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六

首頁
    (五心章) 南京留學慈恩末資釋 基辨撰 【章】率爾等五心(至)問答聊簡。

    鈔曰。

    今釋此章大分為二。

    初标法作門。

    二随門分别。

    今即初也。

    率爾等五心者是标法也。

    問為何大乘教說此五心耶。

    答。

    此分别心生次第。

    小乘諸部說心生次第。

    是故大乘亦說此法相也。

    問。

    小乘諸部說如何。

    答。

    若正量部明了義論說立四心。

    一初主識。

    二随行識。

    三變行識。

    四丈夫識(雲雲)又上座部立九心輪。

    一有分識。

    二引發。

    三觀見。

    四尋求。

    五貫徹。

    六安立。

    七勢用。

    九還。

    謂還有分識。

    若依成實說識·想·受·行四心。

    彼說受等皆悉差别前後而起。

    非離心外有别受等與心俱起。

    前三無記。

    第四(行陰)通三性。

    又初通六識(五識意識)後三在意(不與五俱起故)今大乘由瑜伽論。

    約六識明五心次第生。

    七·八常起故不論次第也。

    上座部所言引發似大乘率爾。

    彼說尋求。

    此亦同立。

    彼言貫徹似此決定。

    彼言安立似此染淨。

    彼言勢用似此等流。

    以十二門分别等者。

    此下作門如文。

    可知。

     【章】第一列名(至)五等流心。

    鈔曰。

    自下大段第二随門分别。

    此中有十二段。

    即十二門分别。

    如次應知。

    其第一門列名。

    其中有四文。

    初标。

    二正列名。

    三舉所據證。

    四章主釋文。

    今即初·二也。

    一率爾心者。

    義鏡曰。

    率爾者忽然也。

    謂此初心忽然堕在所緣境中名率爾堕(雲雲)二尋求心者。

    同曰。

    尋謂思尋。

    求謂推求。

    即于初心所堕境中思尋推求名尋求心。

    三決定心者。

    同曰。

    決謂決斷。

    定謂印定。

    于第二心所尋求境決斷印定名決定心。

    四染淨心者。

    同曰。

    染謂染淨。

    即即不善性并有覆無記。

    淨謂淨潔。

    即是善性及無覆無記。

    由第三心于所緣境得決定也。

    此位方得染·淨性成名染淨心五等流心者。

    等謂均等。

    流謂流類。

    由第四心染淨已成今此位中或善或染流類均等名等流心。

    等前心流名等流心。

    今五心言亦攝心所。

    定相應故。

    今從主勝故唯名心。

    若心王名心。

    是當體名。

    若數法名心。

    從勝為名。

     【章】瑜伽第一(至)身識亦爾鈔曰。

    三舉所據證。

    瑜伽論第一(八丁右)之文也。

    由眼識生等者。

    率爾由五識生。

    故今且就眼識言故雲由眼識而生三心可得。

    耳識鼻識等亦準是可知已。

    是且約散心論。

    定位意識率爾聞聲等如至下辨。

    謂率爾心等者。

    次第生起如上已明。

    至下亦辨。

    善不善轉者。

    論曰。

    此後乃有等流眼識。

    善不善轉。

    而彼不由自分别力。

    乃至此意不趣餘境。

    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雲雲)就雲善不善轉西方兩解。

    一雲眼識唯一刹那。

    一雲亦得相續。

    如成唯識第三說。

    以雲多相續為勝。

    義鏡曰。

    善不善轉者。

    此明依意引力方成善惡也。

    五識率爾雖引生意。

    而五等流但依意力方成善惡故。

    雲善不善轉。

    如眼識生等者。

    類釋耳等。

     【章】由初三心(至)實兼後二鈔曰。

    四章主釋文。

    明但雲三心可得不說五心可得由初三心者。

    率·尋·決三心。

    此三同無記性故。

    今雲性類同故。

    然此且從未轉依位中境說。

    若強勝境則三心共通三性。

    如熱地獄等。

    然釋此論文章家存二釋。

    第一釋初雲如今文性類同故但說初三心。

    第二釋次伽抄曰。

    初說三心。

    諸心生時多起三故後二心不定。

    但說三言(雲雲)(已上由義鏡增加雲雲)實兼後二者。

    今雲。

    但非三心性類同。

    後二心亦有無記性起故。

    若爾染無記者指何物耶。

    謂染之無記有覆無記。

    淨之無記是無覆性。

    等流自可知已。

    其實可雲五心可得。

    然論雲三心可得。

    諸心生時多分前三心性類同故雲三心可得。

    後二心多分善與不善相續轉故不雲五心可得。

    少分後二心亦同性起故雲實兼後二也。

    義鏡中引神廓攝論疏之謬而辨。

    恐繁不叙。

    往彼見焉。

     【章】第二辨相(至)率堕境故。

    鈔曰。

    此下第二辨相門。

    此中有六文。

    初辨率爾堕心。

    二辨尋求心。

    三辨決定心。

    四辨染淨心。

    五辨等流心。

    六類釋耳等。

    初中有四。

    初約五識辨率爾。

    二約同時意識辨。

    三舉意識率爾證。

    四約同時意率爾。

    第二攝相者。

    五字标牒。

    且如眼識等者。

    初辨五識率爾。

    如文可知。

    同時意識等者。

    一辨同時意率爾。

    先未緣此等者。

    此者不串習境。

    若爾何故不雲境雲此耶。

    答。

    今所緣與能緣俱未起雲先未緣故。

    若但雲境則不彰能緣未起。

    故今雲此。

    如俱舍論随眠品中所說見此所斷之此言。

    今初同起者。

    今初二字示率爾心。

    同謂與五同時能所緣起。

    問此同時意識率爾所緣之境緣何境耶。

    答。

    三藏解雲。

    西方有三說。

    初師雲。

    意識率爾唯緣過去曾所緣境。

    次最勝子解雲。

    意識任運率爾之心通緣三世及非世法(無為)第三師雲。

    意識率爾唯緣過去境。

    以緣不明了故。

    與五識同時分别意識唯應說緣現在境(已上伽抄)今雲。

    此中第一說唯說獨生意識率爾等。

    第二說不簡獨·俱總相雲此說意識率爾心。

    第三說差别觸與俱而說也。

    今章文既雲同時意識故是與五識同緣之境。

    雲同起故故瑜伽論等者。

    三舉證。

    第一證也。

    故言承上同時意識故。

    此論文證五同緣意率爾心也(是秋篠意)任運散亂者。

    任運言彰與五同緣。

    由非是作意力起名率爾堕心。

    雖不作意任運起故(雲雲)散亂者。

    簡定位意不串習境者。

    周記曰。

    未曾更境雖說曾更未得解皆名不串習(雲雲)無欲等生者。

    欲謂希望。

    即尋求分别。

    等言等取尋伺。

    是即彰任運起率爾也。

    有俗等生等者。

    簡尋求意非率爾。

    又解深密等者。

    經第一心意識品之文。

    此第二證也。

    證五識必有同緣意。

    必定之字此證字眼。

    謂五識必任運。

    與其任運五識心定俱起意識故。

    今雲意識有率爾心一分别意識等者。

    秋篠曰。

    眼等五識雖無分别。

    而依分别意識而起。

    即以第六分别根本乃得轉故雲一分别意識俱時而轉(雲雲)今雲。

    深密經及決擇分意就五識俱有依中分别依雲一分别等。

    今此引意以前引瑜伽第三文證有任運無分别起意識名率爾堕心。

    次今引深密決擇文證五識起必定俱時有意識轉。

    故此一分别言是同文舉來。

    須取舍為證。

    又言分别有三。

    一自性。

    二随念。

    三計度。

    今此分别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