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五

首頁
    攝真境從異心。

    如說真如亦假施設名。

    及無别者。

    謂無别亦無不别。

    相是俗谛。

    性是真谛。

    假是俗谛實者是真谛(真有四重)如是四重出體。

    離真俗無所論法相理者。

    即法性也。

    顯揚論說。

    性者諸法相。

    若自相若共相。

    若假立相。

    若因相若果相。

    總名為性(雲雲)如是四重出體。

    論諸法相即是法性。

    故雲不乖雖說一體等者。

    四重出體中。

    舉一出體論。

    餘三出體自理具足。

    故雲義不違三即一一法等者。

    以此四體論一切法。

    一法一法具此四體。

    準此教體應論一切法體也。

    故雲準此應知也。

    問。

    于初四重出體。

    一體義用。

    舉一不違三道理。

    由上來釋自是顯然。

    又于後四重。

    一體義用。

    舉一不違三道理。

    如何辨是耶。

    答。

    後四重中。

    舉一義不違三。

    且論因緣(種子生現行。

    現熏種。

    十二有支。

    十因四緣。

    能熏所熏等)則于唯識論唯識。

    亦不離因緣(種子生現行現熏種等)又論因緣唯識。

    則若離無相。

    則是小乘教。

    非大乘教(如說大乘緣起深妙離言等。

    又說三法展轉因果同時是。

    是等皆不離無相談因緣。

    又說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亦說心意識八種真故相無别等。

    皆是不離無相談唯識)又說非因非不因等。

    以真如緣因緣又識差别相約理俗說。

    真勝義中心言絕故之文。

    及說無别亦無不别。

    說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等。

    以真如說唯識無相。

    又起信一論雖說真如法門。

    其中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由無相門而談真如。

    亦說離心無六塵境界。

    由唯心門而談真如。

    亦說生滅因緣等。

    由因緣門而談真如。

    餘皆例準知。

    是皆說一義不違三。

    自可知也。

     【章】雖顯教體(至)聚集解生鈔曰。

    自下十文科中。

    第九明識上句名聚集。

    此中有十三文。

    初結前寄難生後。

    二明字名句相。

    三明聚集義。

    四明字一名一例。

    五明字三名四例。

    六明字六名十例。

    七明字十名二十例。

    八明字十五名三十五之例。

    九明圓滿句。

    十結成五字心現。

    正答前難。

    十一示有無邊聚集。

    十二明就薩婆多。

    教義不成。

    十三結成大乘聚集顯現。

    今即初也義有多途者。

    上來所明無性等護法等初後四重出體。

    是雲多途而未解釋唯識等者。

    意言。

    上來雖以多途明教體。

    未解唯識上名句等能诠教相現也如何說者等者。

    寄難生後。

    上來以教理二證。

    唯取能說者識上名句為教體。

    已辨釋竟。

    其識上名句者。

    如何能說者識上聚集名句等。

    亦令聞者識上名句聚集有解生耶。

     【章】顯揚論中(至)非小乘義抄曰。

    二明字名句相顯揚論中等者。

    此第十二卷取意文也。

    取彼論中無相濫者作四句也有字非名字等者。

    即字界阿哀等聲無所诠故。

    顯揚論說。

    又若有字。

    名所不攝。

    則唯字無名(雲雲)有名非句等者。

    謂一字名及二字等所成之名。

    但诠自性非差别者。

    若二字等诠差别者。

    非此中攝。

    即名為句。

    顯揚論說。

    略名者。

    謂一字名。

    廣名者。

    謂多字名(雲雲)今章文但取略名雲一字名。

    不取二字名等。

    有诠差别濫句者故。

    次句攝故。

    非無二字名等句必有名字等者。

    第三亦句。

    顯揚論說。

    字身是句所依。

    句必有名。

    若唯一字則不成句(雲雲)是故句必有名。

    名必有字。

    今此章言句必有名字者。

    此名謂名及名身多名身等。

    此字謂除一字一字名。

    餘字身多字身等。

    又名亦必有字者。

    亦言亦句。

    一字·一字名·字身·及多字身等。

    問。

    何故一字名不名句耶。

    答曰。

    但雲苦雲樂時。

    但诠自性不诠差别故。

    一字名非句所攝字不必有名等者。

    此第四非句。

    字有一字非所诠。

    故雲不必有名名不必有句者。

    一字名必非句者。

    及二字名非句者。

    此雲不必有句。

    取顯揚論意立此兩句既大乘中等者。

    欲立次所言聚集現義。

    簡非小乘名句文。

    小乘者指薩婆多等。

    何故簡非是耶。

    謂若實有名句文。

    則不能說·聽識上聚集顯現。

    故彰與小乘别。

    大乘名句文。

    聲上屈曲分位假立。

    如成唯識等中。

    又解。

    瑜伽·顯揚等中。

    不說名句聚集義。

    但說五心聚集。

    然名句聚集。

    本出婆沙十四(十五丁)及正理論十四(二十二丁)章主今取婆沙·正理所說。

    回大乘識上聚集義成立。

    是故今不簡非小乘義。

    則恐後學誤全同婆沙·正理說作此簡已。

     【章】今準此義(至)諸佛聖教抄曰。

    三明聚集義此義者。

    大乘所立假立名等文如聖教說等者。

    北本涅槃經十四(二十一丁左)及瑜伽八十一(二丁)七佛略戒經雲聖教。

    舉一頌文。

    然今但約初句以明聚集如次下辨。

    第二句以下聚集相。

    準例應知。

     【章】說諸字時(至)非此所明抄曰。

    四第一番明一個字一個名唯有一字者。

    一個字也。

    即成名一字也及依一字等者。

    辨集現相。

    一字者。

    一個名也。

    但诠自性不诠差别名于心上現者。

    如是一個字一個名諸字。

    于聞教者。

    識心上變現。

    此即一字等者結義。

    此者指上句一字成名之義者。

    諸之一字成諸之名。

    即诠諸自性(諸者非一)之義者。

    差别雲義。

    今雲唯有一字及依等者。

    此即諸一字成諸名之差别今明故雲此即之義也亦有一字等者。

    如阿等字。

    無處诠故雖字一字。

    無一字成名義。

    是非此所明。

    今此所雲一字。

    是一字而成名之一字。

    字是諸一字故雲一字。

    其一字有成名義故。

    雲一字成名義。

    即種種義(如是一個字一個名。

    同一時心上聚集顯現也) 【章】複言惡時(至)二字所成名抄曰。

    五第二番明三個字四個名。

    雖入過去等者。

    明識上聚集現相。

    大乘立過去無體故。

    現在無以前念實有應本質者。

    雖然前念聞諸言熏本識已。

    其本識刹那生滅至此現在由熏習力者。

    前念熏習因緣力唯識變力者。

    至此現在當念聞說惡字時。

    前念熏習諸字自第八識作因能變。

    與惡字同時第六識上變現。

    此雲唯識變力。

    又解。

    但雲由熏習力。

    不雲唯識變力。

    則不成佛識上聚集顯現義。

    佛無熏習故。

    仍于此念者。

    聞惡字當念也即有二個等下。

    明聞惡字當念心上名句集相。

    此初明字·字身二個一字者。

    諸·惡如是一字。

    數二故雲二個一個字身者。

    以體·依·集三義。

    雖釋身言。

    今取聚集。

    婆沙曰。

    身者何義。

    謂是二名聚集義(雲雲)俱舍·正理以體義釋。

    非今所用。

    謂諸惡如是二合雲身。

    如是身但有一故雲一個。

    兩個一字等者。

    明一字成名。

    謂諸惡。

    如是一字名有二故雲兩個一個一字等者。

    明名身。

    謂諸惡如是一字名二合為名身。

    此名身但有一故雲一個一個二等者。

    此明二字成名。

    無名身及多名身。

    無字故。

    謂諸惡如是二字但有一故雲一個如是三個字四個名合有七相。

    一時心上聚集顯現。

     【章】又言者時(至)字多字身抄曰。

    六第三番明六個字十個名。

    此中有二文。

    初明字三位。

    二明名三位。

    今即初也。

    有者彰心上現。

    謂聞說者時。

    餘莫等字亦在未來。

    其前諸惡二字雖入過去。

    還由前念熏習力故。

    至于後念。

    聞說者故。

    已下十六相自心上現。

    故雲有也。

    開發中具陳是。

    對法疏及此章略不說。

    令例上知。

    三個一字者明字。

    謂諸·惡·者如是有三故雲三個。

    兩個字身者明字身。

    謂諸惡·惡者。

    如是二合。

    有二之身故雲兩個。

    一謂諸惡等下。

    章主加注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