)問。
三界唯識文以何成不說義耶。
答。
一切法唯自識所變故。
唯聞者識所現文義為教體。
自可知此義成已。
即佛不說法義也。
故知教體等者。
二六結上成唯自心變文義為教體。
唯識變義成已則可言中道成。
中道教體顯然。
修唯識觀者應自知。
【章】問何故佛寶(至)故唯心變鈔曰。
七問答唯心變教體。
何故佛寶等者。
謂于三寶中。
佛寶即取有本質。
然今說法寶教體雲佛不說法故。
是無本質。
唯自心變文義相。
何故佛寶與法寶中有如是異耶。
是問文意也。
答教法戲論等者。
一切法性以不可言證知故。
不可教示。
然今教示為教法寶。
不稱離言法性。
故雲戲論。
由耳根意生。
緣教名聞。
通緣一切名句文三屈曲生故。
皆是意識所變現事。
為教法體。
唯自心變自可知已。
餘非戲論等。
除教法寶所餘理行果三雲餘問。
此三何故非戲論。
謂理法寶以絕言如理為本質。
行法寶以真如智為本質。
果法寶以真如子真如智之冥合為本質故。
雲非戲論。
故取本質等者。
翻成但教體說唯自心變之由無垢稱經等下。
舉教法是戲論之證。
經第三(十一丁)不思議品文也法非是聞覺知者。
法謂法性絕言妙法。
是非見聞覺知所及。
無垢稱疏五(本)曰。
真如法中無四境故。
四境者。
對法論曰。
眼所受是見義。
耳所受是聞義。
自然思構應如是如是是覺義。
自内所受是知義。
雖大乘中根·識·心所和合名見等。
然根之義強故得名。
瑜伽論雲等。
文長往見。
若行見聞等者。
對法疏一(八十三左)曰。
準瑜伽第二(十八丁)九十三(十一丁)之說。
眼根名見。
意由耳生。
緣教名聞。
通緣一切名句文三屈曲生故。
覺者即是不依見等。
獨生意識及第七識知者。
即是耳鼻舌身五俱意識。
第八心品及諸定心(雲雲)如是見·聞·覺·知四境。
依有漏差别心而建立之故。
說真如妙法非見聞等四境也。
非求法也等者。
此法者指絕言法體。
謂見聞覺知求教法寶。
此體以世俗論論。
即是見聞覺知皆意識變非求真如法寶。
故經雲法非見聞覺知也。
故唯心變者結教法寶唯自心變。
謂教法必見聞覺知求之。
是非實求法故無本質。
唯自心變。
【章】問若取佛說(至)聚集顯現故鈔曰。
八問答識上聚集現。
今此問以有宗三世實有義。
而難識上聚集答取佛說等者。
若以佛說為本質雲聞者識變則無此難。
故雲義即可然若聞者心等下。
正難不許佛說法。
唯聞者識所變為教體之義。
子細研究。
道理難決。
故此難來也。
過去未來等下。
正難意也。
順正理十四·俱舍第五叙有宗義曰。
我宗皆有三世非無故。
後待前能生名等(雲雲)有宗義既如是。
故于大乘立過未無體後立聚集顯現義。
大生疑故。
今此問自起也答無性解雲下。
正答文也。
如前已釋。
謂八時中已下。
章主釋文。
【章】瑜伽說心(至)自當廣釋鈔曰。
九總以五心聚集明七心十二心。
離五心無七心十二心。
故總合爾。
大凡辨聚集顯現有二。
初五心聚集。
二名句聚集。
然此章中。
及對法疏·唯識開發。
二聚集俱明。
三十論疏但明五心聚集不明名句。
謂名句與五心聚集顯現必是同時。
雲說諸惡者莫作時。
同時有二聚集顯現故。
此中有六文段。
初列五心名。
二示名法。
三明言諸時有二心。
四明言行時。
五明言無時。
六明言常時五心等方具足今即初也如五心章等者。
建立五心源由瑜伽第三意地三。
如次下五心章。
【章】如聖教說(至)有起盡法鈔曰。
總明中第二示句法如聖教者。
北本涅槃經十四聖行品文也。
有四句文。
其中今舉初二句。
此次但舉諸行無常句總明五心七心十二心。
離五心無七心十二心故總明。
今此諸行無常句。
二種句中第二顯義周圓句。
句義俱圓滿故(增明記雲。
以眼耳鼻舌身名集法滿足句。
以不生亦不滅等句為顯義周圓句非也)對法疏明五心聚集已雲。
此中且依句義圓滿以辨五心。
非一切教皆定如是有但說名。
如說佛言。
一字五心生。
如說天接。
二字之内五心亦生。
如說慈氏佛。
三字亦生。
如是乃至事緒究竟。
随字多少五心方具。
如應當知(雲雲)五心章雲。
若說事理未究竟已來。
五心不具(雲雲)今雲。
若委細論。
則就諸行無常一句。
有五心名句聚集以成一句。
同一時心上現然。
今此章句初明五心聚集。
次明名句聚集○今且揭五心名句文同時處現圖示。
○五心名句字同一時處心上顯現圖。
且據七心示之。
十二心例可知。
●
已上心相合十六心。
聲相七。
聲字相二十。
名相三十五。
總合七十八相。
前後念聚集成一句也。
(率爾。
義鏡雲。
率爾者。
忽然也。
謂此初心忽然也。
謂此初心忽然堕在所緣境中。
名率爾堕尋求。
同曰。
尋求者。
尋謂思尋。
求謂推求也。
即于初心所堕境中思尋推求。
名尋求心。
決定同曰。
決斷。
定謂印定。
于第二心所尋求境決斷印定。
名決定心染淨。
同曰。
深謂染污。
即不善性并有覆無記。
淨謂淨業。
即是善性及無覆無記。
由第三于所緣境得決定已。
此位方得染淨性成。
名染淨心。
等流。
同曰。
等謂均等。
流謂流類。
由第四心染淨已成。
彼所引故。
今此位中或善或染流類均等故。
名等流心。
等前心流故。
名等流心)瑜伽八十一雲。
所成句者。
謂前句由後句方得成立。
如說諸行無常。
有起盡法生必滅故。
彼寂為樂。
此中為成諸行無常故。
次說言有起盡法。
前是所鹹即所成句。
後是能成即能成句文(雲雲)顯揚十二亦複如是。
又增明記一雲。
諸行無常者宗也。
有起盡法者喻也。
舉燈光等。
生必滅故因也。
由是道理彼寂涅槃以為勝樂。
(雲雲)
【章】如言諸字(至)必意識生鈔曰。
三明言諸時有二心。
唯識演秘曰。
此一段文據彼七心及十二心合而作法思惟可委(雲雲)同義演曰。
此一段文總約七心辨。
若新新解下。
明十二心(雲雲)今雲。
成唯識疏中明五心聚集文。
及今章文全同。
然演秘·義演兩家分科中。
以演秘釋為準疏文。
義演不準。
故為不是。
今助演秘所釋解雲。
如言諸字至教體亦成。
總合七心十二心而釋。
即是釋五心聚集也。
離五心無别七心十二心故。
若新新解下。
别明七心十二心中。
初明十二心。
既于初字下。
次明七心。
雲合有七心也。
故今此文明言諸時有率爾·尋求二心。
今按開發。
就諸字聚集舉西方相傳三釋與義燈中要集所舉相傳三釋。
全無相違。
義燈所出要集西方三釋。
然其第一釋中别舉有說。
其有說意與今章及唯識疏所言全同。
開發三釋明五心名等同時集現故。
文長煩言。
今采要示。
一雲。
說諸字時有率爾·尋求·決定三心。
諸言目一切故。
二雲。
說諸字時。
耳識同時意識率爾起但領受聲。
續起尋求心時。
其同時意識上。
于其(尋求)所緣境中而得決定。
尋求時必緣名字等故。
必得決定也。
三雲。
率爾耳識唯緣聲相。
率爾意識亦緣名等故。
率爾識有決定心。
今雲。
雖如是三釋。
俱約辨五心名等同時聚集。
今此章及成唯識疏。
唯約五心而釋。
開發中所言有說。
雲初聞諸字無決定心是也。
與此章雲未決定知諸所目故全同。
其實雖五心與名字同一時聚集。
但就名字言五心。
與就句義雲五心。
各約一邊論之。
智者應知率爾心已者(秋篠)義鏡曰。
初率爾者忽然也。
謂此初心忽然也。
謂此初心忽然堕在所緣境中。
名率爾堕(雲雲)必起尋求等者。
義鏡曰。
尋謂思尋。
求謂推求。
即于初心所堕境中思尋推求。
名尋求心(雲雲)必言示必定率爾心後起尋求。
初心者率爾心也。
雖多刹那等者。
示若尋求無間心散亂。
則尋求亘多刹那。
行解是一不決定。
未決定知諸等者。
釋多刹那總名尋求所由。
此即開發所言有說義也。
此不約名。
但約義論。
智者勿濫如瑜伽論等者。
此取意引舉率爾次必尋求起之證又一刹那五識生已者。
明率爾堕心。
五識随一緣境。
是率爾堕心也。
今此瑜伽文說率爾堕心唯五識。
又第三及七十六深密經說通意識也。
又雲。
何率爾堕心通五識及意識耶。
答。
率爾五識同時意識亦名率爾心也。
瑜伽論三說意識任運散亂。
緣不串習境時。
無欲等生。
爾時意識名率爾堕心。
有欲等生。
尋求等攝故(雲雲)五心章引是雲。
且如眼識。
初随于境。
名率爾堕心。
同時意識先未緣是。
今初同起亦名率爾(雲雲)今雲。
此章所舉約相勝說。
率爾于五識勝。
尋求于意識勝故今此偏說非雲率爾五識無同時意識也。
從此無間等者。
釋前文雲必起尋求續初心起。
周記釋曰。
又一刹那至必意識生者。
證率爾後必有尋求。
又五同時雖有意識。
今言無間識生者。
尋求識生(雲雲)必意生故者。
周記所覽本作必意識生。
對法疏與此章同。
成唯識疏作必意識生故。
今檢。
無故字本為勝。
有識字本為正。
以周記所覽本為是。
問。
凡論五心。
唯在六識。
将通七·八耶。
答。
如開發言。
然此五心。
彼瑜伽論随其相顯。
但約六識而分别之。
七·八相續。
五心相隐。
所以不說(雲雲)如五心章中。
【章】複言行時(至)生即不定鈔曰。
四明言行時由先熏習等者。
初聞諸字起率爾·尋求二心。
熏習第八本識。
說由熏習勢。
聞行言時。
連帶諸字率爾·尋求解生。
如何解生。
謂有三心現。
有三心現等者。
謂于行字慧解心生。
此雲三心現。
所謂率爾·尋求·決定之三心現決定知諸等者。
釋決定心生。
決定者。
義鏡曰。
決謂決斷。
定謂印定。
于第二心所尋求境決斷印定。
名決定心(雲雲)知諸因等者。
示連帶上字解生。
問。
今雲三心現。
為十二心欤。
将七心欤。
答。
此且就十二心釋。
故雲率爾·尋求·決定三心現。
若約七心。
則言行時之率爾·尋求。
取先起者。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