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六

首頁
    流故。

    是亦一念即具四心(雲雲)周記曰。

    更起淨識初念即是(至)心等流故者。

    此約初念即具四心。

    是前有漏等流故(雲雲)周記問答問前念出觀時有漏心。

    更起淨識入觀時是無漏心。

    前後念漏無漏異。

    何故名等流耶。

    答。

    周記意雲。

    由緣于事所現心品等同。

    故名等流。

    問。

    初地于七唯緣谛理。

    有漏無漏不同。

    何名為流。

    答。

    周記意雲。

    約修道中于六法空後得之智能引于七。

    緣于事故據容有說。

    非是一切(雲雲)(更有二解恐繁不舉是委如決擇抄中。

    往見)今雲。

    周記釋迂回。

    章次文釋更起淨識初念四心之由而雲是前所起心等流故。

    由是按此等言。

    如護法正義所言等無間緣之言。

    雖中間有出觀漏心。

    前念入觀無漏與今念入觀無漏等同類似。

    故雲合有四心雲前所起心等流也今創堕境等者。

    明更起淨識有率爾由(今雲再入觀之初念有率爾。

    第二念已後無漏相續決淨筆三心也) 【章】此中且依(至)所具諸心鈔曰。

    自下第四判前科辨六識具心多少。

    此中有二。

    初正判前科二辨六識具心多少。

    今即初也此中者。

    指今此五心章所論且依論說等者。

    論者指瑜伽第三但約六識而說。

    上來已明七八識亦是随應具五心。

    雖然今此中舍而不論故雲且也。

    七八道理等者。

    彰七八具心雖無文證以理今論。

     【章】理而言之(至)勢力勝故。

    鈔曰。

    此下第二辨六識具心多少。

    此有三義。

    今即第一師義也。

    理而言之等下總叙第一師意。

    因果合說等者。

    第六意識唯因位具五心。

    前五識因位·果位合說為有五心。

    因但有四下具叙第一師義。

    此師意說。

    五識亦有尋求·決定二心但無染淨。

    因位五識勢力劣故不如果上。

    尋求見聞已下立理令五識有尋求。

    謂尋求分别之問。

    眼識以見物尋求。

    或耳識以聞物尋求。

    鼻識等準知。

    如是見聞尋求之間既名尋求。

    五識随意轉。

    有希望故可名尋求。

    而五識随轉明。

    不爾此等者正立理。

    若不五識有尋求心。

    則此見聞未了之意識心應與五俱不轉。

    秋篠意曰。

    瑜伽文中說五俱意随五亦名率爾準是自知。

    意俱五随意應名尋求。

    此時意俱五有欲等生故(雲雲)率爾一念等者。

    周記意雲。

    率爾過去已決定在未來未生。

    其間五與意俱現在前時若非尋求。

    即此是何心攝耶(已上周記取意)有此難故雲便為大失。

    決定意識等者。

    成五識有決定。

    秋篠意曰。

    決定亦與五識有尋求意同。

    尋求已謝染淨未生。

    五随意轉。

    若非決定。

    則是名何心。

    故知五識亦有尋求決定二心。

    因中五無等下成立五識無染淨。

    此師正成立一義。

    成立意雲。

    因位五識勢力微劣。

    故以自力不成染淨。

    故立因位有四。

    問。

    若尋求·決定意俱起五識名尋求者。

    染淨意識俱起五識亦應名為染淨心耶。

    有如是難故。

    第一師義不成果。

    即具有者下二句明果五識具心。

     【章】有義八地(至)七八各四鈔曰。

    此第二師義。

    此師意說。

    因位五識亦有染淨。

    舉例成因五識亦具五。

    五識自在者。

    任運為自在。

    前後相引等者。

    前念後念相引亦成染淨。

    許七八識等者。

    舉例成故知五識等下結成第二師義。

    此義為正義。

    次下舉證成自在位任運五識相續義故。

     【章】此中有義(至)許亂生故。

    鈔曰。

    此第三師義。

    秋篠曰。

    傳說此泰法師義。

    元曉法師亦作此說。

    如金鼓疏(雲雲)又曰。

    此師意者瑜伽既雲前三心中初是五識二在意識。

    又言。

    等流心時方有眼等。

    故知如文唯有二心(雲雲)許亂生故者。

    若率爾心緣串習境此心無間生決定心。

    如論說言。

    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或尋求或決定。

    故知未必生尋求心。

    乃至等流應知亦爾。

    是名亂生。

    此亂生心皆前等流故。

    五唯有率爾·等流。

     【章】今此且依(至)易識境故鈔曰。

    下第二師會第三師所引證文。

    今此者指第三師為證瑜伽前三心中初是五識等文。

    顯勝法說者。

    粗相門也。

    秋篠曰。

    初是五識等者依粗相門中容無雜易識境界然非盡理。

    餘所有文皆準是會(雲雲)瑜伽論言等者。

    論第一(八丁右)文也。

    此舉第三師所證文。

    又言。

    染淨是意識等者。

    此亦論同處文。

    且依于一中等者正會之文也。

    一者就一邊不盡理也。

    中容無雜者約五識意識率爾無記而故雲中容。

    意識但有尋求·決定染淨。

    此約意識有分别一邊而說。

    不論。

    與餘識并生。

    故雲無雜。

    易識境說者。

    間斷轉變易脫雲易識也。

     【章】何因不許(至)理必相續。

    鈔曰。

    正斥第三師義。

    初叙理。

    次引證成。

    何因不許等者。

    初立五識有尋求理。

    雖尋求未了時見聞未了之間數數尋求。

    何所由故不許見聞未了數數尋求若許則意識與五俱起尋求也。

    故知五識有尋求心。

    成唯識雲等者。

    論第四文也。

    次引證證五識有決定染淨等流。

    此唯識文成立任運決定不假尋求五識身理也必等者。

    說五識相續故證有決定染淨等流也。

    秋篠意曰。

    得自在位者。

    八地以去并佛果位也。

    任運者。

    于境自在不假分别故雲任運。

    決定者更無疑慮也。

    不假尋求者無所未知故。

    如是五識起故彼五識身何不相續耶。

    所以引此唯識為證。

    謂自在位已串習境未必尋求然後決定。

    翻是準知。

    若自在位未串習境。

    其五識中無唯率爾不起尋求。

    故知五識具有五心(已上秋篠意)故知五識等得結第二師義。

    于理為勝。

    瑜伽既會故雲不違瑜伽也。

     【章】第四刹那(至)無微細者。

    鈔曰。

    自下第四門。

    此中有七。

    初标牒。

    二明五識率爾唯一刹那。

    三明意識率爾唯一刹那。

    四明尋求決定多刹那。

    五明染淨刹那有一多。

    六明等流有二說。

    七結成。

    今即初二也。

    五說率爾等者标别科。

    瑜伽第三已下舉證成。

    又非五識身等者。

    成唯識四依此文略有三師解。

    一者難陀等解雲。

    五識自他前後不相續故。

    必第六識所引生。

    唯第六為開導依(義燈雲。

    此師準文不許五識俱生。

    亦無二刹那續。

    亦非更五互生。

    若前若後心意識起是故五識必用第六為開導依雲雲今雲。

    且如眼識。

    一念起二念不續。

    唯一刹那故身類前後不續也。

    又雲他前後則如眼識以耳識等為他。

    鼻舌識等亦複以眼耳等為他。

    雲不相續。

    思準可知)二者安慧等義雲。

    前五識有三位。

    若論多分。

    一刹那生。

    一未自在位。

    二率爾遇境位。

    三遇非勝境位。

    如是三位前後念不相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