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卷第七

首頁
    頌四尋思觀。

    後頌四如實觀。

    名事互為客者。

    一切凡夫無始時來緣諸法時名為先緣。

    名謂諸法名言也。

    事謂諸法體相。

    由名執體實有。

    由體執名實有(或水或火等之名及體也)是為名體屬着。

    謂名與體屬着。

    是即遍計所執。

    體用都無不可得也。

    互為客者。

    暫住非常住者名客也。

    謂名無與非常恒屬著者。

    随緣暫名暫有體故。

    若雲為客為事名是為客。

    非常屬故。

    為名事是為客。

    非常為故。

    然愚迷者于名與事謂常屬着。

    是即遍計所執。

    今由四尋思觀尋思名·義自性·差别假有實無。

    故知名·事常互為客非主實。

    是名四尋思觀。

    其性應尋思者。

    其性者海住山雲。

    觀名事屬著令離。

    則遣所執顯依他也(雲雲)(今雲。

    此釋意以互為客雲其也。

    性之言謂互為客體相。

    觀其體相則離所執。

    故雲應尋思也)今私解雲。

    其之言指上句名·事名·事體相名性。

    愚夫迷思名事屬着。

    是雲其性。

    計所執。

    然今尋思名·義自性·差别假有實無。

    是即觀互為客非主實也。

    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者。

    于二者。

    子島雲。

    于自性·差别二(取意)海住山雲。

    于名與義二(取意)今私解雲。

    于上句所言名與事二。

    名謂能诠。

    事謂所诠。

    即名與義。

    此名與義各有自性·差别。

    此二言二種二。

    梵言特縛炎。

    但名為二。

    即一名身中自一種二。

    泛言二也。

    即是一種二。

    又梵言特縛曳者即二名身中自二種二義。

    故今此言于二者特縛曳之二。

    此二言中有名·義自性·差别。

    是二種二。

    周記曰。

    思名·義俱自性·差别名之為二(雲雲)謂于上句名·事之一各具自性差别之二當推也。

    亦當推等者。

    亦互為客尋思。

    推者。

    海住山雲。

    尋思義也。

    當者勸策修觀行者。

    上句應言亦爾。

    唯量及唯假者。

    彰依他非計執唯量者。

    私雲。

    标事觀唯有分别。

    即唯識門也。

    故周記曰。

    名義俱有其識名為唯量(雲雲)唯假者。

    私雲。

    标名觀唯有假立。

    即言說門也。

    故子島曰。

    謂于自性及差别中亦當推尋唯有分别唯有假立(雲雲)(假立者。

    宗等多言為能立。

    能立者安立之異名)此句意謂。

    此名與事自性·差别二種之二。

    标事唯有分别。

    亦标名唯有假立差别言說。

    都無真實自性差别。

    實智觀無義者。

    此一頌文說四如實觀。

    實智者前四尋思所引四如實智觀也。

    謂如實遍知此名·義自性·差别離識非有識亦非有。

    觀無實境離能取識甯有實識離所取境。

    是名如實觀。

    義者境界義也。

    周記曰。

    觀無其境名為無義(雲雲)海住山曰。

    觀無義者觀遍計無也(雲雲)唯有分别三者。

    子島曰。

    分别三者。

    識名分别·自性假立分别·差别假立分别(雲雲)海住山曰。

    唯有分别三者三分别也。

    三分别者如子島釋。

    成唯識九說如實遍知名義等四無實境離能取識是也。

    彼無故此無者。

    周記曰。

    境既是無。

    能取之心亦複無有。

    故雲彼無故此無也。

    非是識體而總是無。

    但無彼執實能取也(雲雲)子島曰。

    謂義無故觀此三種分别亦無也(雲雲)海住山曰。

    彼無故此無者。

    中忍位觀能取無也。

    彼者指心外名·事自性·差别一切境義也。

    此者指能緣三分别也。

    無彼所執境義故無此能緣三分别(今雲。

    此釋潤色周記)又曰。

    此無者。

    似無依他實無所執也。

    似指心實無心上計執也。

    實智觀無義者印所取無也。

    彼無故此無者觀能取無也(雲雲)(已上海住山)今雲。

    此三釋意固也。

    以海住山為詳釋也。

    此皆成唯識九說甯有實識離所取境之意也。

    是即入三性者。

    子島曰。

    如上所說即是悟入三種自性。

    謂初頌前半觀名與事更互為客。

    即是悟入遍計所執自性。

    初頌後半觀彼二種自性·差别唯有分别唯有假立。

    即是悟入依他起自性。

    第二頌中即是悟入圓成實自性(雲雲)海住山曰。

    此一句總結(雲雲)今雲。

    第二頌似泯能報取住無所得。

    非安立觀似證唯識實性也。

    故雲是即入三性也。

    問雲。

    無著二頌文雲何總結雲是即入三性耶。

    答。

     初頌之中名事互為客等二句彰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

    故互為客文明唯虛妄起翻示名事屬着都無體用。

    其性二字由海住山雲應尋思互為客性。

    若爾則尋思唯虛妄起觀都無體用。

    故可雲悟入遍計所執性唯虛妄起都無體用也。

    于二亦當推已下悟入名事依他性。

    實智觀無義二句重觀依他起性。

    是為悟次句彼無故此無。

    悟之泯能所故。

    以四如實非安立智以悟入圓成實性。

    故雲是即入三性也。

     【章】成唯識言(至)誠證非一。

    鈔曰。

    舉證之中二舉成唯識而成。

    論第七(二十五丁)之文也。

    疏七末(三十八丁右)此引文中初引釋識言證存實義。

    後引唯言釋證遣處義。

    總顯者顯唯識言有深意趣。

    即是初地所證百法明門。

    故彰修唯識觀則入初地證百法明門。

    顯者表也。

    疏曰。

    此識言所表(雲雲)。

    一切有情者。

    子鳥曰。

    若依取蘊建立有情。

    則佛無有漏非有情攝。

    若示現者。

    佛亦有情故佛亦在六十二有情中(雲雲)(已上取意)今雲。

    由成唯識疏意(二之本五十七丁)曰。

    論離有情法有二意。

    一内有情數法名不離有情法。

    外無性法名離有情法(今雲。

    是随轉理門也)二識所變法不離有情(今雲。

    本疏一本說有情之體本識也)法。

    即非情(山河草木等)法亦不離有情法。

    無法(如龜毛等)名離有情法(今雲。

    是大乘義)由如是大乘義。

    則一切有情言攝入一切業果示現色身及所變山河草木飲食車乘等。

    皆是本識所變有情法故(已上由本疏私立此義)所變相見者。

    心·心所·所變相·見即是色法。

    分位差别者。

    色·心·心所分位差别。

    即是不相應行。

    及彼空理等者。

    彼謂心·心所·色不相應行。

    空理所顯等者。

    成唯識疏(七末二十八丁)說及彼二無我空理所顯真如。

    以空理為門顯真如也。

    空性即是二無我理。

    由此理故便顯真如(雲雲)又二十論疏(上)曰。

    圓成實性依他起上遍計所執空無之理。

    真實唯識即是識性(雲雲)(今雲。

    于依他起心·心所·色·不相應行一法一法空無實有固執。

    則圓實性無為法性自顯現了。

    是名二空所顯真理。

    于此法性無為立六無為。

    真如亦是假施設名。

    如食油蟲此法真理二空之所顯故。

    雲彼空理等也)識自相故等者。

    釋上五名唯識之所由也。

    成唯識疏(七末)曰。

    所以許有識自體者。

    識自相故。

    許心所。

    識相應法故。

    許見相分者。

    即心及心所二體所變故。

    許不相應者。

    即前三分位故。

    許真如者。

    即四實性故。

    如是五法皆不離識總名為識。

    非無心所等。

    此識言所表(雲雲)識自相故者。

    八識心王也。

    何故此雲自相。

    謂能所變之根本故。

    如對法論說四根本實色名色自相。

    能所變相離八識心無變現由。

    是根本義故雲識自相也。

    識相應故者。

    六位五十一心所何故此雲相應耶。

    三所和合似一。

    如楞伽七說如日與光非即非離。

    二所變故者。

    心及心所為二。

    此二所變現之色法故。

    三分位故者。

    心·心所·色三分位名不相應行。

    不相似彼三故名不相應。

    行謂遷流。

    簡無為法。

    四實性故者。

    心·心所·色·不相應為四。

    真如此四實性故。

    唯言但遮等下引唯言釋證遣虛義也。

    成唯識疏(七末二十八丁)釋此文雲顯唯言所遮(雲雲)謂示本來都無雲遮。

    唯言但遮一切愚夫通二乘等執定離識諸實有色等。

    為不實故。

    妄颠倒故。

    今遮總雲唯也。

    實有色等者。

    等心·心所·不相應·無為。

    即遮遣計執五法事理唯虛妄起體用都無。

    如是等文等者。

    意言。

    諸教之中多說悟入三性之文。

    皆應引成也。

    上來明方法訖。

     【章】由無如來(至)事理為空鈔曰。

    自下五病藥相對明觀門德。

    此中三文。

    初明初重遣存觀門起由。

    二病藥相對。

    三正明觀德。

    今即初也。

    由者。

    所以。

    秋篠曰。

    所以此初重觀門起者。

    由諸有情無始已來執遍計識法為有撥真俗事理為空。

    是故最初遣彼迷執令知法性。

    所以初如是觀也。

    無始來者。

    釋是立二家釋。

    初他家義。

    後今家義。

    初他家義者。

    三論宗嘉祥中論疏(六末)曰。

    論主解說無始有四意。

    一小乘人言有生死長遠始不可知(論主由佛意。

    佛經說無始者非是有生死長遠故無始。

    明生死始不可得。

    即是生死無有根本)二者佛意明無始者。

    即兩舍(明其無始。

    辨其無有始。

    非謂有無始。

    故始無始五句不作即令悟入實相)三者佛經明無始。

    即無有終亦無中間如樹無根亦無枝葉以無始及中間故無生死。

    亦無終故無涅槃。

    即顯六道本不生今不滅不生死不涅槃。

    而大小乘人不解此意。

    四者後得說生死長遠令大小乘起厭離勤習觀行斷諸煩惱也(雲雲)(已上論宗義)後今家義者。

    無性釋一(十一丁)曰。

    無始時者初際無故(雲雲)(今雲。

    此釋當他家明生死始不可得)又章主勝鬘述記下曰。

    無始者顯無本際。

    是常起義也(雲雲)(今雲。

    此釋當他家第二第三兩義意。

    此中常起者。

    無始中終。

    不生死不涅槃不生不滅之義也。

    又無本際者辨其無有始也)撥事理為空者。

    今雲。

    此有二種。

    一者别起惡見撥無依他·圓成。

    二者雖别不起惡見執實我法者必撥依·圓。

    若不撥依·圓實有執不起也。

     【章】故此觀中(至)對遣空執鈔曰。

    二病藥相對明遣虛存實。

    故此。

    故謂承上句雲有空同時處起。

    此謂指初重觀門故雲觀中遣者。

    空觀者。

    此句示能治藥。

    唯虛妄起都無體用之觀即是能治空藥。

    對破有執者。

    對所治病。

    謂以唯虛妄起都無體用空藥治實有病。

    存者有觀者。

    此亦示能治藥。

    依·圓諸示體實之觀即是能治有藥。

    對遣空執者。

    亦對所治病。

    謂以依·圓諸法體實之藥治撥無依事圓理空病。

    總言之随病(有病空病同時起病)說藥(不用遣空觀有有觀一時觀之藥。

    則不能治有空同時起執病。

    唯識觀是此藥)病息藥亡(病愈已則無病。

    無病對何名藥。

    有空病愈已。

    但見非有非空廢诠法體也)執藥(有教空教)成病(有執空執)悟病(悟有執知空之藥。

    悟空執知有藥)成藥(一法一法唯識所變雲觀之當體是此藥也)非空非不空。

    即有即空既絕百非。

    又亡四句(已上總意可言中道之意。

    大乘光法師百法論疏意)又子島意曰。

    遣虛之處遣計執本來都無已。

    則依·圓二性存實之義自然顯了。

    即一念處遣虛存實義具。

    今病藥相對說。

    則一念住觀空計執破增益執。

    存依圓破損減執也。

    (已上取意) 【章】今觀空有(至)誰之空有鈔曰。

    三明觀德。

    是即中道觀護法正義。

    秋篠曰。

    此中有三觀。

    謂空·有·中。

    言遣者空觀者。

    當清辨學徒義。

    偏學般若中百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