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别起一染一淨由别尋求決定勢力。
故雲等流後起等流甚不是。
【章】自亂心亦(至)餘作法同。
鈔曰。
明亂生中第四明自與心亂相。
秋篠曰。
唯由眼境識心俱亂。
不由聲等境亂。
故雲自亂心亦亂也(雲雲)唯以自他等者。
示與他亂之别。
自他者自識·他識。
前就他識所緣境。
今就自識所緣境差别。
自能緣心錯亂。
是雲自亂于自亂心五心生起次第亦錯亂。
故雲心亦亂也。
【章】第六諸心(至)得俱起故鈔曰。
自下第六門對辨八識五心俱起。
此中有五文。
初标牒。
二辨八識五心俱起。
瑜伽等說者舉證。
瑜伽五十一(六丁)文。
成唯識第五亦說。
等唯識說瑜伽論說。
藏識恒與末那俱轉。
意識起時二俱轉。
所謂意識及與末那若五識中随起一識則三俱轉。
第七·六五之中一。
乃至或時頓起五識則七俱轉。
第七·六前五(雲雲)故知諸識五心彼此展轉一時并起。
【章】亦有眼識(至)一心俱起鈔曰。
三辨眼識耳識五心俱起。
今明從五心初阙一其餘四心俱。
且舉一例而示而已。
此耳識先起眼識後起俱之例。
眼識尋求等下明尋求曆多刹那故有與耳識決定等三或染淨等二俱。
【章】亦有眼識(至)理此可知。
鈔曰。
四辨五識五心俱起文顯自知。
理無遮故者。
以理立故作此言也。
經論說八識俱起故。
五識五心俱起亦道理應爾。
如眼識生等者。
舉眼識俱令例準餘也。
秋篠曰。
同時意識理有無疑。
故不舉之。
問。
具如眼識率爾無記生耳識等流善性。
與此二識俱起意識為是何性解雲。
若眼識率爾境強耳識等流境劣。
即随強性定。
若等流境強即随彼性定。
問。
若爾等流耳識俱起意識既是善性。
何引無記眼識。
無記不違善惡而違無記故。
解雲。
如定中意識既是善性而得引無記耳識。
何妨耳識等流起意識雖善惡性而得引無記眼識。
此義稍難。
學者應思(雲雲)今雲。
此釋尤妙。
由成唯識五意。
【章】有說不得(至)故不說之鈔曰。
五辨異說。
不得者不許俱起。
既非正義者。
小乘薩婆多等不許六識一俱起今此有說同異部義心不并生故雲既非正義也。
【章】第七初後(至)少境現故。
鈔曰。
自下第七門。
此中有五文。
初标牒。
二辨初多後少。
三辨初少後多。
四明中三心不辨多少。
五約果位辨中間三心。
今即初·二也。
初者率爾尋求也。
後者等流心也。
廣者多也。
略者少也。
率爾尋求心多等流心少者。
五識同時各遇異境發初二心未起餘心于明眼識忽遇新境即起率爾乃至等流此時名為率爾尋求心多等流心少(雲雲)(已上秋篠取意)又周記曰。
初多境現有等者。
後等流但有一·二等思。
(雲雲)
【章】或有率爾(至)别别遇故鈔曰。
三辨初少後多。
秋篠釋曰。
五識同時各遇新境起率爾心乃至染淨。
未起等流。
以許五識染淨多念故。
時一眼識更遇新境起率爾乃至等流心。
即眼識同時意識染淨。
引起眼識等流及前四識等流。
于此時中合有眼識率爾·尋求二心及今取引六識等流。
故雲初二心少等流心多(雲雲)周記曰。
等流心多者。
率爾心據境名多。
後等流心多心相續名多(雲雲)今雲此釋尤好。
由前前染淨等者。
此今所引六識等流依前五識俱起意識染淨勢力之所引生故雲由前前等也(已上秋篠)今雲。
由前前下明初二心少等流心多所由。
由前前等十一字明等流心多由。
前前者前五識俱起意識染淨勢力。
既有染淨心數五。
故今雲前前。
别别遇故者明初二心少由。
于等流心多時中同時眼識率爾尋求境與同緣意識别别遇境故雲初二心少。
于此時中應有物故。
【章】中間三心(至)不辨多少。
鈔曰。
四明中間三心不辨多少。
多說意識者。
中間三心有二意存一者中間三心但在意識粗相義。
若由此義。
一意識中既無并起不辨多少。
二者許尋求決定位中起五識如實義。
若由此義。
多少準前。
【章】若在果位(至)多少不定。
鈔曰。
五約果位辨中間三心。
秋篠曰。
若在果位。
随所有心一念具故皆得俱起。
餘文可知(雲雲)随應無失者。
随其所應雲得俱起無失。
既許因位等下。
準因位并有五心果位并起自可準知。
【章】第八諸位(至)有未知故鈔曰。
自下第八門明因果二位五心具不具門也。
此中有六。
初标牒。
二明因位五心具由遇新境。
三明遇舊境五心不具。
四明有率爾必有尋求。
五明八地上及佛果位不假尋求。
六明三乘通論無漏位有尋求心。
今即初·二也。
此說五心者。
此五心章說五心義。
唯依因位新知境界。
次第别生者。
五心次第别生有未知故者。
示率爾尋求具。
【章】若遇舊境(至)一念不續故鈔曰。
三明因位遇舊境五心不具。
若遇已串習境。
則率爾·尋求無所用故。
但有後三心。
一念不續故者。
尋求以去多得相續若餘緣集。
或念一念故雲一念不續故(已上秋篠)今雲。
尋求心在多刹那。
尋求已去多分相續。
小分不續。
今雲或唯等流或唯染淨或唯決定。
是餘緣所隔故。
一念不得相續。
或唯決或唯染等也。
【章】無唯尋求(至)所餘識故。
鈔曰。
四明率爾必有尋求。
此約因位遇新境時。
若新知境。
起尋求時必先起率爾然後尋求。
若遇舊境。
有唯尋求不起率爾。
瑜伽說故者。
伽第三雲。
又一刹那五識生已從是無間必意識生。
言意識者即尋求也。
非所餘識者。
此所餘言有三意别。
一者第七·八識名所餘識。
周記曰。
非一切識有率爾已即有尋求。
第七·八識雖有率爾無尋求故。
即于七八等名之為餘(雲雲)二者自在位識名所餘識。
秋篠曰。
若自在位。
難起率爾任運決定不假尋求。
故簡之也(雲雲)今雲。
二意之中以周記為勝。
三者未自在位亦有唯率爾無尋求心。
何者若率爾心緣串習境。
此心無間生決定心。
如瑜伽言。
五識無間所生意識或尋求或決定。
故知未必生尋求心。
此是新羅元曉金鼓經疏意也。
今雲。
元曉師意非今所論。
今所明但于五識而論。
元曉師就意識。
秋篠引是令雷同義。
故為不是。
【章】成唯識說(至)故但有四。
鈔曰。
五明八地上及佛果不假尋求。
任運決定等者。
周曰。
此據緣理名為任運。
于藥病等八地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