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執實我名非世境。
二者已轉位無我之理名非世境也(雲雲)周記曰。
緣非世者即是無為。
彼緣龜毛亦名非世。
本無體故(雲雲)又雲。
周記釋為好。
秋篠亦有理。
果位有四心下已轉以去諸位名雲果位。
初轉依已去有率爾故。
合前三心雲有四心。
皆唯現量者。
初轉已去平等智故是唯現量。
非計度故非非量攝。
通緣三世等者。
成唯識七說。
平等性智遍緣真俗為境(雲雲)故緣俗三世為境。
緣真非世為境也。
【章】第八因果(至)及非世境鈔曰。
四明第八識二位。
第八識因果二位俱任運現故無分别。
故雲唯現量。
在因緣現在者。
因位第八緣種子有根身器界故雲緣現在。
果緣三世等者。
成唯識十說。
大圓鏡智緣真如境。
是無分别。
緣餘境故後得智攝。
其體是一随用分二。
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雲雲)此中緣三世即雲緣餘境也。
雲及非世境者即緣真如也。
【章】第六意識(至)及非世境。
鈔曰。
五明第六意識。
此中有五文。
初标。
二定位第六。
三散位獨頭。
四會違。
五明五俱意。
今即初二也定位五心等者。
秋篠曰。
離散分别證行而轉。
故唯現量。
問。
染淨之心論說分别。
雲何皆說無分别耶。
答。
論就散心依别義說。
若依通義何妨亦有是現量攝。
(雲雲)
【章】若在散位(至)世非世解鈔曰。
三明散位獨頭第六五心。
通比非量等者。
此總言也。
若别言之。
五心中初三心。
若異熟心及三無記(異熟。
威儀。
工巧)為三心者。
皆是比量。
無倒執故二種二心皆緣三世分别而起。
不名現量。
染淨心中染邊唯非。
淨邊唯比。
若無記者通比非量。
初雲獨散意識。
初三心者随何無記皆緣過去。
通緣三世者。
獨散意識随念分别故緣過去。
亦尋伺計度故緣未來事及非世境者。
若獨散意緣心變如緣似非世境。
又起實我法執是亦非世境。
體都無故。
境者影像相分。
行相亦作等者第六心上行解。
即作世非世行解雲行相也。
【章】瑜伽論說(至)多分緣故。
鈔曰。
四會違也。
問雲。
獨生意識五心通緣三世非世境者。
何故瑜伽第三卷雲意識任運散亂。
緣不串習境時無欲等生。
爾時意識名率爾堕。
唯緣過去境耶。
解雲。
釋此瑜伽文。
唐三藏說西方三解。
一雲。
獨生率爾若在散位唯緣過去。
論說唯緣過去境故。
二雲。
獨生率爾通緣三世及非世境。
唯緣過去文屬下文故。
三雲。
獨生率爾唯緣過去義同初師。
然解論文與初少别。
謂意識率爾唯緣過去境。
以緣不明了故次起五識。
與五識同時分别意識或尋五識或定五識。
既與五識同時意識故唯應說緣現在境。
若此五識同時尋求決定意識則緣彼五識曾所緣境生。
此言無間者由與五識同時親依五識生故緣無間。
此是同時無間。
非前後無間也(已上取意)伽抄周記曰。
約五後意多分緣故者。
前言。
單顯緣三世者。
約長時言。
此瑜伽文據刹那說。
但緣前念五識境故(雲雲)今雲。
周記意由西方第三師義。
約五後意多分緣故者。
章主由西方第三解釋緣過去句也。
此意釋言。
瑜伽說意識率爾緣過去者。
五後意識緣五識曾所緣境。
故今說緣過去也。
秋篠曰。
釋五後意識尋求等心于先已緣境雖不起率爾。
若新境至時亦有起率爾。
此率爾心亦緣過去。
五後意識有分别故。
非謂緣先過去境更起率爾。
故不相違。
問。
若爾何故伽雲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或尋求或決定唯緣現在等耶。
答。
就刹那說實緣過去。
今就一運現在故說緣現。
猶如一生名為現在(雲雲)今雲。
若無間者。
同時無間。
非前後無間。
則約五俱意識而論。
即現在同時所緣境。
其時所緣境前念五識所緣境故。
有處雲約過去。
若無間者雲前後無間非同時無間。
則五後意識緣五識曾所緣境。
其曾所緣境約五識則過去。
約意識則現在。
此現在境意識相分前念五識所緣境故亦名緣過去。
于理無違。
【章】與五俱意(至)明了取故。
鈔曰。
五明五俱意五心。
此中亦有五文。
初标。
二陳那義。
三如實義。
四别論。
五心五會違。
今即初二也與五俱意八字總标也。
有義唯現量等下二明陳那義。
秋篠曰。
此即三量不并師義也。
于一事境相違作用不得俱生。
故不并也(雲雲)作證解故者。
明唯現量所由。
理門論雲。
意地亦有離諸分别唯證行轉。
此文即明五俱意亦現量也。
陳那菩薩等者舉證設五俱時等下章主文也。
緣十八界等者。
此義違成唯識等說五根比量得除佛及定心并第八境所餘并是比量得。
随五現塵等者。
五識所緣現在五塵雲五現塵也。
明五俱意緣十八界亦現量攝之由。
今謂。
實難五根比量得非現得。
攝根随境雲現量攝。
随五塵現根識明了取處名現量也。
其實非十八界别别雲現量得。
随應總合五俱意識緣處雲緣十八界亦現量得也。
【章】有義不定(至)及非世境。
鈔曰。
三明如實義。
此師說三量并師也。
性尚不同等者。
立理。
秋篠曰。
五心之中若率爾位。
或有異性。
如定中聞聲等。
或有同性。
如餘散率爾等。
若尋求等二性同無記性。
四·五兩位并通三性。
今總顯之雲性尚不同(雲雲)五俱意識所有五心三性尚異。
何況三量中唯現量耶。
集量不說等者。
會集量論。
集量意說五俱意識亦有現量不說唯是現量。
何得定判等者。
判唯是現量是即定判。
定判是堅執比度。
秋篠曰。
堅執比度等者非量也。
泛爾緣瓶亦是非量。
非必堅執今約多分對比度義名堅執耳(雲雲)何得二字遮許五俱唯定現量。
于理未可四字結非故五俱意義等者。
問。
何故義通現比等耶。
答。
與五同時緣十八界同緣五境現量所收。
于眼等根比量所攝。
非稱境知非量所攝。
即一刹那意通三量。
量謂能緣識之功能。
非一眼識尚有多能。
此亦何失。
然由其境明昧等故。
善令意識有三量起。
故雲五俱意義通現比等。
通緣三世等者。
此即通緣十八界是必非一念緣。
但非雲現量緣。
以三量義通緣也(已上)總論五俱已。
【章】若緣一境(至)緣過去境鈔曰。
四别論五俱明五心三量。
與五一俱者五識中随一俱五俱意雲五一俱。
秋篠所覽本作一五俱意相同。
問。
與五識中随一俱意何故雲五俱意耶。
答。
秋篠曰。
言一五者。
且五識中随各取一别得總名。
故雲一五。
如呼一人名六群比丘。
以同數故(雲雲)率爾等流等者。
是無分别緣故雲定唯現量。
中間三心等者明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