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句雲由此正理。
故此由言所由也。
由故義也。
必不可以第三轉釋也。
此謂上句所明識變之正理也。
彼謂我法二執。
皆謂一切義法二執。
無謂本來都無體用。
論釋此一句意有護法·安慧義别。
今由護法義解。
其意雲。
由三能變心心所法轉變相見二分之正道理彼我法執一切本來無故。
是此一句意也。
故一切唯識者承上句所明識變正理結成一切唯識道理。
此句意也。
故者承上是諸識轉變已下正理之詞也。
次長行釋既雲是故。
是言承上義自炳然。
一切者若有為若無為若假若實一切諸法。
唯識者彰結理唯識也。
子島引樞要釋未盡如上已辨。
芳野雲。
此文雖有能所诠。
而能诠為教所诠為理(雲雲)今雲。
此釋尤爾。
問。
此理唯識文示唯識名雲故一切唯識。
何不雲教唯識耶。
答。
雲故一切唯識非示唯識名。
以故言承上所論變正理如上已辨。
示理唯識自可知已。
有他家講學釋此句故之言雲承上句彼皆無之三字。
妄謬甚矣。
違長行釋意故。
又教與理雖不分離。
就示唯識名邊雲教唯識。
就立唯識理邊雲理唯識也。
問。
子島私記引音石釋雲。
立唯識有二門。
一别門唯識。
即識自相故等五。
二總門唯識。
即不離識。
故一切法總名唯識也(雲雲)子島以此釋成教唯識。
雲何雲示唯識名耶。
答。
音石二門唯識是理唯識非教唯識。
故子島釋未穩(又強會約教理不相離邊。
子島作此釋欤)如是成立等下結成理唯識也。
成立唯識道理六字理唯識之要也。
【章】四行唯識(至)皆行唯識鈔曰。
五明行唯識。
菩薩于定等者。
成唯識九引分别瑜伽論彌勒頌文。
此名慈尊教授頌。
頌言。
菩薩于定位。
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由本疏意。
此二頌中初一句資糧位。
第二句四加行暖位。
第三四句頂位。
即四尋思位也。
次頌上二句下忍位。
第三句中上忍位。
即四如實觀。
第四句入見道也。
子島曰。
此但指示。
菩薩所修地前地上有漏無漏六度萬行皆是行唯識(雲雲)今雲。
此釋尤好。
今章主意以唯識唯心觀行一切為行位别名行唯識。
今引此教授頌且指示例。
實所餘處亦說故。
若雲一切行皆唯識。
則理唯識。
不雲行位别非行唯識。
四種尋思等者。
等言等見修二道。
此唯非雲于定位頌中四尋思等。
瑜伽真實義品等所說四尋思四如實等。
若子島意雲頌中所說四尋思等故。
雲此但指示則未穩也。
【章】五是唯識(至)皆果唯識鈔曰。
六明果唯識。
此舉三證釋。
初佛地經(論四十一丁左)次如來功德莊嚴經(此未度至成唯識第三所引)後成唯識論(論第十卷)諸處境識者。
處謂六根處。
境謂六境。
識謂六識。
論十八界影像。
皆于中現者十八界影像皆于大圓境智中顯現也。
無垢識者果上第八識證。
古師依楞伽經立為第九識非也。
此是圓鏡智相應識名轉因第八得。
淨無漏界者因義性義名界。
解脫一切障者影大牟尼凝寂相。
離障是凝寂故。
此即無漏界者。
此謂二轉依妙果。
無漏者性淨圓明。
性淨者離相應所緣二轉義。
又簡二乘無學善有漏等蘊也。
圓者簡一切有學無漏。
明者簡二乘無學無漏。
界者。
論雲。
界是藏義。
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
或是因義。
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雲雲)不思議者超過言議微妙深自内證故。
善常者。
順益相名善無變易名常。
安樂解脫身者。
無惱害衆相寂靜名安樂。
解脫身者離煩惱障也。
大牟尼名法者。
離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
論十曰。
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也(雲雲)疏釋曰。
梵雲牟尼。
此雲寂默。
法者離言法也(雲雲)謂無上寂默大功德法所莊嚴故亦名法身。
今雲名法。
如是諸說下章主文結成果唯識也。
【章】此中所說(至)唯識皆盡鈔曰。
七結成五種唯識。
如文易知。
【章】然諸教中(至)種種異說。
鈔曰。
自下随門解釋中第五段。
立六門唯識明随機異說。
此中有三。
初總說。
二正立六門。
三評六門而結。
今即初也。
就義随機者。
義謂義道萬差。
今就此立六門故雲就也。
機謂機宜千品。
今随是立故雲随也。
于境唯識等者。
子島釋曰。
依義道萬差機宜千品于一境唯識種種異說。
問。
五種唯識中亦有教理等。
何故但于境唯識緻異說耶。
答。
有情不了真妄境故起惑業苦流轉生死。
故佛為令悟其境界就義随機緻種種異說。
又境唯識其義寬廣通一切唯識故也(雲雲)今雲。
此釋本由論第十意誠可言妙釋也。
【章】或依所執(至)虛妄現故。
鈔曰。
二正立六門。
此即第一門也。
楞伽經說等者。
經第十(三丁)文。
子島曰。
問。
次前文以此楞伽文為教唯識。
今複此雲于境唯識異說。
前後相違如何。
答。
前以指說唯心為教唯識。
今以由自心執着等為所觀境唯識。
故簡雲依所執以辨唯識。
又境唯識寬通故。
教唯識亦為所觀境唯識也。
以引華嚴深密等文亦相同也。
又立境·行·果三時以教·理二攝境一(雲雲)今雲。
此等所釋尤妙。
但依等二句此章主文也。
【章】或依有漏(至)說唯識故鈔曰。
此第二門。
此中就世間言說三界。
是世間世間是有漏。
故雲依有漏也。
【章】或依所執(至)二執生故。
鈔曰。
此第三門。
此所引由假說我法之文假有二種。
一無體随情假即世間我法。
謂有情·命者等是世間我。
實·德·業是等世間法。
二有體施設假即聖教我法。
謂預流·一來等是聖教我。
蘊·處·界等是聖教法也。
世間我法是依所執辨唯識也。
由無體随情假立故。
無體者。
理無故都無體用。
随情者。
情有故唯虛妄起。
又聖教我法是随有為以辨唯識。
由有體(相見)施設假立故。
有體者理有情無故。
佛·衆生·心上有自證·相·見。
是理有故。
施設者随緣現。
能成熟者佛心有自證·相·見種子因緣力。
則所成熟衆生心上亦有自證·相·見·種子因緣力。
亦有衆生宜聞本願增上緣力故。
佛妙觀察智識上宜聞得益。
似我法相見分生。
是為本質。
宜聞者識上亦似我法相見分生。
是皆因緣增上緣力生。
緣起顯現雲假施設也。
依識自體等下是章主文。
謂由識自體起見相分。
是依有為辨唯識也。
又周記意曰。
依見相分生我法執。
是依所執辨唯識也。
今雲。
起見相分一句貫通上下。
上依識自體句之相屬随有為以辨也。
冠下二執生故之句。
則依所執以辨也。
有體與随情言俱是見相分故。
道空師考雲。
二執生故下一本有世間聖教說我法故之八字。
今雲。
有八字為正也。
【章】或依有情(至)有情雜染鈔曰。
此第四門或依有情者。
有情言有二義。
一雲五蘊假者。
二雲情識變現(如三十論疏釋)有情體是本識。
故以情識變現釋經有情染淨。
則五蘊假者亦在其中。
故以第二釋為正。
無垢稱經者第二(八丁)之文也。
【章】或依一切(至)唯識所現鈔曰。
此第五門或依一切等者。
由中邊論以有無諸法為一切法。
深密經所說即以一切法為識所緣。
故雲唯識所現。
是或依一切法辨唯識也。
【章】或随指事(至)辨唯識故鈔曰。
此第六門或随指事者。
古來有二家釋。
一者義濱法苑記曰。
雖一切法唯識而唯指鬼等四道果故名為一事。
于一處涉入變故且為一事也(雲雲)二者子島私記曰。
此釋不爾。
随指一事辨唯識之門也。
共變水處鬼變一猛火。
傍生變一宅路。
人變一水。
天變一琉璃。
即是各各識變唯識也。
故雲随指事也(雲雲)今雲。
子島為勝。
随者随其所應之随也。
事者境事之事也。
【章】如是等輩(至)具廣分别。
鈔曰。
第五段有三中第三評六門而結。
唯第五教等者。
子島私記曰。
楞伽經雲諸法不離心。
樞要判雲唯此一門具攝諸法。
據不離識義邊。
楞伽文義盡據依心生境邊。
深密文盡(雲雲)今雲。
此釋尤妙。
或束為三等者。
以五種唯識攝境·行·果三。
如唯識義演雲。
境中攝理·教二為三。
又秋篠雲。
三性為所觀境。
三慧為行。
二轉依果為果。
【章】第二辨名者鈔曰。
當章大文第二辨名門。
此中有大分為七。
初總牒。
二釋識字。
三釋唯字。
四會違。
五約六合釋。
六通伏離。
七結釋。
今即初也。
【章】梵雲毗若(至)者了别義鈔曰。
二釋識字。
此有三文。
初釋識名義。
二明識言表有五。
三通離。
此即初也。
梵雲毗若底等者。
若順唐言。
先舉用後舉體。
故雲唯識。
今章主随天竺語。
先舉體後舉用。
以識唯次第釋也。
識者了别義者。
由二十論疏有粗細二了别。
前六識粗細了别。
七·八唯細了别也。
問。
于了别粗細相如何。
答。
粗謂粗顯緣境易了。
細謂不可知緣境難了。
又問。
如何前六識緣境粗或細耶。
答。
前五識任運變緣性境。
無分别故難了名細。
若與六同緣等流五識易了名粗。
又第六識多分粗可了。
定位第六現量第六識細也。
無分别緣故。
七·八唯細。
了别自知。
任運一類故。
【章】識自相識(至)應非唯識鈔曰。
釋識字中二明識言表有五。
三十論七(二十五丁)說此五法事理不離識。
識自相等者。
别門唯識。
識自相謂心王能變自相雲識自相。
若不能變無所變故。
謂相應謂所與能變識相應起者心所法也。
識所變謂色法。
識分位謂能變識所變分位假名施設不相應行。
識實性者謂無為法。
是能變所變識之實性。
此雲别門。
五法事理皆不離識者。
此名總門唯識。
子島釋此文曰。
識實性義即是不離義也。
以不離義名唯識。
是以決定義名唯也今問。
章文雲五法理理皆不離識。
音石由是五法事理别說名别門唯識。
以皆不離識名總門唯識。
總括五法名也。
爾子島釋何故雲識實性義即是不離義也。
以不離義名唯識是決定義耶。
五法之中前四法亦不離識。
故是說不可雲但以決定義為唯識欤。
若爾則以何别由前四法無簡持唯義但雲以決定義名唯耶。
答。
此子島釋由秋篠雲若以不離識不說唯則真如非識變由何名一切唯識耶。
今詳此等所釋。
秋篠所雲無害。
子島由是釋雲識實性即不離義。
則有妨今章文。
雲五法事理皆不離識故為不穩。
複何雲識實性不離識之唯言以但決定義而釋耶。
今章文雲五法事理皆不離識名唯識。
以簡持·決定二義名為唯也。
于識實性用簡持義簡固執真如。
持與依他不離真如故。
是亦與餘四法同有簡持義。
故子島釋未可也。
不爾真如等者下立理。
秋篠曰若以不離識不說唯。
則真如非識變。
由何名一切唯識耶(此文意也)。
【章】亦非唯一(至)不名如也鈔曰。
釋識字中三通伏難有兩重難。
初難雲。
依他内境其體非虛假。
何言一心。
豈無餘物耶。
今文亦非唯一已下通此難。
更無餘物者。
秋篠雲。
真如及無漏種子為餘物(雲雲)子島破之雲。
真如及無漏種以不離義名識已。
何亦以餘物(真如無漏性)雲歸識耶(雲雲)今雲。
子島破妙當。