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dot決定·染淨三心。
就此三心不與五俱者五後意識。
緣刹那過去通比非量也。
故今雲刹那論之等也。
【章】瑜伽論言(至)故論偏說鈔曰。
五會違。
伽第三(六丁)文也。
問。
率爾五後。
尋求等意緣過去者。
何故瑜伽言五識無間所生意識尋求·決定唯應說緣現在境等耶。
故今會雲。
此約事緒究竟名為現在。
此依方位等者。
此依五後意所緣境上五心生彰已能所緣事究竟分位雲緣現在境也。
次文雲。
若說理事。
未究竟來五心不具(雲雲)故今雲事緒究竟。
事理究竟也。
瑜伽自言等者。
伽三(六丁左)文也。
此者指五後意。
彼境者五識所緣境也。
略纂中征起雲。
若爾三心義重二途。
若約刹那名緣過去。
若約事竟名緣現在。
義既不定。
雲何言唯。
今救之雲。
論雲唯緣過去唯緣現在者。
唯有三義。
今取簡持說唯緣等。
此義雲何。
若約刹那名唯緣過去。
即簡相續時。
若約事竟名唯緣現在。
即簡餘現在随事有簡故無有妨(已上秋篠取意)染淨說爾等者。
上來引瑜伽辨尋求·決定緣境會違已。
此文明染淨心。
初三心同性故。
論先說初三心略染淨。
故今明雲亦爾。
謂如其五後尋求決定。
五後意識染淨亦爾。
若約刹那名緣過去。
若約事竟名緣現在。
故雲染淨亦爾。
三心性同等者。
論說初三心不說染淨。
初三心三性性同。
故論偏說初三心。
雖然論染淨緣境例初三心可起而已(雲雲)周記曰。
獨頭意識雲何得緣現在。
義與未來複有何别。
答。
不作過未行解行解直于所緣而作行解名現在。
作過未解未來更思。
(雲雲)
【章】第十二問(至)非圓滿故。
鈔曰。
第十二門餘義問答分别。
此中有六文。
初标牒。
二五心數多少分别。
三通無漏問答。
四通三界問答。
五說五心所為。
六幾字具五心問答。
今即初·二也。
答據極多分等者。
秋篠曰。
顯善意者。
不增不減顯心生分位。
極多有五。
遮心外境界。
極小有一。
即三界唯心。
所謂本識。
約本體唯一。
約分位唯五。
故非增減。
纂雲。
上座立九。
太增則有餘過。
诃梨跋摩立四。
太減則不足過。
有遮餘部增減過故唯立五心。
不增不減(雲雲)極小有一等者。
約本體但說一非具五心。
心生緣境義非圓滿故。
說心生在五心義。
不增不減。
【章】問此五心(至)亦通無漏鈔曰。
三通無漏問答。
答五皆通者。
五心皆通無漏。
聞聲定心等者舉例而示。
因無漏心等者明無漏心有尋求。
或說尋伺等者。
立無漏心有尋求理。
就尋伺通無漏義有二師說。
一雲尋伺于五法中唯分别攝。
唯有漏故。
論第五雲。
諸尋伺皆分别。
有分别非尋伺故。
二雲。
對法第十及十地論第一等說正思惟是語言因。
故知尋通無漏。
尋既爾。
伺亦然。
由是于五心有漏無漏義亦有二師說。
一雲。
五心唯有漏。
諸無漏位一向是善無有三性轉易之義。
不說五心。
二雲。
瑜伽釋家最勝子菩薩言。
如佛菩薩神通等心任運而起。
率爾之心緣三世境。
尋求·決定等緣前類境等。
由是明知。
五心皆通無漏。
二說之中以第二為今家義。
倫記中舉三藏傳西方三說。
第二師義此最勝子解也。
與欲俱故者。
無漏心與欲俱。
與欲俱故有尋求。
故雲通無漏。
【章】問通三界(至)随應可俱。
鈔曰。
四通三界問答。
一二心中等者。
五心一一皆緣三界。
故三界五心有。
三界諸心别識類等者。
眼耳身識二界二地。
鼻舌二識一界一地。
六·七·八三識通三界九地。
所具諸心随應可俱。
(已上秋篠)
【章】何故須辨(至)唯識相故。
鈔曰。
五說五心所為。
答為令了知等者。
答意雲。
為令了知二定說此五心也。
為令了知等者顯入生空也。
入法無我等者顯入法空也。
何故此文知顯入二空。
答。
為令了知心生分位前後差别非常一故。
由斯速入補特伽羅無我之性。
又欲令知前後諸心所緣境界皆不離心。
唯于心上聚集現故。
由斯速入諸法無我唯識之性(已上秋篠取意)問。
此五心以何為體。
答。
未見教文出此體性。
然理言之。
即八總聚心心所法而為其體。
諸心心所初堕于境。
總有率爾。
俱于境即有決定。
随于何性得有染淨。
等流可知。
問。
若有于欲名為尋求。
若欲用殊尋求可成餘所非欲。
如何依總立五心耶。
答。
總聚但得有欲即成五心差别。
非一一皆令有欲。
思之。
又此五心通三界有。
不可唯依尋伺等立。
(雲雲)(已上周記)
【章】問此說五(至)乃至無量鈔曰。
六幾字具五心問答。
且依此方一字等者。
有雲。
依梵本語。
一字無诠。
二字已上方有诠表。
故無一字所成之名。
由是考顯揚論第十二。
有字非名。
即字界阿阿等聲無所诠。
故。
若依此等說今檢唐言。
故有一字所成名也。
故今雲且依此方等也。
但聞一字時等者。
秋篠曰。
依唐方言說佛字時名句已竟意解悉圓。
故雖一字說具五心。
法字亦爾。
餘準可知。
(雲雲)
【章】聞緣解了(至)說具五心鈔曰。
此文明五心具時。
具五心但在聞緣解了。
非雲限字數五心具足。
若說理事等者。
纂雲。
若名句竟意解圓時具五心者。
但聞半名半詞意解不圓。
此時若不具五心則起何心心耶。
又自斷雲。
夫五心者。
但說心生分位。
無勞簡其圓·缺。
故心不起則已。
起必具曆五位。
唯除強緣聞舊而起。
秋篠救之曰。
言圓者究竟義。
生解究竟故名為圓。
若聞半名等時名句未竟。
五心何具。
事究竟意解圓時方具五心等。
故半名時随境心生。
未必具五。
故簡圓·缺。
允當深廣(雲雲)若聞了訖者。
現本作聞了說不可也。
南京古本作訖字。
【章】随爾所時(至)深為允當鈔曰。
辨餘義文一事究竟經曆多念故。
雲随爾所時随彼意識等者。
若意識起尋求。
其時五識亦名起尋求。
秋篠曰。
依此文證可知。
五識尋求是位尋求非體尋求(雲雲)故六具。
五·七·八唯四等者結文可知。
已上五心章訖。
大乘法苑義林師子吼鈔卷第六(尾)
安永第五仲春二十一日于平安城五條新善寺内雲林庵以愚見解說之次。
草草不憚拙智。
任義解生***。
(雲雲)
慈恩末資近住基辨(生五十六歲)回向四恩法界海回向無上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